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百年乡建
2019 - 09 - 04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全文如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第三条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防贫减贫工作,走共同富裕道路。第四条 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三)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党的农村政策基石;(四)坚持走中国特色...
2019 - 08 - 26
5月出发前,查以色列的天气,似乎并不算太炎热。但当我们真正置身其中时,车外动辄50摄氏度的高温让我们不禁好奇:以色列,怎么能在如此干旱和炽热的自然环境中,成为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输出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从自然资源、农业技术、公众教育、农村发展以及共同体的营造等几个方面,观察这个死海之畔的国度如何理解和实践农业和食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死海边找到活水,也希望和国内的读者探讨其中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1、活水、死海和盐碱地探寻以色列的水源,必须先来到位于以色列最北部的黑门山(Mount Hermon)。山脚下,肥沃的良田,以及大型的灌溉设备,跃然眼前。〇五月的黑门山,山顶还有积雪,山脚下,第一季的麦子已经被大型农机收割完毕,肥沃的土地,在等待第二季的耕作再驱车半个小时,就能来到边境的但城(Tel Dan)自然遗产国家公园,这里有以色列最大的瀑布。在茂密的树林里上溯瀑布的源头,一路上奔涌的山泉水由黑门山的积雪融化所形成。冰凉而清澈的山泉,蕴藏着无穷的能量。水源,能够滋养一方土地。正是它们,让山脚下那一片现代化农业景观应运而生。〇黑门山的冰泉水活泼热烈,沿途滋润了无数生命继续向南驶去,来到碧波荡漾的加利利湖畔。这里是中东最重要的淡水湖之一,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它养育着湖畔的人民,让他们能够在数千年前,就在此栖息繁衍。同时,加利利的透彻湖水,塑造了诸多重要的文明形态,诞生了一系列“神迹”。我们追随着《圣经》中“五饼二鱼”的传说,在湖边的月色下,品尝了一餐加利利鱼。〇以色列控制的加利利湖西岸,种满了橄榄树在北部穿行三天,我们体验了一个水源丰沛的以色列。但是,逐渐向南下沉的地势,以及数百万年的干旱和蒸发,最终形成了死海。以色列的中部和南部,早已经变为广袤的荒漠。在这里,农业,甚至是生命,原本是无以为续的。从加利利湖再向南驱车2个小时,就能来到死海之滨。伴随着海拔的下降,以及淡水的消失,这里的...
2019 - 08 - 17
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自2001年起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十八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重庆区域统筹。在Cultural Stud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纪》《开放时代》《人民日报》等处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中国乡村建设脉络机制研究”等项目,联合主编《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面对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一重大历史转型,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返乡书写成为充满生产性与传播力的文化热点,其既因为主流文学影响力下降及非虚构写作的流行,还联系着“乡衰”和“城困”这种新的社会基础。在兴起的同时,充满内在张力的返乡书写在发展中还产生了“返乡体”“乡怨论述”“书写返乡”三种衍变。融合了“城乡视角”与“亲人视角”的返乡书写不仅是对书写对象的描述和书写者自身经验的呈现,还是城乡中国剧烈转型过程中复杂情感结构的折射。关键词:返乡书写   城乡中国   情感结构 近年来,有社科研究者基于历史比较与实证分析而指出,当前正发生着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这一重大转型。周立认为以下三个根本变化改变了费孝通“乡土中国”论述的社会基础:首先,乡村人口不再占大多数,而是城乡各半。根据统计显示,2017年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3亿, 占总人口比重的58.52%,比1978年的17.9%提高了超过40个百分点;其次,农民生产不再以土地产出为主而出现“土地粘着”,而是收入日渐多元;再 次,随着交通条件的普遍改进与城乡互动程度的加深,社会生活已经高度流动,不再终老是乡。1刘守英则进...
