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于今年6月24日至25日联合召开了“生活新样态:教育观察与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该会议暨第6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国际文化研究论坛,及第3届北师大教育社会学论坛。孟登迎、吕途、潘家恩等文化研究学者、实践者在25日上午第一场的“文化教育:实践与反思”论坛中做了发言,陶东风教授做主持和评议。下面是吕途老师现场发言的文字版,文字已经作者本人审阅。
特别感谢大会邀请我,有这样的机会学习。
首先,我不是这个专业的学者,我是从我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我去寻找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结果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这个文化研究,可能我想也是因为文化研究的特殊性,恰好说明了文化研究的本质。我们知道,文化即生活,我理解中,文化也是思想的交锋,是一个文化斗争的战场,所以就这样进入到文化研究的领域,那么我理解文化研究第一点呢,文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只对它描述的话,文化研究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我们不批判的话就没有进步,所以我觉得描述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文化批判,但是如果只有批判没有建树的话,那也就没有方向,也就没有力量了,所以我觉得没有建树的批判是无力的,而只批判的话,光说不做,我觉得个人与社会也无法改变,你的建树也都是假的,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文化本质不是你说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你具体做什么样的人。
1、文化研究的对象是生活世界
那这就是我工作与生活的世界,就是在北京五环外的皮村,那么我是怎么进入到这样的一个生活世界的,我的工作,刚才黄老师特意交代了下,你自己介绍下自己,大家也不认识你啊。我呢?我觉得我挺幸运的,我活了好几辈子了,然后我这辈子呢生活在皮村,我的另一个工作的场地是在北京的平谷,那我就不介绍我这几辈子了,要不然介绍不完。
那我就介绍下我的学科背景,我的本科是在农业大学读的,读的是植物生物生理生化,生物学院啊,我的硕士是荷兰的海牙,读的妇女与发展专业,我的博士呢,还是荷兰另外一所学校是发展社会学,所以当我进入到皮村的这个生活世界的时候,其实那时我在国外工作。因为负责中国的一个研究项目,确定我的研究对象是打工群体,这就是我到了皮村将我现在的同事和工作的机构作为我的研究对象。
我永远忘不了,当时2005年到我们的皮村同心实验学校时的场景,当时我的访谈对象是我们当时机构创始人之一王德志,然后我想访谈他,他正在拿着烤火枪烤那个我们学校的暖气片,因为我们学校的暖气片冻住了,如果当时不烤开的话,学生第二天来上学就会挨冻,看到那个场景的时候,我觉得我的研究和我的研究题目对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他最重要的是把暖气片里面的冰烤化,此情此景是我后来一系列反思的开端,当然这有一个过程,我是慢慢去反思的。那是我2005年第一次进入皮村。
我最后作为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到皮村中去是2008年,那样的一个生活世界,作为一个外来研究者,你跟这个世界有巨大的生活断层,你的研究内容,你的研究目的是很难服务于这个群体的,无论你如何强烈地声称你是为这个群体服务。
那么,我为大家展示下这个生活世界。这就是皮村林立的厂房,在皮村有两万多工友,当地本地人有一千多人,他们本地人也不居住在那里。这样林立的一个厂房,卫生条件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看一下。不断的在拆迁,在盖新的楼房,只是为了出租,不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这些人扎根,也不是为了本地人生活,只是为了一个临时的住所,这是一个脏乱差的环境,居住的条件非常差,我和大家的居住条件是一样的,在我们那个十平米不到的房间里面,没有厕所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什么也没有。然后工友住的床板,大家可以看一下,只是用砖头支起来,然后因为没有厨房嘛,所以到了夏天就在外边做饭。我们比较幸运了,我们有食堂,那这就是卫生条件,最开始到皮村生活,我不可以想象,晚上不洗澡我怎么睡觉,我听到厕所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陪伴,我怎么能够迈进去。但是,你会发现,当你真正进入一个工作和生活的世界,了解那里的人和事,就可以和大家同甘共苦,特别是,当和工友和同事们为了改变现状而努力进而共享那个精神状态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又变了模样。
并不是我喜欢脏乱差,而是说我知道我为什么在那里,而且你的思想、看法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因为你知道处在这样一个生活条件中的人,创造了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也许有人会说,皮村工友处于那个状态是因为他们教育水平低,他们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好像就应该在那里。我们这里不想讨论为什么他们教育水平低。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是资本的一个阴谋,因为只有把这样的人像集中营一样地聚集在这样一个廉价的生活区之内,你才有可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只有当你把他们的孩子赶回老家去成为留守儿童,进而社会和企业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我们才有可能用上廉价的商品,这是一种资本的阴谋,只有保持这样城边村的脏乱差,才可能拥有市中心的高大上。所以说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这也不仅是在中国,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财富的创造者成为受害者。
我们简单浏览一下我们中国,有2亿7千7百万的打工者的打工者,8600万制造业工人,我们用的手机、电脑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生产的。中国有5800万建筑工人,我们住的都是他们建设的,但是他们一辈子也买不起在城市一平米的房间。2000万的家政工,他们照顾着别人的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受害者,但没有他们一切都不存在。
2、文化研究的作用是文化批判
所以前面我说到我进入到这个生活世界之后,我的研究目的,研究方向,我的研究内容才发生了改变。具体的过程我就不说了,前面有几个研究报告没有正式发布,这是发表的一本书——《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研究的发现就是“待不下的城市”这个打工群体,三亿的打工者,加上他们六千多万的留守儿童,三千多万的流动儿童,加上他们的父母,应该超过五亿人吧!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迷失在城乡之间。那么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啊就是文化状态、思想文化状态是什么样子呢?过客心态,什么意思?皮村那么脏乱差的环境啊,当时我的第一个调研的题目就是《打工者居住状况与未来发展》,他就是说没关系啊,脏乱差、工作很辛苦,没关系啊,我可以忍,因为我早晚会离开,那么我就会进一步给他们提问:
问:“如果你离开,去哪里?”
