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圆满收官。旅游业作为助力扶贫的措施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益贫性旅游通过创造就业、吸引投融资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使得贫困地区创建自己的经济支柱,从单靠政府补助的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再者,益贫性旅游与本地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共进关系,在有形的旅游资产基础上创造了无形的可再生价值,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确保乡村人口,尤其是社区中相对贫困的人群能够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仍是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国内益贫性旅游的经验类型进行总结,以助于未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
建设扶贫旅游乡村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被广泛运用,形成了今日扶贫旅游乡村遍地开花的局面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实践经验,主要可以分为“国际-本地”合作、公共部门和党员帮扶及民间力量协作三大类型。
“国际-本地”合作类的主体是国际组织,包括自然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两类。“国际-本地”合作模式是一种跨国旅游合作模式,国际组织的发展项目资金使用通常会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挂钩,且有较强的国际示范效应,其所选择的合作伙伴主要为当地权威主管部门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因此这一合作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扶贫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国家形象、推动以旅游为载体的民间外交,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传播功能。目前,该类型益贫性旅游案例占比较小,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公共部门和党员帮扶类的主体是党和政府组织、国企与以高校为主的事业单位,包括红色精神传承创新、地方部门对口帮扶、国企省旅多口帮扶和高校对口技术帮扶4类。其中,红色精神传承创新类主要是挖掘具有革命历史里程碑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将党建、工会、思政等工作内容与地方政府的减贫、可持续发展等职能有机结合;地方部门对口帮扶类既有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帮扶,也有同级政府之间的横向帮扶;国企省旅多口帮扶类则是以中铁旅和中青旅为主的国企和各省份的旅游企业利用铁路班列或文旅结合的方式进行帮扶;高校对口技术帮扶类主要以作为部委直属事业单位的高校为主,根据相关部委的扶贫任务划片,通过规划、设计、评估等技术性方式进行帮扶。
民间力量协作类的主体是民间力量,包括村集体自组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网络平台助力传播和专家引领多元扶贫4种方式。村集体自组织类项目是以村民通过合作社或集体经济形式组织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为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类项目多为本地民营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对贫困地区的村民进行帮扶;网络平台助力传播类项目则是通过网络平台为乡村旅游提供便捷与流量,不论是穷游网、携程旅行网这类专门为旅游业打造的网络平台,还是像字节跳动、快手这类以流量为主的分享平台;而专家引领多元扶贫类项目的行为主体是具有益贫旅游丰富经验的专家个人,其通过所能调动的社会和公益资源,将扶贫与地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序开展,未来具有“国际-本地”合作模式特色的益贫性旅游项目将逐渐在各类旅游项目中占据更多份额。在充分利用国际组织遗产保护资金的同时,将地方旅游项目纳入全球价值链,不仅有助于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实现,也是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的重要举措。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帮扶的模式,作为公共部门拉动旅游产业的扶贫效能,初期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后期将逐步让位于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使多元行为主体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将会有更多社会企业和组织、高校专家、智库团队,以协同帮扶、公私合营的管理机制,深入乡村、参与治理。美丽乡村将会迎来八方来客,他们不是短暂地停留,而是可以将自身的职业生涯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农家人”。他们可能是农学家、建筑师、音乐家、管理专家,带着对乡村发展和建设的热忱与激情,投入到推动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时代洪流当中。他们也可能是“海归派、高知派、专技派、公益派”,无论年长年青,也无论资历深浅,凡有学识、凡有爱心,均可成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多元主体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效应来看,调动青年一代赶赴乡村创业的热情,对于乡村治理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和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讲,益贫性乡村旅游首先是乡村产业兴旺之后的发展依托,其次是在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益贫目标实现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产业利润与公平发展二者之间寻找均衡点,是益贫性旅游事业能否可持续的重要评测指标。多元主体的融入并不自动引向公平发展,公益主体的参与也不一定能够杜绝对利润的追逐。因此,如何通过创设机制,使益贫性旅游的优秀做法和最佳实践得到广泛传播、交流和借鉴,对于各方而言都至关重要。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角度而言,善于借助国际多边机制,推动益贫性旅游的南南与三方合作,将是未来充分调动国际国内两类资源的有效途径。
(作者郦莉、黄慧宇系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本文系中国国际扶贫中心(IPRCC)《乡村振兴战略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课题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8ZGC009)阶段性成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重农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s_V0I79aXm8WiGqmMO5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