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百年乡建
2022 - 10 - 31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县域能否成为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县域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科学有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本期对话邀请到李佐军、孙文华、陈思雨三位业内专家,围绕县城建设的作用、意义和重点举措展开分析与研讨。对话嘉宾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见习记者 刘知宜#1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明确了由城市建设为重心转向农村建设为中心的导向Q主持人:此次出台的《意见》为什么要将县城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和以往的城镇化有什么不同?孙文华:城镇化的本质是农业人口就近转移,是实现非农化就业的一个过程。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明确了县域城镇化的体系,明确了城镇化建设重心下移的导向——由城市建设为重心转向农村建设为中心。现代都市圈、特色小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都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本质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凸显了县城建设在城镇化战略中的中心地位,与以往的城镇化理念不同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县城为首的县域经济建设理念。以往的城镇化落位于单个区域,具有项目性质,缺乏长期性的功能定位和可持续发展体系支撑。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县城对整个县域的服务功能,以补短板设施建设为主导,以功能性建设...
2022 - 10 -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如何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持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重塑乡村市场主体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现了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营组织。但由于在实践中没有妥善处理好农村集体与新型经营组织的关系,其市场主体地位依然难以真正确立。为此,在双层经营的制度框架下,应妥善调整农村经营中“统”与“分”的关系,以经济关系的市场化、经营行为的自主化和经济运行的法制化,重塑乡村市场经济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发展壮大集体的力量,使“双层经营”实至名归。农村集体作为生产资料的主要所有者,具有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开展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条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被《民法典》确定为特殊法人。但由于其资产边界和产权归属不清晰、组织体系不完整、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人员能力有限等原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经营预期普遍较弱,市场信誉整体不高,其市场主体地位仍然没有被完全认可。因此,建议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从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出发,加快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乡村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以“三权分置”为路径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活力土地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基本要素,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重塑乡村经济发展市场主体,就是要着重整合以农村土地为主要资源的乡村资源,重点调整农户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改革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地位,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壮大农村土地的自然生态屏障功能和乡土文化传承功能;同时要更好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尤其是妥善解决他们的劳动保障、收入保障、养老保障、居住保障等问题,确保农户及农民在改革过程中利益不受损、收入有增...
2022 - 10 - 31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近年来中央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这是多年来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要求,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楚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意义和发展途径。新型集体经济是在原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历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再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逐步演变而成。目前对农村集体经济(包括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威定义见于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二是政策规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农村集体经济即集体所有制经济包括两种形态,一是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形成的经济,二是农村中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原有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首先表现为对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实行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后形成的新的集体所有制经济。2016年以来,以推进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着力点的农...
2022 - 10 - 31
开栏的话近日,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出版发行,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学习好、宣传好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全国掀起学习的热潮,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即日起,农民日报开设“学习《论‘三农’工作》”专栏,陆续刊登相关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敬请关注。“三农”工作是立国之基、治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树立了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要把握其思想精髓,并指导我们的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带领我们奋发有为,“三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指导“三农”事业发展的不二法宝,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系统性。《论“三农”工作》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分别收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农”工作的文稿61篇以及各类讲话、报告、批示286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个必须”。2015年在吉林调研时提出“三个不能”。2016年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提出“三个坚定不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20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
2022 - 10 - 30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并将其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将会对我国乡村居住形态变化、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居住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开展农村居住形态规划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期对话邀请到张云华、尹昌斌、李裕瑞三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农村居住形态变化面临的形势、特点与发展趋势等进行探讨与分析。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郭芸芸01村庄布局由以往的“农业生产为主”向“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的“三生融合”进行转变Q主持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根据居住形态不同,我国村庄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开展村庄分类工作,根据村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与之匹配的居住形态,在当下有怎样的意义?张云华:村庄分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只有科学分类,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和建设,农村人口、土地、产业等各类资源要素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得到更好的整合和提升。村庄分类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根据村庄距离城市远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覆盖的便利性,可将我国农村分为“城郊村”和“非城郊村”两大类。尹昌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我国村庄分成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和搬迁撤并4种类型。村庄分类发展和分类规划对以后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规划先行。农村地区统一规划、分类发展不仅可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还能根据每个村庄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和建设计划,指导各地区各村庄有序开展各类发展工作,从而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李裕瑞:农村的居住形态可...
2022 - 10 - 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面向2050年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农业应该怎么走?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李文华、赵春江领衔开展的中国智慧生态农业相关研究成果发布,提出未来30年应坚持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这一基本方略。本期对话邀请三位院士,共同探讨实施该方略的政策建议、发展趋势和技术路线。对话嘉宾   in no particular order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杨瑞雪01 解决未来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长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Q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质量安全的压力始终存在,那么,未来30年我国农业发展主要有哪些新的需求和挑战?刘旭: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可以对未来需求变化趋势进行大致的推断,未来我国农产品消费的总量会随着人口规模的变化先增后减,预计在2035年前后,食物消费总量将达到高峰,之后会呈现减弱趋势。但是,随着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居民对农产品质量需求会有所提高,食物需求结构将朝向高质高值、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转变,未来以养殖业为主的高蛋白产品消费会进一步增长,并且在蔬菜、水果方面的需求会更多样化,对于食物供给质量,尤其是在绿色有机食物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在地区冲突、极端天气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农产品供应链显示出其脆弱性。因此,人均收入的增长对食物需求从总量、结构和质量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粮食总体供需难以平衡将会成为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赵春江:解决未来有限资源供给和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长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也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公共科技投入支出不断增长,但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速度逐步放缓。除技术、制度和政策方...
