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当代乡建
产品类别: 当代乡建

“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获奖名单、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情归故里 共建家乡——寻找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公益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承办。活动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通过社会征集、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三种方式以及评审委员会推选,截止11月1日,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4位代表入围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经过爱故乡评审团历时1个月的初选、决选和终审,并参考网络投票,“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获奖名单于12月10日正式揭晓!其中“2016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10位、“2016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5位、“2016爱故乡终身荣誉奖”3位,涵盖文化传承、乡土教育、乡土博物馆、村镇建设、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中医中药等类型。这18名代表,来自祖国的北京、宁夏、陕西、山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重庆、河南、湖北、福建、江西13个省市自治区。

为了感谢这些爱故乡年度人物的努力,传播他们的事迹,发扬他们的精神,主办方于2016年12月30日—31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2016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

王长寿:保护民间文物,发掘涌山文化

个人简介:

王长寿,男,1957年出生,江西乐平市涌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办副主任、民间学者。

事迹概述:

1)王长寿,经过商、当过企业主管,由于对文物保护的执着和偏爱,2008年9月辞去工作,一心一意从事文物、古民居、古戏台、旧石器遗址保护,宣传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保护文物过程中多次阻止古民居的买卖,通过他的努力,涌山古村申报为省历史文化名村,涌山镇新增5处乐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经他引联,中国戏曲学院将乐平古戏台作为其科学教研基地,同时北方工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景德镇陶院均在积极参与古戏台研究;

3)2014-2016年,共为地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项目1300万元。

组委会颁奖词:

一座上百年的历史建筑就如同一个历史的检索,在它身上可以找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信息,因此老建筑的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王长寿凭借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深深情怀,他毅然辞去企业主管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孜孜不倦地保护和讲述着老建筑的故事。当涌山古村成为省历史文化名村,涌山镇新增5处乐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尽管一路上有崎岖坎坷,但他却不曾停步,也不打算停步,他要与更多的人一起,去见证风雨过后那片耀眼的彩虹!

 

王英杰:关爱民生行义事,传统文化沃中原

人物简介:

王英杰,男,1953年出生,现为河南开封市敦复书院院长、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

事迹概述:

1)王英杰,早年经商,在事业高峰期,毅然选择放弃生意,转行投身于传播中华文化,并于2008年个人投资创办敦复书院,带领全家从事书院的日常运营管理。

2)自创办以来,他遍请国学大师,已开设数千期大讲堂,购买十几万册国学经典免费发放给学员,并无偿为学员们提供食宿,方便学员到书院进行学习。王英杰庆幸自己能将传播传统文化作为下半辈子的大事,并为之奋斗终身。

组委会颁奖词:

本是生意人,但他秉承祖训,敦厚忠实;本有舒适的生活,但他却在事业巅峰之时、花甲之年创办了开封敦复书院。他,就是王英杰。大道存于心,何惧世事艰。他以一人之力奔走呼吁,传播中华文化,带领全家从事书院的日常运营管理。自2008年创办书院以来,王英杰遍请国学大师,购买十几万册国学经典,免费开设数千期国学大讲堂,惠于四邻,泽披八方。王英杰庆幸自己走在这条大道上,并为之奋斗终身。他,是我们时代的榜样!

 

牟世明:创办乡村记忆馆,弘扬陇中乡土文化

个人简介:

牟世明,男,出生于1962年,中共党员。甘肃定西市乡村记忆博物馆馆长,甘肃省美协会员,中级美术艺术师。

事迹概述:

1)2013年,牟世明和朋友合资创办了甘肃定西农民美术馆,着力培训农民书画人才,并成功举办了甘肃省首届十佳农民书画展,成为陇中乃至甘肃农民美术作品展示窗口;

2)在创办农民美术馆的过程中,牟世明萌生了创办定西市乡村记忆博物馆的想法。从2013年开始,牟世明爬山涉水、常年在定西市所辖一区六县的山乡奔波,收集能够反映陇中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的藏品,至2016年,藏品已达500件。并于2015年、2016年先后成功举办了定西市首届农耕文化专题展和民俗文化专题展。

组委会颁奖词:

“陇中苦瘠甲天下”,勤劳致富奔小康。在这片“天上没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黄土地上,牟世明硬是凭一己之力为家乡人民树立了一座乡土文化丰碑。他投入大半辈子的积蓄,克服重重困难,收集了大量反映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的藏品500件,从当今城市化的滚滚车轮之下抢救出农耕文化,成功建造了乡村记忆博物馆,让人们从修梯田、打水窖、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中感悟人类的智慧,也给社会留住了渐行渐远的乡土记忆。