2019 - 08 - 16
编者按: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经济波动下行及其内生的社会变化波诡云谲,全球危机的挑战如约而至。以史为鉴,方知初心何驻。70年前应对建国初期危机的经验过程——靠亿万农民承载大城市转嫁的危机代价而缓解恶性通胀,实现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对于当代复杂局面仍不无启示意义。从这里看去,第一代领导集体如何治理建国初期发生的赤字和通胀互相恶化的危机,以及如何扭转通胀压力下城市经济符合市场规律的“脱实向虚”,如何应对城乡二元结构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自觉抵制工业品下乡导致工业化难以推进的矛盾……对当今困境化解也有借鉴意义。而且进一步看,这一决定中国共产党建国之初新政权的生死存亡的经验过程,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解殖为目的的民主革命亦具有普遍意义。“乡村建设研究”今天推送温铁军教授团队新近发表的研究,与读者共同思考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主权货币的建立与经济危机的化解及其对当代的启示。文章原载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7月,第10卷第4期,原标题为“土地改革与新中国主权货币的建立:建国初期‘去依附’体制下的反危机经验研究”。本文亦为温铁军教授团队关于建国初期危机及其化解的最新研究成果的部分观点。关于这一问题的整体性分析,在温铁军教授团队即将出版的新著《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1952)》中有详细论述。本书将于9月初上市,敬请期待!董筱丹、温铁军等:《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1952)》,东方出版社,2019年9月即出作者简介: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刘亚慧、唐 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董筱丹 ( 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 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土地改革与新中国主权货币的建立:建国初期“去依附”体制下的反危机经验研究温铁军 刘亚慧 唐 溧 董筱丹摘要...
2019 - 08 - 1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所有者不到位、权责不明晰、权益不落实、监管保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产权纠纷多发、资源保护乏力、开发利用粗放、生态退化严重。为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为重点,以落实产权主体为关键,以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为基础,着力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监督管理,注重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集约利用。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既要发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严格保护资源、提升生态功能中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坚持市场配置、政府监管。以扩权赋能、激发活力为重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加强政府监督...
2019 - 08 - 12
湄潭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是继包产到户后,在农户利用集体土地方面划下的又一道产权边界。从制度改革或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权利安排的变化影响深远,涉及几亿农民利用土地的权利,哪怕只多划了一道线,也值得对来龙去脉加以探查。包产到户改革,改的就是原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权利安排。公社体制根本不承认农户独立的耕作权、经营权,土地不但只能归集体所有,也只能由集体共同耕作、共同经营,也就是“队长敲钟下地、大呼隆干活、收成归公分配”那一套。几十年下来,优越性可以讲得震天响,无奈解决不了普遍的温饱问题,才逼出一个包产到户。“权利”——我的定义是“社会许可的行为空间”——变化了,农户有权包地耕作,干多干少再不一样,行为的结果才大不一样。只是最初的承包权很短期,因为是权宜之计,今年包了来年还让不让包,谁也不知道。后来效果好,“产量”胜过“方向”,底层要继续不变,上层建筑在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也承诺政策长期不变。可是等到真要执行长期不变,又发现底层还有新问题:各家农户总有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口数目总随时间而变,增人户要增地,也要求减人户减地,年年都在变,何来长期不变呢?这个问题早就提出了,各地也找到多种临时性的应对之道。唯有湄潭与众不同。一是这个地方把这件事看得很重,不认为靠那些“小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二是湄潭提出来要试验的办法也比较彻底,就是干脆断了土地调整之念,农户之间承包土地的权利边界完全切干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当年我们是到了湄潭,才比较理解当地为何选此“下策”。简单讲,不是那里的什么人要故作惊人之举,最主要原因,还是为当地的实际情况所迫。让我们复习一下,1988年在湄潭调查时记下的情况:——1987年,这个农业大县户均耕地5.78亩,人均1.34亩,分别比1979年下降了21.1%和7.6%。 ——农业人口、劳力和户数还在增加。1980-1987年间...
