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队伍。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12月23至25日,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联盟、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同时成立“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
首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2017)合影留念
大会现场
著名经济学家、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研主任刘忱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先明教授,《近代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徐秀丽研究员,《开放时代》特约主编、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吴重庆教授等著名学者,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教授,副校长周常勇研究员等出席论坛。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专家学者和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联盟、重庆渝富集团、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北碚图书馆、北碚区博物馆、璧山区档案馆、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代表及相关领导专家到会。本届论坛得到西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北碚是民国乡村建设集大成之地
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乡建先贤之后悉数到场
西南大学所在的重庆市北碚区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集大成之地,汇聚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海内外广泛影响的乡村建设代表性人物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先贤,留存并承续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资源。其中,卢作孚以北碚为中心,把嘉陵江边一个“土匪窝”、小乡场,改造成当年全国乡村现代化的样板——工业、交通、医院、学校甚至民众公园等,影响深远;梁漱溟在这里创办勉仁文学院,晏阳初创办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陶行知开展平民教育,创办育才学校等,至今余响连绵不绝。
“在这里探讨展望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承前启后、意义深远。”几位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乡村建设先贤之后悉数应邀到场,发出由衷赞叹。他们包括:著名实业家、民国乡村建设先驱、“北碚之父”卢作孚先生之子卢国纶先生,民国时期北碚管理局局长、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长卢子英先生之女卢国模女士,著名思想家、民国乡村建设先驱梁漱溟先生之孙梁钦宁先生,著名教育家、民国乡村建设先驱晏阳初先生侄孙晏鸿国先生,孙中山先生秘书、民国乡村建设先驱黄展云先生曾外孙陈熙先生等。
西南大学具有乡村建设的强大基因
要为落实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在开幕式上认为,乡村振兴在十九大上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新时代农村农业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对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乡村建设进入新时代。西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十分厚重的乡村建设历史积淀,其办学源头就是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3年发展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后又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范、农学相关系科分别与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文法学院以及梁漱溟先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晏阳初先生创办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等合并而成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可以说,西南大学具有乡村建设的强大基因;今天的西南大学校园内有以晏阳初先生命名的阳初楼、以梁漱溟先生命名的漱溟楼、以乡村建设为命名的“乡建路”,乡村建设正成为学校一道深刻的文化景观。
张卫国介绍,近年来,学校承接和发扬百年乡村建设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影响,强化相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国际国内影响,早在2012年3月就正式成立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聘请著名“三农”学者、当代乡村建设实践发起人温铁军教授担任执行院长,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三位民国乡村建设先驱的后人卢国纪、梁培宽、晏鸿国担任名誉院长,充分发挥学校地处民国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遗址群的地理优势和历史资源优势,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依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联盟企业单位,正式发起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将高校优势资源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希望能够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继承并发扬乡村建设的宝贵遗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跨界对话,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12月22日晚举办《卢作孚与北碚》纪录片首映及讨论会,图为首映现场
12月23日晚举办“百年乡建与现代中国”高峰对话,从左至右分别为温铁军、王先明、徐秀丽、吴重庆
12月24日晚,吴重庆教授带来题为“小农、内发型发展与扶贫问题”的专题讲座
吴重庆教授讲座现场
12月25日,与会嘉宾参观民国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图为参观卢作孚纪念馆
与会嘉宾在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前合影留念
“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成立
发布首份政策咨询报告:推进新时代城乡生态化融合体系建设
本次会议开幕式上,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成立文件,并为“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首批特聘专家颁发证书。
温铁军教授担任该智库首席专家,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研主任刘忱教授、中国人民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仝志辉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杨宇振教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杨庆媛教授、园艺园林学院梁国鲁教授、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李加纳教授、何光华教授,柑桔研究所骆云中教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段书凯教授、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张兰英副教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潘家恩和万科(重庆)房地产有限公司张麒麟等20人成为首批智库专家。