 

杨正熙:生态物种得保护,古法农耕焕生机

个人简介:

杨正熙,男,生于1970年,侗族,贵州黎平县科技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

事迹概述:

1)杨正熙,历任国营林场副场长、县林业局副局长、镇长、镇党委书记;2012年开始收集、保育家乡传统农业的物种;2014年为活化保育老品种,推广“守农有牛米”:2015年,杨正熙牵头成立贵州有牛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出《守农有牛生产律》(……

2)“牛+鱼+鸭+稻”做足传统耕作方式,生产出优质高端米——“守农有牛米”。有牛哥坚持不去认证,而是走“旅游+农业”见证模式,实现信任;

3)“守农有牛米”传统生态生产模式,让参与的865户农民脱贫致富。

组委会颁奖词:

曾是国家干部,为了活化保育濒临绝迹的农业老品种,毅然辞官返乡,成立有牛农业合作社,复兴“牛+鱼+鸭+稻”传统耕作方式;推出《守农有牛生产律》,开创“旅游+农业”见证模式,打造“守农有牛米”品牌,带领865户村民脱贫致富。他,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里,保护中华农耕文明最好的遗产地。他,就是根植于黔东南苗乡侗寨的“有牛哥”杨正熙!

 

杨翠霞:创办回族职业女校,致力妇女教育事业

个人简介:

杨翠霞,女,回族,生于1968年,宁夏同心县东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东阳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

事迹概述:

1)杨翠霞,原籍内蒙古呼和浩特,1989年来到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创办了同心县东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学校旨在面向广大穆斯林贫困女童,发展民族教育。学校成立27年以来,充分展示了教育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亦改变了这个地区封建思想残余所导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2)2012年12月初,杨翠霞在北京参加了“新公益领导人的培训”,从此她又开始行进公益之路。2015年3月,成立宁夏同心县东阳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同时创办了韦州穆斯林青年志愿者协会,目前有会员1000多人。

组委会颁奖词:

在去年爱故乡大会上,我们聆听了宁夏同心县马新兰老师将一生奉献给穆斯林乡村女童教育的感人故事。杨翠霞,正是当年马新兰老师的学生,她秉承老师的事业——发展民族教育,不仅创办了面向广大穆斯林贫困女童的“同心县东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还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教育融入其中。从马新兰到杨翠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民族教育传承的动人故事,更领略了女性教育能够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的巨大魅力。

  

张满堂:振兴马街书会,守护草根艺人之家

个人简介:

张满堂,男,1953年出生于河南宝丰县马街村,现为宝丰县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

事迹概述:

1)从小就对马街书会耳濡目染的张满堂,部队转业后,出于对马街书会及说书文化的深切热爱,2004年春开始,骑摩托车走访调查了平顶山、许昌、漯河、驻马店、南阳、洛阳、郑州等二十多个县市的200多位民间说唱艺人和一些曲艺专家、民俗学者,同年6月发起成立宝丰县马街说书研究会;2006年,为配合宣传马街书会非遗保护,创办马街书会民俗文化网站。

2)十几年来,张满堂一直为书会自掏腰包、为每年前来马街书会赶会的民间艺人提供吃住。虽年过花甲,但他仍身体力行,为马街书会的振兴奔走疾呼。

组委会颁奖词:

张满堂,一个普通农民,自发成立“马街说书研究会”,创办“马街说书艺术团”,建立马街书会民俗文化网站。每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前后,免费接待上百名草根艺人,为马街书会的振兴奔走疾呼,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我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让这些民间艺人都能吃好住好,让他们有好的待遇,这样就会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些宝贝就能传承下去了。”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和马街书会一起走下去。

 

赵伟平:浩卷大爱,甘为平顺写春秋

个人简介:

赵伟平,男,1958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东庄村,山西平顺县公安局警营作家,地域文化学者。

事迹概述:

赵伟平,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太行山地域文化和浊漳河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和修文立传工作,撰写历史文化文章数百篇,对当地诸多历史疑点进行了辨析、订正,创作平顺县历史文化著作十多部,成功申报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并经常到各地义务宣讲当地历史文化,被称为平顺县的“文化学者”和“代言人”。2008年,赵伟平编写出了《走进平顺》宣传读本,出版了《平顺民间故事》;2013年,编写了《上党禹帝》、《上党社火》、《天脊太行》,2015年出版了,公安题材的长篇小说《虹霓峡》、以平顺抗战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逐虏天脊》、平顺历史文化系列丛书《文明源流》、《村落华章》、《人物春秋》《民俗风韵》;2016年6月,出版了平顺劳模文学作品《武侯梨传》。

组委会颁奖词:

赵伟平,山西平顺县公安局警营作家,被誉为平顺县的“文化学者”和“代言人”。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太行山地域文化和浊漳河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和修文立传工作,撰写历史文化文章数百篇,对当地诸多历史疑点进行了辨析、订正,创作平顺县历史文化著作十多部。作为一名警察,他一手拿枪,保卫着家乡的安宁;同时他一手拿笔,守护着家乡和父老乡亲的精神家园。正如他的名字“伟平”,他写作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留住散落在家乡的文化遗产、传承祖宗的文脉。家乡的一名真正卫士,赵伟平!

 

贾海迎:半生奔波相机情,一颗红心在沂蒙

个人简介:

贾海迎,男,1948年生,山东省沂水县人,中原油田退休工人,山东沂水县海迎相机博物馆、沂蒙观复文化博物馆馆长。

事迹概述:

1)从当兵时起,就开始了相机和红色文化物品收藏的艰辛历程,在中原石油工作期间,利用工作出差之余,从太行山八路军物品、陕北红军物品收藏做起,积少成多,收藏、研究、撰写笔记,几十年如一日,收藏了2500部相机和16000余件红色文化物品。

2)中原石油退休之后,思乡情切,带着穷极一生收集的相机和红色物件回到老家山东沂水县,办起了海迎相机博物馆和观复文化博物馆。

组委会颁奖词:

贾海迎,一位中原油田的普通工人,几十年如一日,东奔西走,积少成多,收藏了2500部相机和16000余件红色文化物品,并作为礼物带回家乡,为沂蒙老区的子孙后代,带来了不竭的精神食粮,展示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我筑收藏梦,源自爱国情;回乡建展馆,源自爱乡情;小梦融大梦,共筑中国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是贾老告诉这个社会,无论如何都不应忘记我们的历史。 

 

谭胜民:打造最美乡村写生基地——鲍旗寨

个人简介:

谭胜民,男,1961年生,陕西省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人,2006年被村民选为村主任至今。

事迹概述:

1)2006年谭胜民上任之后,从村容村貌整治开始,翻修村庄道路,在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公共区域种植花草,美化村庄,依托自己在村庄里积累起来的威望,及鲍旗寨的天然美丽风光,借机将鲍旗寨打造为著名的写生创作基地;

2)组织农民,成立写生创作公司,即以农户家庭为基础,接待前来写生的学生。目前有60多个农家乐住户,能同时接待1500人的食宿。写生创作公司以农民住户为本,共同管理,共同分配。

组委会颁奖词:

这里是千年乡村建设圣地,古有蓝田四吕,吕氏乡约;今有蓝田鲍旗寨,生态立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乡约护村。从整治村容村貌、美化居住环境开始,结合鲍旗寨如诗如画的原生态风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了中国有名的写生旅游休闲基地,被外界誉为中国的普罗旺斯!这一切应当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谭胜民!一个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关中汉子;一个村民拥护和敬佩的贴心人和带头人。

  

黎友明:保育本土老种子,白裤瑶家有新禾

个人简介:

黎友明,男,白裤瑶族,1963年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农民。

事迹概述:

1)黎友明,2008年开始接触社区支持农业,2013年携“瑶山新禾”参加第三届人类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2015年由PCD(社区伙伴)支持去泰国“米之神”基金会交流;通过多渠道收集、培育稻种,至2016年,共在他的“墙中田”“阳台稻田”里种植35个生态水稻品种。他亲身实践去尝试种植有机水稻,为白裤瑶人保留更丰富的物种,为可持续生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他以自身经历,拍摄农事纪录片,拜师学艺做酒曲。

组委会颁奖词:

黎友明,一个瑶族农民,凭其坚韧、友善之心,在生态农业之路上走出了不凡的人生。他种植有机稻,倾心培育保护了35个老品种,他亲身实践去尝试种植有机水稻,为白裤瑶人保留更丰富的物种,为可持续生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他还创作了《瑶山新禾》等农事记录片,自酿各类果酒,学做酒曲,筹备农具展览馆,保存家乡的老手艺。“想出来就要去做”,黎友明以他的实际行动,汇入中国“四千年农夫”的清流!