2019 - 08 - 08
湄潭是贵州的一个县,地处历史名城遵义向东80公里处。遵义出名是因为1935年的遵义会议,红军万里长征自此出现新的转机。这些闹革命打仗之处,交通不便利,也绝对贫困。到了比赛经济的时代,遵义及其下属各县,难有机会再次名满天下。但是,1987年湄潭首创“增人不增地”的地方经验,却注定让这片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青史留名。从变革集体土地制度的角度来衡量,湄潭经验抓铁有痕,不但从根本上改动了苏式农村集体经济,而且昭示了地方创新在中国制度演化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个人之见,等实现了高度城市化之后,人们回头打量湄潭,对其贡献的评价应该比今日还要高。贵州是中国最早完成包产到户的省份。1980年的“阳关道与独木桥”,典出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之口。那时各地对包产到户的态度不一,即使在省委书记这个层面,认识分歧也难以弥合。池必卿认定非走包产到户之路,据说开会时遇到另一位持反对意见的,怎么也谈不拢,最后池书记撂下一句狠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两位地方大员闹得个不欢而散。吴象以此为题写下一篇大文章,登在人民日报上,一时洛阳纸贵。中国的渐进改革,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接着就引出来一串。包产到户可解温饱,于是要求政策长期不变;可是一旦涉及承包长期不变,那年年月月都在变化的农家人口,哪里可以从“不变的承包制”里得到新的可供承包的土地呢?   特别到了贵州这样的地方,被隔绝在工业化以外的农村人口数目巨大,农业以外的门路还不多,而大规模外出打工还根本没有苗头。增长的人口劳力不断要求细分、再细分有限的耕地,哪里有什么“长期不变”?   实际情形是包产到户几年之后,就要求重新调整耕地的承包。这说明,包产到户并没有根除“变”的内在要求。由于贵州独特的条件,这里比别的地方更早看明白由此带来的三个负面效果:(1)耕地经营不断细碎化;(2)减弱对农民改良耕地、投资耕地的激励...
2019 - 07 - 18
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韩国何以创造出汉江奇迹、新村运动呢?乡村内部的驱动力在哪里?作者于2017年9月及2018年11月参访了韩国乡村,观察到韩国乡村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无尽的利用。本系列共分为五篇,本篇为第五篇,将介绍位于韩国忠清南道的阿里郎农场和位于洪东面的埔尔木农业高等技术学校。 韩国行程的第七天,我们又从南往北走,到了忠清南道,参访了宣称是“世界中心”的阿里郎农场。《阿里郎》是朝鲜民族的民歌,当地一般称呼青年男子为阿里郎。很多职业都有其创作特性,也会留下作品:建筑师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音乐家创作美妙绝伦的乐章,作家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那么农民,能创造出什么作品呢?阿里郎农场的主人郑义国,提出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他的答案——一个可持续、可传承的农场。他认为,农民要有大梦想,不应仅仅为了赚钱。农业的本质是管理和服务生命,仅有农业技术还远远不够。同时具备农业精神和农业技术,才能做好农业。郑义国的父亲是来自朝鲜的失乡民,就是离开北部朝鲜的家乡,流落他乡的人。他在1945年日本退出朝鲜的战乱时期,流落到韩国的忠清南道,和此地的姑娘结了婚,经营这个丘陵地带的阿里郎农场。他的梦想,就是将自己一手创办的阿里郎农场,做成“世界的中心”。立石为证:祝愿这片土地,成为世界的中心(郑义国父亲的祷告文)。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郑义国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作品”创作过程。他认为,年轻人一般只重视农业技术,缺乏农业精神,这是需要改变的。于是,他在高中学习了农业技术,后来读大学,获得了园艺学硕士。他在37年经营农场的历程中,对农业问题不断思考和尝试,他发现,农业需要有更多的追求。实际上,农业是一种生命行为,其本质是管理和服务生命。生物的多样性和农业的协作性,需要开发多种功能,进行多元合作。有了这样的大梦想,就要付出大行动。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阿里郎农场做了四期工程建设,已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以花...