答:“回老家。”
问:“如果老家可以回得去,那么当初会出来吗?”
·····
如果你仔细往下一步想,你就发现其实没出路的,出路是什么?应该是,待得下的城市,回得去的乡村,但是今天的中国状况却正好相反,那工友怎么办呢?只能靠臆想的安全感来维持今天的受罪的一个状况,盼望着我们的孩子会不跟我们一样,但是新一代的打工者进入到打工市场还不如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更加迷失。那这就是我在农村调研的时候,一处漂亮的房子,里面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任何装修,堆着稻草。因为这是一个他们回不去的家,他们花了20万把它建起来,但是他们必须去城市打工,否则他们无法生存和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很漂亮的房子,但是只有一位八十岁老人在家。
在城镇上建漂亮的房子,但是旁边只有干涸的河流,这就是我们臆想的这样的一个安全感,我们往下想一步,这就不是真正的安全感,我们处于这样的一个精神文化状态的话,我们不会拥有现在,也不会拥有未来。那么所以刚才我前面讲的那么一个你往下想一步,就不敢往下想。
3. 没有建设的批判是无力的,没有方向就没有未来
我们在想,批判这么多,有什么用呢?可能你批判的越多,你更加的有无力感,所以我说你没有方向就没有未来,可能你很有能量,但如果没有方向,能量就不会转化为建设性的力量。
那方向从哪里来?那么这也就是我今天讲的题目:《工人文化的继往开来》,那么继往就是我们过去前三十年,工人有尊严、很敬业,但是那个体制所导致的官僚和僵化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说到“开来”,开来了么?我指的不是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没有带来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反而导致了我刚才所描述的那些情况。
4. 那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根据我们的调研和与工友的讨论,可能两个大的方向:在企业内部通过集体谈判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在企业外部通过团结经济探索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新生活。我们不跟你玩了,当劳动者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极为低下的时候法律它是一个游戏,但是法律当然也很重要,我们要建立法制社会,但是我们能不能不跟他们玩这个游戏了?普通人需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能走在维权的道路上。我们在企业外部建立团结经济这也是可能的。在农村,我们建立合作社。在城市,这是在我们机构,我们有同心农园能够获得收入支持我们的工人大学的教育,我们有十四家二手商店,所得的收入支持我们社区工会的工作,探索社会企业的道路,这是可能的。今天这个社会的主流就是说,好像教授自己都被称为老板,觉得很正常,但是我觉得“被雇佣的劳动者”不是我们想要的身份,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继往开来,再重新创立成为劳动者独立有尊严的社会,我们机构这就是从02工作到现在的内容,这是我认为的“开来”。
5. 一个人的文化本质:做什么样的人
我也不觉得我可以指点江山,最重要的是我们每天在做什么,在做什么样的人,所以这就是我的第二本书(所探讨的):做什么样的人和新工人的文化实践。到最后呢,用我的同事姜国良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他初中没有毕业,但是他是同心农园的园长,他是这样,我跟他讨论,我在研究文化,我会问我们的同事和工友,你认为什么是文化。他是这样回答我的,文化得有人做,有一种文化是虚的,光是说的文化,有一种文化,是做的,也就是说不能光说,说了要做。然后你说得对,做得好,方向错不了,这个文化就没有错。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知道“做什么样的人”可以决定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需要去做。我相信我们心中都有一把这样的尺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最后,欢迎大家去我们平谷,我们建设了一个平谷的营地。在今天这个社会黎明,我的感觉悲哀,希望没有冒犯,大学是把精英关在一个很漂亮的监狱里面,然后在工业区,是把廉价劳动力关在一个集中营里。我觉得真的,作为工人来讲,我的(受访)工友说那不是人过的生活,但是我想,一个人是有主动性的、创造性的,过有尊严的人的生活是可能的,那么我觉得过公共的生活也是可能的,这是我们花两百万建的三栋楼,两百万在北京能拥有一个公寓吗?拥有不了。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过有尊严的人的生活是可能的。谢谢!
文章出处:“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转自“当代文化研究网”。标题(光说不做,个人与社会也无法改变,你的建树也都是假的)为小编所拟,原题为:“工人文化的继往开来”。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DS9_b1z1MAbjhY_vOA6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