 

2016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

史庆芬:沙井纪事二十载,留下记忆为子孙

个人简介:

史庆芬,女,生于1945年,北京顺义区仁和镇沙井村退休村干部、《沙井村纪事》作者。

事迹概述:

1)她先后在娘家村和婆家村担任村干部长达四十余年,历经集体化时代、改革开放时代、税费改革时期以及现在实现了全村全部搬迁上楼,见证了沙井村的历史变迁;在担任村干部期间,深得民心,曾多次作为先进典型得到上级表彰;

2)退休之后,抱着“为子孙留史”的愿景,从学习现代拼音字母开始,耗时七八年完成《沙井村的变迁》《沙井村纪事》两本意在留存资料的村史著述。

组委会颁奖词:

愚公移山有多难,史庆芬写村史就有多难。四十年基层村干部,二十年著村史,虽然她不是专业出身,但她查看档案、阅读书籍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已经是一个专家的水平。不是她比其他人聪明,而是她比其他人好学、认真、充满热情,永不放弃。她说自己写《沙井村纪事》,是为了让子孙记住自己的来历,也记住村庄的荣耀,而她本人写作村史的过程,也是给子孙留一笔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运建立:执着环保事业,守护汉江母亲河

个人简介:

运建立,女,1944年生,湖北襄阳市绿色汉江发起人。

事迹概述:

1)2002年,运建立发起成立了湖北省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10多年来,她想方设法为18个村庄、学校解决了安全饮用水;带领环保志愿者深入到汉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污染源头调查833场次,撰写《汉江襄阳段水污染调查报告》等多份调查报告、提案,向政府建言献策,促进了汉江两岸污染的治理; 

2)积极从事环保宣传教育,取得实效。10多年,带领绿色汉江免费成功举办了39期环境教育培训班;坚持不断地开展环境教育进校园、下农村、到社区、去机关等活动。

3)协会电话已成为襄阳市民反映环保问题的热线电话,绿色汉江发展了由6支志愿者环保小分队、4个社区水质监测小组、2个学校水质监测小组组成的民间护水者队伍。

组委会颁奖词:

运建立,一位72岁的环保奶奶,坚持汉江环保事业十七年。她发起成立绿色汉江,以执着的精神感染着热爱环保的人们,以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在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成功搭建了保护汉江的平台,赢得了各方的尊重。许多人都说,运建立为环保事业呕心沥血,这不只是钉子精神,而是蚂蟥精神。正是凭着这种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蚂蟥精神,运建立成为汉江当之无愧的守护者。

 

李豆罗:叶落归根情系桑梓,建设西湖李家新农村

个人简介:

李豆罗,男,1946年出生,江西进贤人,原江西南昌市市长、南昌市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村总顾问。

事迹概述:

李豆罗,1970年11月参加工作,曾任南昌市市长、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10年退休,返回到家乡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自取名为"青岚农夫",进行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改造村容,修整道路、建设文化墙、修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等;同时注重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水井、建公厕、开辟垃圾收集点;绿化山林、修缮堤坝水渠等水利设施;经过五年的发展,西湖李家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生态旅游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组委会颁奖词:

李豆罗,曾经是南昌市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他传奇的人生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从农民到市长用了40年,从市长回归农民,却只用了4个小时。退休返乡后,只需4小时,他就完全放下了属于市长、书记的镜头和掌声,变成了一个开电动车、戴草帽、挽着裤腿耕田的农民,成为一位带领乡亲绿化山林、修缮堤坝、弘扬生态文化的新乡贤。他用行动告诉人们,人生原来可以这样规划,既可以运筹帷幄、叱咤风云地造福一方,也可以云淡风轻、波澜不惊地回归本色。作为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村的总顾问,他将发挥余热为家乡父老再立新功。

 

张俊杰、薛连英:立足秦巴山区,开展科教扶贫

个人简介:

张俊杰,男,1944年生;薛连英,女。张俊杰、薛连英夫妇为陕西南郑县协税镇“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人。

事迹概述:

1)科教扶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外界捐助下,张俊杰、薛连英夫妇开设图书室,为贫苦家庭和学生提供图书、衣物资助等,退休后返回家乡陕西汉中南郑县协税镇,继续贫困儿童资助工作,策划和管理圆周图书馆、协税镇爱心超市,参与结对助学走访和各项志愿者等活动;

2)教育研究:张俊杰1988-1992年组织“向导教学法”教学改革实验,1996年10月向国家教委提出新型半工半读试点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建议,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上发表教育改革论文50多篇;

3)对本地乡土文化遗产、石油系统历史文化、农学家安汉等进行了大量的保护、研究、传承工作。

组委会颁奖词:

江苏石油退休职工张俊杰、薛连英夫妇,在退休之后,他们本可以颐养天年,却选择了让生命再度发光的志愿者生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立足秦巴山区,开展科教扶贫,创办的“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圆周图书馆”、“爱心超市”,为大量贫苦家庭和学生提供了物质和知识的帮助,并结合乡村教育的需要,进行了“向导教学法”、“新型半工半读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验。他们用自己生命的烛光照亮了夕阳红,谱写了乡村教育改革新篇章。

 

裴体文:守护文化瑰宝,传承芦山花灯五十载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裴体文,男,1939年生,四川雅安芦山县龙门乡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传芦山花灯的唯一传承人。

事迹概述:

1)56年来,裴体文一直坚守对芦山花灯的热爱,将花灯技艺传承当作自己的使命,多年来不断地进行寻访老艺人、记录曲谱、编辑新剧、培养徒弟的工作;

2)裴体文编写了《贫下中农闹春耕》、《十朵花儿开》、《路遇》《农家乐》、《跋哥老板记》等几十万字的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花灯剧目,在川西多个县区上演;

3)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开展狮灯表演、山歌比赛等活动, 并于2000年,和志同道合的文艺爱好者共同组建了一支青衣民乐队,传承本土特色文化,将芦山花灯推向了辉煌。

组委会颁奖词:

裴体文,已经七十有八,走起路来依然虎虎生风。作为芦山花灯的唯一传承人,56年来,他一直坚守着对芦山花灯的热爱,将传承花灯技艺当作自己的使命。多年来,他不断地寻访老艺人、记录曲谱、编写新剧、培养徒弟;组织当地群众开展狮灯表演、山歌比赛等乡土文化活动;组建青衣民乐队,传承本土特色文化,将芦山花灯推向了辉煌。“说要走,便要行,哪怕山高路不平;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还有撑船人。”裴体文说,正是这几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在艰苦的岁月里前行。

 

2016爱故乡终身荣誉奖

杨巨奎:潜心专研中医药,毕生心力惠桑梓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杨巨奎,男,1933年出生,山西省中医药博物馆创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代表性传承人。

事迹概述:

1)50多年来,他免费为群众看病10万余人次,向贫困家庭赠送药品350多万元;

2)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完成公私合营的医药企业,将山西中药厂发展为国家重点中药厂,64岁退休后创办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山西黄河中药研究所,建立1000多平方米的山西省中医药博物馆;

3)药物研发与技术改进:研制成功了中国药酒知名品牌龟龄集酒,研发了抗癌新药和化疗后的康复剂等13种新药,研制成功了“植物源速效杀虫组合物”;

4)撰写中医巨著:组织专业人员撰写了“龟龄集”、“定坤丹”史略,存入了国家档案馆;撰写《中国中药炮制技术汇编》;目前正在撰写《山西中医药史》。

组委会颁奖词:

“愿天下人长寿  祝千万家安康”,这是杨巨奎从医从药70多年的心愿,也是他孜孜不倦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动力。为了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他创办多个知名医药企业,研发新药改进工艺,撰写中医药巨著,建立山西省中医药博物馆。为了造福芸芸众生,使家乡更加美丽和谐,他为家乡修路,免费为10余万群众看病。杨巨奎,这位身材矫健、和蔼可亲的八旬老人,正大踏步走在二次创业的路上,以一颗年轻的心,迎接和拥抱人生第二个春天。

 

周传勋:命系群文六十载,德艺双馨孺子牛

个人简介:

周传勋,男,1933年生于重庆,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退休干部。

事迹简介:

1)周老精通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还善于大型戏曲歌剧编排、文艺创作、电视剧导演、音乐刊物编辑、美化设计等,他自创、上演、发表、出版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500多个;

