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百年乡建
2022 - 11 - 07
作者简介about the Author钱龙,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粮食产业政策与食物经济。截至目前,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2部,担任国内外30多本期刊的匿名评审专家。摘要食物浪费是一项世界性议题,作为食物浪费最重要的构成与来源,居民家庭场所的食物浪费受到了高度重视。通过梳理国内外大量文献,本文介绍和总结了家庭食物浪费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大多数食物浪费研究来自发达国家,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文献相对较少;对于食物浪费的内涵理解不一,有关获取食物浪费数据的主要方法有五种,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两大类;影响家庭食物浪费的因素十分广泛,但是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家庭食物浪费不仅威胁到粮食安全,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显著的负面环境效应。最后,结合已有文献和中国实际,本文展望了后续研究的重点。关键词食物浪费;数据获取;影响因素;资源环境效应一、引言 近年来,政策层面和学界日益重视食物浪费问题。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2011年的估计,全球生产的粮食大约有1/3被白白损耗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公报显示,2020年全球大约有17%的食物在消费阶段被浪费,而这其中有超过60%的损失是本可以避免的[2]。在食物被浪费的同时,全球还有大量的人口面临饥饿的威胁。在联合国2021年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指出,自2014年以来,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持续上升,五年内累计增加了近6000万人。在COVID-19疫情阴霾笼罩下,2020年间世界饥饿人口激增1.61亿人,全球食物短缺发生率在短短一年中从8.4%升至9.9% [3]。若该趋势持续下去,2030年实现零饥饿的目标将变得更具挑战性。事实上,为保障全球食物安全,除需稳定和提高粮食供给...
2022 - 11 - 06
城乡二元、城乡流动、城乡融合,百年巨变中,曾经的田园牧歌,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淹没无踪,曾经的精神家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抛在身后。乡村,这个凝聚着中国千万年农耕文明的载体,一度成为闭塞、落后的代名词。随着全面脱贫的收官、乡村振兴的推进,曾经落后的乡村,踏上了追赶现代化的快车道,乡村的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正在不断被重建,人们尘封心底的乡土情怀,也再一次被唤醒。乡村旅游日渐兴旺,但未来的乡村,究竟怎样发展,才会重新成为现代中国人漂泊人生中,最终的精神家园?北京门头沟清水镇八亩堰村,修整后的小山村整洁干净。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01网红背后 是渐渐消失的故乡近期,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引发的关注热潮仍未退去,只是舆论变得更加复杂,从赞扬到质疑、反思、追问。短视频中,“二舅”的人生平淡却又曲折,和千千万万村庄中的老人一样,用一生的故事,映照了一个乡土中国从繁荣到崩解的全过程。延续数千年的农耕生产模式,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情感与意识。日前出版的《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副主编之一、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土地带给人们安全感,这种情感塑造了安土重迁的强烈意识。血缘与邻里关系,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的基本生态。教化模式、农业历法、风俗礼仪等,通过不断重复,实现了对一代代人的心灵复制,最终形成了一个乡土中国的文明范式,故乡、故土、村庄等,成为人们共有的情感归宿和精神家园。”然而,现代化改变了村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由此产生的文化,也随之改变、消解。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快速城镇化使得大量人口流出乡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副主编之一、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单继刚说:“在今天,不同经历的人,对乡村的想象和定义已然完全不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依然把乡村作为...