“智库”首席专家温铁军教授表示,“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旨在充分发挥科研和信息资源优势,促进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创新,加强与实际工作部门的互动结合,组建复合型多元化智库,为重庆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温铁军教授介绍,“智库”具体工作包括三大目标:一是以“资政应用”为导向,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在重庆的落地转化,为重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撑;二是指导可视化示范创新基地建设。发挥联合智库的实践和资源整合优势,指导开展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实践,并以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和舆论引导;三是建设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孵化平台。通过校企、校地的深度合作统筹资源,以任务牵引为主线,以项目联结带动为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人员交流、人才培养、协同攻关,最终实现重庆区域创新发展、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教育科研为国家战略服务等多重目标。
当天,温铁军教授还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智库”题为“贯彻19大精神,推进新时代城乡生态化融合体系建设”第一份政策咨询报告,对重庆地区如何构建“新时代城乡生态化融合体系”提出了决策建议。
报告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针对不平衡发展问题,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此,就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的治理”。总书记在报告中着重强调了“生态”、“城乡融合”的概念。
这份咨询报告明确提出了重庆市在新时代的“两手抓”战略构想。这“两手”就是:一手利用已经形成的在大城区才有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双高”的区位优势、主动配合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南半岛做“亚区域整合”,成为国家海外投资战略中支撑印度洋“软肋”的重要依靠;另一手利用大山大水的生态多样性资源,对传统的产业文明时代所形成的既有经济结构进行深化改革、促进市民下乡与农民结合,带动互联网+农村经济的六次产业创新,进而推动新时代城乡生态化融合体系建设。
温铁军认为,在中国内陆广大地区,只有重庆因长期致力于大城区的产业资本积聚,而具有对下“纵向整合”中南半岛、进一步战略前出到南亚次大陆东缘、撑住海上丝绸之路软肋的独特的区位经济优势。南方虽然富裕城市众多,但大部分没有重工业,不可能形成合理的工业结构;明显缺乏像重庆这样的产业与金融双高的大城市。
温铁军认为,基于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重庆市当前应进行“新时代城乡生态化融合体系建设”。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对重庆的生态化城乡融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应该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单一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而是把总书记新时代思想中的“绿色生产方式”作为农业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结合重庆的区位、资源、气候地理条件,以综合性立体循环经济为基础开展城乡生态化融合体系建设与改革试验。为此,建议重庆市借鉴武汉市发布的“市民下乡”21条优惠政策和近期开展的综合性的“三乡”建设,通过山权林权市场上的做市商加入对绿色资源的“细分交易”来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同时,分别在山区和库区推出巴渝特色的、资源多样性与社会多元化条件下的城乡生态化融合体系的“两山试点村”和试点乡镇,一方面作为对社会人士和外部资本动员的撬动点,另一方面也把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作为杠杆来撬动生态文明综合改革,向“十九大”要求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做实质性改变。
继承并发扬乡村建设宝贵遗产
建言献策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
论坛为期三天,专家们围绕着继承并发扬乡村建设的宝贵遗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跨界对话等诸多议题展开了探讨。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主题演讲环节,温铁军教授围绕着“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为题指出,中国乡村振兴一定要紧紧地围绕着生态文明的视野,这样对于乡村建才是有意义,有价值;乡村振兴不能以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做代价,因此,乡村振兴应该是这种视野下的再建设。这同样是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温铁军教授发言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研主任、刘忱教授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认为,要通过文化的作用力,让乡村振兴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本身就是在强调乡村的建设要“乡风文明”,要在乡村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才能为乡村的振兴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
刘忱教授发言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以“接续与变向:乡村建设学院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为题指出,在近代许多知识分子的眼光投向城市的时候,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却走向了乡村,进行着乡村建设。不但如此,还进行着乡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建设,举办了乡村建设学院,而乡村建设学院的举办,让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有了接续,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向,为新中国的乡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同时,乡村建设学院和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也为我们今天进行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路径。
王先明教授发言
会议分别举行了“首届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论坛”和“百年乡建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两个平行论坛。会前,卢子英、梁漱溟、晏阳初、黄展云等乡建先贤的后人作为特邀嘉宾发言,为大家讲述亲人眼中的民国乡村建设先贤及其乡建精神。24日下午,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恩博士主持“乡村建设研究的新视野与新路径”圆桌论坛。
首届重庆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会议合影
“百年乡建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现场
“百年乡建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现场
温铁军教授在“百年乡建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作总结发言
会议期间,西南大学图书馆、重庆市璧山档案馆和北碚图书馆支持举办了校地共建“兼善文化课堂”暨“爱故乡文化促进会”作孚志工风采展、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历史档案展、民国乡村建设文献展、百年乡村建设新书展等。12月25日,与会嘉宾还对民国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历史档案展
参观档案展
书展现场
书展现场
文献展现场
文献展展品
文献展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