2)群众文化传播:周传勋自23岁至今,在群文第一线无私奉献60年,足迹遍及厂矿企业、医院、镇、街、乡、村、部队、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学校和专业剧团等单位,义务辅导群众达118万人次;

3)潜心川渝民间文艺资料的收集整理创作:编著了《北碚民间器乐曲》、“北泉板板凳龙”、《北碚民歌选》、《川渝汉族民间音乐》,还编著《手风琴双手键盘技术基础》,参编《三庆歌曲集》等。

组委会颁奖词:

毛泽东说:“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退休干部周传勋就是这样一位一辈子为老百姓服务的群众文艺工作者。周传勋老人自23岁至今,在群文第一线无私奉献60年,他精通音乐、舞蹈、戏曲、曲艺,还善于大型戏曲歌剧编排、文艺创作、电视剧导演、音乐刊编辑和美化设计,自创发表出版并上演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500多个。他组建周末教歌站,教唱歌曲784首,义务辅导群众达118万人次,被誉为“社会音乐课堂”之母、群众精神文化的引路人。

 

培田三老:老骥伏枥志千里,保护培田古村落

团队简介:

培田三老(吴美熙、吴来星、吴有春),福建龙岩市连城县培田人,培田古村落理事会成员。

事迹简介:

1)吴美熙:自掏腰包,前后买了八部相机和摄录机,积累了八张卡一万多张照片以记录培田古村落保护开发建设过程;创办“培田古村落”报,已刊出十四期;最近三个月加班加点,整理《话说培田》及培田古村落导游词;

2)吴来星:搜集整理了十多万字的素材资料,参与撰写《客家庄园》,独立编撰《培田演义》等,为培田古村落的环境保护等献计献策,成立培田古村落老人协会,为300多位留守老人服务;

3)吴有春:手抄40多万字的族谱,并坚持20多年每年修缮;

十五年来,培田三老承担了无任何酬劳的义务讲解员角色,曾为三百多家新闻媒体、三千多位专家领导,六十多个国家、地区贵宾作义务宣传讲解;曾为连城十一家旅行社义务培训导游一千余人次,曾出席十几次国家或高等院校组织的专题论坛并发言。

组委会颁奖词:

中国上千年农耕文明造就了我们美丽和谐的家园,而它的主体就是一个个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积淀,更是人类文明实体的重要见证。培田村三老吴美熙、吴来星、吴有春先生,正是培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先驱者和引导者。他们花费几十年心血,收集整理家谱及大量村史资料,义务讲解并培训导游,为村落保护奔走;成立老人协会,为村里300多位留守老人服务。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三者为众,培田三老众志成城,率领村民们共同砥砺前行,实践着习主席说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推荐阅读

第四届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隆重举办(1)

爱故乡,“不忘本来”的实践及其话语建构——《故乡的温度—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集》序

故乡心语—我想对故乡说

来自生活与乡村的歌声 ——《故乡之歌》作品集 序

向大地学习,向人民学习!——《爱在故乡——2016年爱故乡走访纪行》序

第四届爱故乡大会|高峰论坛:爱故乡与在地文化复兴

邀请函|第四届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第四届爱故乡大会 |火速报名,最后一天啦!

第四届爱故乡大会|平行论坛三:城乡共营——为了共同的家园

第四届中国爱故乡大会|参会指南

第四届爱故乡大会|晏阳初乡村建设的重庆乐章——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历史档案展

公益互助|爱故乡,行动的力量

第四届爱故乡大会|平行论坛一:留住乡土文化-乡土博物馆的可持续经营

第四届爱故乡大会|平行论坛二:行动在大地——如何运作一个服务本土的爱乡平台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第四届爱故乡大会|会议议程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

选出15位你最喜欢的2016爱故乡候选人

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新鲜出炉!

第四届爱故乡大会|爱故乡大地民谣音乐会暨“故乡之歌”获奖作品汇报演出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发起,前身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建设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2015年起,主要由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并联合推动全国爱故乡公益活动的开展。爱故乡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