2022 - 11 - 06
作者·姜长云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发展合作社具有诸多的经济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家庭经营进入市场的一种重要组织创新,往往还是面向普通农户和家庭农场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骨干力量。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一种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链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提升,也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龙头企业功不可没。龙头企业不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精锐部队”,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开路先锋”。  龙头企业的优势,往往正是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劣势。要把支持龙头企业增强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提升带动能力,作为未来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的重要方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作为其重要内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但是,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功能作用往往有所不同,各有其比较优势和相对劣势。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共生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完善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各展其长、竞争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加快培育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
2022 - 11 - 04
2022年7月18-19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切实抓好秋粮生产,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 唐仁健十分关心粮食生产,他来到位于温州瑞安市曹村镇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实地查看早稻收获、晚稻插秧,详细了解该镇强化农事服务、提升种植水平有关情况,对功能区全面推行标准化数字化种植、着力培育稻米品牌等做法表示肯定。随后,他来到瑞安市马屿镇为农服务中心,听取开展农技指导、农资供销、金融保险和电商销售等一站式服务情况介绍。唐仁健强调,要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紧盯早稻收获确保丰收到手,抢抓农时把双季晚稻种下去,确保种了早稻的地块全部种上晚稻,抓实抓细秋粮田间管理,全力以赴夺丰收。要大力发展综合性、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搞好订单种植、精深加工和品牌化经营,通过经营增效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温州市瓯海区山根村采用PPP模式进行整村改造开发,在保存村庄主体建筑、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整体优化提升了村庄环境,发展起民宿休闲、手作体验、艺术展览等产业。唐仁健与开发方交流了解改造过程,强调推进乡村建设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民居,更多进行微改造、小改进、精提升,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保留乡村的原生态风貌,传承农耕文明精华,让传统的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要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积极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通过村集体和农户资产入股等方式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在丽水市青田县章旦村,唐仁健深入了解该村发展莲子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村美民富的做法。他强调,要聚焦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发展,集中资源、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乡村特色产业,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
2022 - 11 - 04
作者朱启臻中国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现在,乡村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揭示出来,有些重要的乡村价值,也许只有在丧失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到,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几乎不可能再恢复。这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乡村价值的深入挖掘。新农村建设,不能按照城市建设的思路去复制,更不是把乡村变为城市,乡村是自由的,新农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质化,而是在城乡差异中明确城乡功能定位,进而实现城乡功能互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不仅不应该消失,而且应该变得越来越美丽。01生产价值村落与土地密不可分乡村具有生产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往往被人们忽略。乡村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乡村是适应农业生产的一种居住形态,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乡村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居住形态。农业生产是乡村生产的主要内容,乡村是农业生产的地域场所,这是乡村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判断。乡村的生产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农业生产,另一个是手工业生产。严格地说,没有乡村就没有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农民之所以住在农村,首要原因是离土地近,便于照顾土地。有人说农民可以住在城镇的楼房里,然后开车一二十里地去种地。这样尽管很“浪漫”,但这完全是不懂农业的人的想象。我们做过大量调查,凡是消灭了乡村的,基本上都削弱了农业,即使还有农业,也是不可持续的农业,人们往往是只管种和收,土地的地力得不到维护,可持续的农业变成了没有责任的农业。很多人崇尚美国的大农业。实际上,美国农业只用了100多年,就把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的地力消耗殆尽了。美国反思工业化农业的后果,开始向东方农业学习。20世纪初,美国国家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金专程考察中国农业,并撰写了《四千年农夫》一书。他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经久农业,倡导美国学习借鉴中国的传统农业。后来,美国农业学习得很好,也秸秆还田,也休耕轮作,也施有机肥。而我们却...