2019 - 07 - 15
一万多年以前,当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的远古先民,将他们采集而来的普通野生稻试着加以种植的时候,一场革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此后稻米便跟随着人类的脚步,开启了漫长的旅行。经过上万年的跋涉,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东亚到东南亚,经印度洋,到达非洲,再从非洲远渡重洋到达美洲;或从东亚经古老的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和西亚,再辗转经地中海世界进入欧洲。至今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陆。现在全球种植粮食的耕地中以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超过1.25亿公顷,占耕地的9%。稻米的旅行,丰富了不同地区人类食物的种类。最初生活在西亚和东亚的古代人们,从众多的植物种类中选出了大麦、小麦,大米、小米、大豆等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随后这几种作物,便随着人类的迁徙,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分布版图和势力范围,并且相互渗透,扩大了人类食物的来源。以美食闻名于世的意大利,因为中世纪后期,有来自东方的稻米经阿拉伯世界的传入,使得他们的餐桌上除了有小麦制作的披萨Pizza、面条spaghetti之外,还有稻米作的什锦饭risotto。稻米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相较于畜牧业和其它旱地作物而言,稻米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稻米的产量,和其所含有的特殊的营养物质,如精氨酸等,也能够繁殖和养活更多的人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水稻生产最多的地方。公元100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首次突破亿人大关,其中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要靠大米来养活。而据明末宋应星的估计,这一数字更高达70%。今天,世界上近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亚洲,就有20亿人从大米及大米产品中摄取60-70%的热量和20%的蛋白质。印度总人口中约有65%是以稻米为主食。稻米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旱粮作物相比,水稻在大多数的情况之下,必须在淹水环境下生长,虽然这会给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成为大面积种植和机械化生产的障碍,但水稻的稳产高产,依然使千百年来,世界各...
2019 - 07 - 06
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韩国何以创造出汉江奇迹、新村运动呢?乡村内部的驱动力在哪里?作者于2017年9月及2018年11月参访了韩国乡村,观察到韩国乡村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无尽的利用。本系列共分为五篇,本篇为第四篇,将介绍位于韩国新村运动的发源地——庆尚北道的清道郡的清道里村。在行程的第五天,我们参访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发源地——庆尚北道的清道郡,并去了运动发源地的村庄——清道里(原名神道村)。中国在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运动,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计划,一个主要的学习对象,就是1970年由当时的总统朴正熙推动的韩国新村运动。朴正熙是一个军事强人,通过武力得到了总统位置,在1979年遇刺之前,带领韩国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是 “汉江奇迹”的缔造者。时至今日,还有很多韩国人在纪念他。实际上,新村运动在韩国实行的时间不是很长。从1971年正式实施,到1979年朴正熙被刺殒命,只有短暂的九年。1979年之后,再也没有强大的动力去推动新村运动发展。但就是这九年时间,决定了韩国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为发达国家。韩国同仁表示:“如果没有那九年,绝没有韩国的今天。”中国正在推动扶贫攻坚计划,如果不能把农村的贫困问题在现任领导人任内解决,中国的现代化也可能遥遥无期。中国城乡间的不均衡发展,使得中国只有“一半人的现代化”——城市多已步入现代化,但是,除了发达的一线城市,中国还有一个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农民群体,他们生活在第三世界,甚至是第四世界。如果三大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人群差距),以及其他差距(如工农差距、行业差距、阶层差距)不能弥合,一个国家整体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新村运动博物馆展示了这场运动的全球影响韩国就是通过新村运动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了现代化。新村运动的发源地位于清道郡,据当地博物馆介绍,1969年7月,庆尚北道和庆尚南道发生特大水灾,朴正熙在地方赈灾时经过了清道郡...
455页次17/46首页上页...  12131415161718192021...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