2022 - 10 - 30
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要切实解决好各类现实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个方面重要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一要充分认识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离不开城镇化,乡村振兴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的。城镇化既是社会发展演变的一种规律、趋势,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路径。二要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推进乡村建设。目前我国正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优化组合,把广大乡村变成生产生活、投资创业的乐土。三要对城镇和乡村布局进行统筹谋划、一体规划。要把城镇与乡村贯通起来,一体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配置公共资源。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一要充分认识政府推动的重要性,增强政府财政支农惠农的精准性、实效性。要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要求,大力提升乡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二要特别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让市场机制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乡村振兴才能获得长久的内生动力;只有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乡村振兴才能取得最优效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现代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一要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政府要采取政策措施保障农民种粮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二要大力推进一二三...
2022 - 10 - 30
家庭农场既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础性和骨干性经营主体,又是稳定农业基本盘、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实际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稳农业发展、保粮食安全和促农民增收等关键目标。但当前家庭农场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过高的土地流转费用给经营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近年来土地租金不断上涨,成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主要成本。二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家庭农场的有效发展。生产道路、灌溉、仓储等设施建设是当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同时,还面临晾晒场地、农机存放用地、仓库用地等设施建设的用地难题。三是家庭农场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贷款困难仍然是大多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基本难题。农村房屋、土地经营权、农用设施等资产抵押融资仍严重受限,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农场发展能力的有效提升。四是农业保险政策不能有效满足家庭农场的现实需求。目前部分家庭农场获得的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粮油、生猪等领域,蔬菜、水果、牛羊等农畜产品却较少覆盖。此外,保成本而非保收益的方式导致赔付比例偏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足使得家庭农场发展扩张能力有限。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供给能力不足,直接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当前要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亟待实现六大突破。以土地流转体系优化为重点稳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进一步推动承包地确权成果充分应用,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能力建设,保障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基本稳定。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增长机制,出台不同区域流转土地的租金指导价格,实现用地成本变动稳定可控。扩大农用地转为农业设施用地的弹性空间,明确家庭农场转用农用地进行设施建设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在严格管控基础上有效满足家庭农场所需的设施用地需求。以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改善家庭农场生产条件...
2022 - 10 - 30
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物质保证。尤其是当前面对国际局势变动,如何保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回答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这为我们解决新时代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指明了方向。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573.5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并且保持“十八连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典型黑土为主的耕地生产潜力大、产能稳。今年,按照国家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部署,黑龙江省要调增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在扩大豆的同时,如何继续保持其他粮食产量稳定在高位,就成为政府部门、农业生产者和科研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也直接指出了稳粮保供和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截至2021年,黑龙江省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33.9%,但仍有近7成的耕地处于中低产水平。中低产田改良是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未来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高位的潜力所在和最有效途径。按照改良1亩中低产田、亩增产粮食150斤保守估算,改良全省1亿亩中低产田,每年可增加150亿斤粮食产量,相当于在现有粮食产能基础上再提高10%的产量。中低产田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为因素。即人们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采取的农业措施和环境因素不协调,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连作障碍、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沙化等,这类土壤由于种养失衡或管理不当造成土壤产能降低,可以通过合理轮作、培肥、保育、合理施肥等措施使低产问题得到改善。二是自然因素。如白浆土、低湿地、盐碱土和瘠薄土壤等障碍土壤的形成。障碍土...
2022 - 10 - 30
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到近日中国科协、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意见,联合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营造乡村创新创业创造氛围——可以看到,在政策支持下,文化和科技正作为给乡村振兴提质提速的两种路径手段,联结起多要素、多链条、多价值,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以科技驱动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也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乡村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土壤和基因。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了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所以,新征程新赶考之路上,乡村振兴必须创新理念和机制路径,用“文化+科技”双轮驱动,跑出新时代加速度。“文化+科技”双轮驱动需要精准落点、点面结合,在心怀全局战略的同时抓住“最要害点”,形成系统共促的倍增态势。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底线,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都需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同时,更需要创新现代科学和技术,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葳蕤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上现代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让发展现代畜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都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此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亦能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如乡村旅游、民宿、文创、生态产业园等,或以直播带货、电商等线上平台为乡村旅游线路制定、农土特产购买甚至田园风光虚拟观赏提供便捷渠道,都将成为农民增收和乡村产...
455页次7/46首页上页...  234567891011...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