2022 - 11 - 04
袁 梦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读博士。过去几年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以产业项目的方式划拨大量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地区的村集体,用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然而笔者在中西部地区调研发现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产业扶贫项目成为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村干部表示,“产业项目资金多,但都不愿意要。想要建基础设施,但没钱”,“这钱不要不行,但钱又不好用”。在后脱贫时期,以产业扶贫项目为主的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亟需得到重视。几种主要的项目类型以中部某县为例,自2017年以来,该县各村每年大约能分配获得10-30万项目资金。产业项目主要有产业建设、工程投资和企业入股三种类型,但这些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普遍存在困境。第一,产业建设型。资产建设型指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用于扶持村集体建设经营性资产,然后村集体利用这些经营性资产自主经营或对外出租以获得收益。H镇A村2017年修建菊花烘干房,2018年建设了一个200多亩的菊花基地,固定投资30多万,并采取自营的方式。但次年遭遇干旱和市场低价,菊花损失了一半。后来该村利用收回的9000元资金继续投入,但不再增加资金,规模缩小为50亩,村干部表示风险很大。2018年以来,政府不再鼓励村集体直接经营产业第二,工程投资型。工程投资型指村集体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到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和保障的项目工程中,如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和车间扶贫工程等。光伏项目最为普遍。如L镇各村普遍投资了光伏工程项目,一个村投资额约20万-30万,但大多数村庄实际并不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最优条件,生产出来的电量少,价格高,实际上缺乏市场竞争力。该镇各村电售价是1.13元/度,电厂收购市场价为0.41元/度,两者之间的差价由国家、省、市和县进行四级补贴总计0.72元/度。第三,企业入股型。企业入股型指村集体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入股到当地龙头企业,从中获得分红收入。但龙头企业一般是地方政府、金融部...
2022 - 11 - 04
村庄占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从蕴含着中国智慧的文化看乡村,乡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应该具有神圣地位,因为这些是我们花多少钱都无法购买的东西。因为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根,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乡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故乡,是中国人共同的母亲。但我们今天从单纯的物质主义和经济思维出发,看到的是许多空心村,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空心村。但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看,所谓的空心村,并不空,因为在乡村陪伴、看护我们的还有我们的祖先,还有存留在那里的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之根。我们祖先为了能够传承这种文化和精神,设计出一整套的礼仪制度来约束、警示和教育我们。比如被现代理念认为没有多大价值的祖坟、祖位、祖产、祖谱、祖训等,其实这些东西所承载的是一种对后人的警示教育功能。祖坟的作用就是要告诫后代,我们的农耕文明是源于土的文明,我们的生命来自土地,最后也要回到土地,入土为安,这是中国千年来在农耕区人与土地之间链接的一种传统方式。但是,祖坟在现代人心目中,竟被认为是占用土地资源的一种陋习。由此河南某地曾掀起“平坟运动”。我们引入城市和西方的东西,硬性在农村进行葬礼改革,造成许多引起民愤和痛心的事件。我们自己大量浪费土地,反而追究到老祖宗所占的那一席之地。其实,在乡村的坟地,根本不是白占,至少按照自己山西老家的风俗,所有坟头都要栽树。这种葬礼传统,要求我们对去世的祖先不仅要定期上坟,如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送寒衣等要去坟头祭奠,这还不够,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家中,给祖宗立牌位,以此来警示我们:祖先每天24小时都在注视我们,我们必须按照祖训、祖德的要求去做事、去做人。除此之外,我们接受祖先留下的祖产,如祖田、祖房,按照祖训的规定,不能随便变卖。祖产不能轻易变卖的约束,就是要告诫我们:我们对祖先留下的财富,只能增值;一旦变卖,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成为败家子,做了对...