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iguxang2013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 发布时间: 2020 - 05 -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培养“一懂两爱人才(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这很让人感慨!因为,一方面这个能够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贯彻中与农民群众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乡村建设这些年培养的深入三农工作的优秀人才恰逢其时地应该成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就难免在颟顸腐朽的旧教育体制之中遭遇“合规”困境,也势必受制于愈益西化的学科教条和学阀排异;这些被貌似科学的形式主义维持着的制式教育体系因内含复杂利益机制而依然冠冕堂皇地横亘着!如此,乡村振兴前路也仍然会荆棘丛生……1、青年志愿者支农下乡的时代背景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得到直接通知参加了由总书记召开的三农问题座谈会,会上我向总书记当面汇报三农问题,要求中央把农业政策导向改为三农政策导向。当时我是参加中央三农工作座谈会中,算是最人微言轻的,但也是说话最直白、最没有任何顾忌的。当我把农村形势之所以很严峻,导致三农问题越来越恶化这个涉及方针路线的重大问题和盘托出的时候,中央领导表态是非常积极的,当时总书记说:“我会负责任的把你反映的问题提交到政治局讨论”。后来中央全面接受了我们自九十年代以来一向强调的三农问题的概念,这是三农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重中之重的背景。自2004年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10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走进乡建北碚潘家恩(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2019年为西南三省行,首站选择在重庆北碚这个近代乡村建设的集大成之地,可谓意味深长。乡村振兴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提为新的国家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要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溯历史,广泛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立足国情与乡土脉络,包括张謇、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陶行知等在内的著名知识分子或实...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8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一方人造就一方水土周  立(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人是能动主体。一方人不仅被动地接受一方水土的滋养,还能主动地造就一方水土。此次“在乡村发现中国”西南行,去了三省市八地区,到处能听到一方人在一方乡村做事,最终造就一方水土的故事,到处能看到一群群有担当的人,在一方水土上不断耕耘,最终改变了乡村衰落面貌的景象。(一)西南三省市行程在第一站重庆的北碚和璧山,我们看到潘家恩等重庆乡村建设同仁,以极...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还种于民的乡土实践方  平(广西民族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万分荣幸,在2019年的盛夏,笔者能与许多良师益友一道,参与“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主题调研。在丰富的行程中,逐渐理解了主题包含的两层含义:其一,研究的起点在乡村,其二,研究的目标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中国的乡村,孕育了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动能。其丰富多元的经验素材,得到本土化研究学者一以贯之的青睐。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许许多多由现代化进程引发的回响。乡村的回响总是掷地有声,...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为了美好生活的大理的“风花雪月”王松良(福建农林大学 农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019年8月下旬的西南三省八县(区)“在乡村发现中国”“游学”之行,于同行是一个实现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的尝试,于我是找寻生态学与经济学对话之旅。2010年11月间,在一起参加了海南儋州社区大学的挂牌仪式后,从海口到三亚沿途考察乡土人情的路上,大约被我们自己一天来的所看所思所说所感动,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兄和我说起他的一个想法,组织类似凤凰台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跨...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反向奔跑——青年深耕乡土的理想与现实王茜(西南大学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重庆 400715)西南之行,于我们而言不仅是透过乡村用脚丈量日益崛起的中国内陆变革,更是深察古老中国历经激荡所裸露的褶皱。路途中,我们曾驻足“长江第一湾”,惊叹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构成的亿万年奇观。由于青藏高原抬升在西南形成巨大的横断山脉褶皱山系,改变了长江走向,使其自西向东奔腾入海,福泽千里,进而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孰不...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贵州湄潭农村改革中的产权固化与产业活化——以“四确五定促三变”为例李彦岩(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第三站调研地,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一行人,来到了贵州湄潭。湄潭是探路中国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早在1987年,湄潭就成为了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它大胆提出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制度改革方式(简称“生不增死不减”),被写进了中发〔1993〕11号、〔2018〕36号,国发〔1995〕7号文件中,上升为国家层面的...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从海归视角看乡建与新移民张  聪(跨文传媒)2011年底,我辞掉工作20年的大学教职,携怀孕的妻子去美国游学。转眼7年过去,我们在美国添了三个年幼的孩子,也有了一些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国内的家人朋友,多以为我们从此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不会再回来。不过于我们自己而言,计划一直都很清楚:当初出国学习和工作,乃是为了今日更好地回到国内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若非孩子年幼、工作的牵绊让人无法一走了之,或许我们早已回国。经过1年多的预备,半年之...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西南乡村发展中的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一)三年前,我与家恩兄在十堰的一座茶园里闲聊时谈起,我们是否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游学。起初的想法是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朋友在思想和学识上能够互相产生一些影响。家恩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他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教授一谈,发现周教授多年前也曾有过类似的计划,只是一直未能成行。于是周教授就成了我们这个“‘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团”的团长。家恩组织动员...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