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意境燃起很多游客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绿水 青山,山野田园,走进一间民居小院,赏花观景,体验农趣,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如今,乡村民宿不断涌现,它们不仅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也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乡村民宿发展也存在特色不足、低端复制、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 10 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为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贵州白岩村,来自广州的游客白郁林对位于层层梯田之上的“牧云涧”民宿赞不绝口:“梯 田风景非常美,在这里吹风、听虫鸣,喝下午茶,真觉得心旷神怡。”原生态的人文自然环境, 让牧云涧有了不小的名气,在盛夏时节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休闲避暑,也让店长刘会杰忙了起 来。“很多游客都是看中民宿有不同于酒店的住宿体验,在我们这,不仅能欣赏风景,还可以体 验稻田抓鱼,感受苗族民俗、餐饮和文化。”刘会杰说。
为一间房,赴一个村,乡村民宿不再只是旅途中的歇息之地,而成为游客踏上旅程的最初因 由。相较普通酒店,乡村民宿更具风俗气息,风格多样,无论是美食打卡、生态观光、文化研学 还是康养度假,都可以暂别城市的喧嚣,体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慢节奏生活。
“这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游方式,短途游、周边游替代长途旅游成为主流, 随着夏日旅游市场回暖,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升温,乡村民宿市场也热度不减。以乡村民宿为重要 产品的乡村经济综合体,已逐步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途家民宿副总裁胡阳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更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乡村民宿极具发展潜力,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的民宿将迎 来爆发式增长。从途家民宿平台数据看,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乡村民宿的订单量占比超过 城市民宿,达 51%,较去年提升 20% 。7 月,平台民宿预订量环比 6 月翻了1 倍多,其中亲子游 订单占比达到 60%。
《意见》的发布,再次鼓舞了市场信心,从规划布局、产品建设、规范发展、经营模式等多 方面明确了具体思路。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不断出台,乡村民宿发展迎来重要机遇,很多市场主体开始布局市场。过 去一年,携程在各地打造了多家度假农庄,接待客源覆盖全国30 个地区。今年暑期,各地农庄 迎来“避暑大军”,订单量环比增长 147%。“高端乡村民宿能为目的地带来更强有力的标杆效应, 带动目的地周边民宿转型升级和消费增长,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重振特色文化, 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集聚各种资源要素的新业态。”携程集团CEO 孙洁说。
“掸”去旧宅院的尘土,古村老屋“变身”民宿,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焕发生机,重新 呈现在世人眼前。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古迹,让乡村散 发出独特的魅力。
“我国幅员辽阔,乡村是保留多元化传统文化的重要地区。游客之所以选择民宿而非酒店, 很大程度是基于对当地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的向往。如何发挥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表达,是乡村 民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崔莉说。
在各地,不少乡村民宿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和文物资源,汲取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方面的文
化元素,成为展示乡土文化的载体。新疆温泉县博格达尔村依托游牧民族西迁定居的历史文化发 展庭院经济,成为网红旅游村;江西井冈山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红色记忆”民宿;山西 康家坪民宿由百年晋南窑洞古村落整体改建而成,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内蒙古峡谷雅宿结 合漫瀚文化、渔家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和窑洞文化等打造主题特色客房,凸显黄河大峡谷 地域文化特色。
乡村民宿的文化表达,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也体现在饮食、节庆、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 中,如传统美食制作、手工制作、非遗演艺、农事活动、乡村民俗活动等,让游客的体验更加丰 富。
“要深入挖掘本地乡村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自然风景、人文景观、 文物建筑等进行乡村民宿开发建设,在民宿装饰装潢、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等融合本地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 华表示。
不过,目前也有不少民宿因盲目复制成功案例导致同质化、特色缺失、文化表达不足等问题。此次《意见》提出“文化为根”原则,要求“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丰富乡村民宿文化内涵”,将进一步引导乡村民宿高质量有序发展。
去农场给奶牛挤奶,去养鸡场捡蛋,在地里采摘草莓,挖沙拓印,骑马钓鱼……在北京延庆区界碑石村,这家名为“熙熙宪宪de 乐园”的民宿原是刘添文为他两个孩子精心打造的园地,现在已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亲子民宿。“我觉得乡村民宿的灵魂一定是落在乡村文化和体验上的,因此我和村里合作,将原汁原味的乡村体验融入民宿服务中。”刘添文说。
如今,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不再停留于自然风光,单一的住宿体验已不能满足游客日渐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更需要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上全面提升,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为乡村产业发展开拓更多空间。
“为增加乡村深度体验消费,游客的停留时间至关重要。能否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增加 在特产、美食、生态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其他旅游项目上的消费,民宿的品质起决定性作用。好 的民宿可把旅游短平快的消费转变成黏性消费。”崔莉指出。
《意见》提出,丰富乡村民宿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助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目前来看,不少乡村民宿盘活了乡村资源,不仅将空置房屋合理利用,还带动了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当地将初级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和伴手礼,带动农民增收,从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民宿是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是整合乡村资源的黏合剂,需以‘民宿+’为抓手,开展多元业态经营,全面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全面助力‘民宿+’的三产融合模 式,激活乡村的‘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民宿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石培华说,具体来看,包括“民宿+共享农业”“民宿+渔牧业”“民宿+农副产品加工”等新业态,依托共享农庄、共享牧场、共享渔场开展稻田摸鱼、果蔬采摘、农产品精深加工体验、垂钓等活动;“民宿+ 手工制造”“民宿+非遗体验”“民宿+文创”等新业态,开发展示并销售民族服饰、非遗手工制品、织绣染等产品;“民宿+演艺”等新业态, 结合乡村生活故事, 编排戏剧、实景剧场、话剧、脱口秀等文化演艺;“民宿+电商物流”等新业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打造乡村数字生活新服务。
“我们这里很多村民都做起了民宿管家,为客人提供定制化服务。”在天津蓟州区西井峪村, 石美丽是途牛桐画精品民宿项目的民宿管家。这几年, 村里旅游业迅速发展,很多年轻人选择回 乡,石美丽也动了心,“不仅能在家门口谋得一份工作,还能掌握一项技能。”石美丽说。
随着乡村民宿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升级。美团数据显示,2022 年,“00 后” 民宿从业者数量猛涨了75%。近日,人社部公布的 18 个新职业中,民宿管家在列,对众多旅游从业者来说是振奋人心的消息。
“民宿管家作为民宿的从业和管理人员,将专业、标准和高品质的管理营销方式带入乡村, 同时也带动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崔莉说。
在专家看来,在经营管理、旅游发展理念、如何利用资源禀赋、如何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等各 方面,专业人员带来的理念尤为重要。
对于《意见》提出的“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复制”等要求,崔莉认为,这需要经营开发者对相关法律法规、旅游者需求及自身美学设计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做好整体规划,才能防止大拆大建,促进差异化发展,这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引导培训,也需要引入专业人才,如驻村规划师、民宿管家等,为研究当地文化、消费需求和法律法规等提供思路。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整合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社会企业等力量,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作用,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加大人才返乡创业扶持力度。”石培华说。此外, 针对乡村民宿当前存在的软硬件设施配套等方面短板,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统筹规划, 提升乡村民宿在治安、消防、食品、卫生、环保、服务等方面的标准。石培华指出,要找准乡村民宿发展定位,从硬件和软件上发力,构建完善的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加强乡村民宿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 提升乡村民宿软实力,打造能体现当地独特人文特色的高质量服务。
(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乡村发展研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X1fTE0HiD2O-gWTsTnw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