2022 - 11 - 04
摘要很多人都说:现在主张乡村振兴,但是乡村已经没人了。我说:那是人为造成的,非不让城里人下乡。我们现在只允许资本下乡,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没有允许老百姓下乡。01乡村振兴是未来最重要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工作出现了几个重要的节点。首先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三农问题,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是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5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方针。再一次就是今年,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挑战,更凸显出乡村振兴是应对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压舱石。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乡村振兴是未来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在全球化挑战下,练好内功、强化发展动力的重要工作。在今天,振兴乡村是安全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最好的方式,所以,不论是观念上还是行动上,未来的工作,都要积极转向乡村振兴。02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现在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工业产品的总量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所以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就是农村发展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由来。从这个过程看,进入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乡村建设不是停止了,而是被国家承担了。新时期又开始重新强调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一方面是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一个新的阶段,不用再从农业提取积累了,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最近中央文件一再强调的去发展乡村,向乡村倾斜性投入各种各样的政策和优惠。这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练好内功,夯实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这个战略的基础是什么?乡村振兴。03乡村建设行动要以人为本讲乡村建设行动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以人为本。乡村建设最初源起于张謇的南通实验,南通在地综合发展的时候是村落主义。其中最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如何把人的因素调动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022 - 11 - 04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潘家恩这本《回嵌乡土》里:它唤起了我的许多回忆,并引发了更多的思考。2015年,我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我最高的理想是创造出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解释力和批判力的理论”,“在更开阔的视域里,做更深入、更根本的,超越性、批判性的思考,进行学术与理论体系的创造,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理想、批判资源。”在我看来,这才是知识分子的本分、本职。在2003年10月南下讲学,我在为复旦大学一个学生社团题词时,就郑重其事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关注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创造中国理论”——它概括了我对年轻一代最主要的期待。我当时就意识到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却是极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事实: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农民,这也是一切参与20世纪中国历史变革的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我们要总结20世纪的中国经验,也必须从关注这一个世纪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思想、心理背景下,我读到了潘家恩的这本《回嵌乡土》。他在学术上的高度自觉足以让我感到震撼。当我在书中读到我引作文章题目的全书指导思想——“直面更为丰富且复杂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以及他所提出的“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新理解和对当下社会实践的批判性介入”的研究目标时,我对自己说,这才是我所期待的近20年的回应和知音!真的“后继有人”了!记得我在2004年对听讲的包括潘家恩在内的支教支农的大学生提出了“沉潜十年”的嘱咐,即“沉潜到民间、底层,沉潜到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历史的深处”现在,16年过去了,潘家恩这一代终于以自觉的研究,对20世纪中国经验做出了自己的总结,发出了独立的声音!他的研究形成了五大特色:其一,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统一、实践与研究的交织。这是潘家恩的自觉追求:“以‘实践者—研究者’的视觉进入乡村建设历史与现实。”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眼睛一亮:它一下子就打破...
2022 - 11 - 04
日前,《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发表了一项的研究,发现同样是贴上有机标识的农产品,环境影响却大相径庭。农场越大,农场主就越不可能采取有利于生态的措施。来自康奈尔大学土壤与作物学系的Jeffrey Liebert等人调查了500余家美国的有机农场,发现无论是生产实践、生态影响、农场管理还是销售渠道,大农场和小农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市场仅仅笼统地将它们的产品都归为“有机”,不仅让消费者无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也让更加环境友好的小农场感到不满——这些大农场不仅降低了有机农业的环境门槛,让有机农业越来越像常规农业,而且在市场和政策上进一步挤压小农场的生存空间,让小农场的生存愈加艰难。●美国加州一家小型有机农场通过种植开花香菜,吸引害虫的天敌。图源:康奈尔大学1有机农业的常规化趋势过去三十年里,美国有机农场的平均规模一直在变大。目前在有机农业占据的220万公顷土地上,超过一半属于405公顷以上的大农场。作者认为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是,过去几十年中,从事常规种植的大农场主看到有机农业的市场前景,转而将自己的部分土地投入有机生产。在美国有机农田的所有者中,49%的农户以销售有机产品为主,而剩余51%却主要销售非有机产品。换句话说,常规种植的农户将农场的一部分土地用于有机种植,这种“平行生产”的情况已经占到全美有机农田的一半以上。●统计显示,四十年来,美国的有机农田越来越向大农场集中。图源:Liebert, 2022这也导致了美国有机农业的“常规化”趋势,即用类似常规农业的方式来经营有机农场。比如,大规模种植单一作物,动用大型农机操作,并不真正关注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健康;为了供给批发市场,产品也必须标准化,追求产量而非品质,导致大量产品被浪费在地头。换句话说,除了不再使用有机农业禁止的化学投入品,其生产模式和常规农业非常类似。●关于有机农业发展的两种假说:一种认为有机农业...
455页次4/46首页上页12345678910...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