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吕途:社会学博士,曾任大学副教授,2007年加入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主要从事研究和培训工作。著有《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法律出版社,2015)、《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法律出版社,2013)。
发现“社会”:2002年创办“农友之家”
北京工友之家2002年5月正式成立,发展至今已经有14年了。工友之家的成立和几位创始人的经历直接相关。孙恒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在中学当音乐教师,辞职后做了1年多的流浪歌手,从酒吧、到街头、到建筑工地,最后走进了打工子女学校和工人群体。王德志初一毕业后不得不辍学,抱着学习相声走上央视春晚的梦想来到北京,辗转各行各业打工谋生;许多高中毕业后打工,抱着音乐梦想到北京midi学校学习音乐,毕业后到北京地下通道做街头歌手。大家慢慢走到了一起。
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于2002年五一劳动节正式成立
很多工友都可以因为共同的处境相识,但是走到一起干什么?在这个节点上,打工妹之家的组织形式启发了同在北京漂泊和追寻的几位年轻人,原来大家可以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
2002年5月1日,孙恒、许多、王德志在打工妹之家做活动,是一场针对几十个工友的演出,就在那时宣布“打工青年演出队”成立了。
2002年11月份机构正式注册下来,名字叫“农友之家”。当时叫农友之家的原因是考虑到“三农”的背景。到2006年改成了“工友之家”。
从文艺青年到工人文化建设
艺术团的起点非常质朴和自然,就是自娱自乐,唱自己的歌。最开始没有什么觉悟的,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思想价值观。在艺术团演出的过程当中,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演出活动本身和歌曲创作的重要性,才意识到工人文化的重要性。现在,艺术团的活动和创作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已经具有自觉性了,目标已经很清楚:倡导劳动文化,对抗资本文化。其历史使命则是促使劳动群体获得文化上的解放。
艺术团的实践让大家发现,工友虽然需要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工友同时有更需要急迫解决的现实需求:孩子没有地方上学、生活成本高、劳动权益受到损害而且维权无门等等。几个青年的思想开始转变,从身份认同到自我定位,逐步从个体人转变成有思想、有理想、有组织的人,组织的社会理想也要求每个成员成为为工友和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2002年11月份,当时位于海淀区肖家河的明圆学校借给机构一个房间,开办了一个图书室。
工友图书馆每天面向社区工友免费借阅开放
2003年10月,募捐了20台电脑,在读书室旁边建设了一个电脑教室。
2003年下半年,工作拓展成为“打工者文化教育协会”,这是和居委会合作办的,每周六、日举办一些活动,包括打工青年文艺小剧场、工友论坛以及文艺联欢等活动。
2009年,机构在朝阳区皮村举办了“打工文化艺术节”,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有规模、有组织的为打工者举办的艺术节,而且目标非常明确,提出了“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建立工人文化”、“建立劳动文化”等口号。
新工人艺术团戏剧作品集
2012年,举办第一届打工春晚,至今已经举办5届,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友参加演出,成为倡导工人文化的品牌。2016打工春晚是这样自我介绍的:是一顿由广大打工者自己来主勺烹饪、表达打工群体在这辛勤劳作一年里酸甜苦辣的劳动文化大餐。打工春晚舞台上的主人是广大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劳动者,劳动不仅创造了财富,更能创造真情实感的美。
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倡导概述表
文化形式 | 具体说明 |
歌曲专辑 | · 2004年9月10日打工青年艺术团出版第一张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 · 2007年5月1日出版第二张专辑《为劳动者歌唱》 · 2009年出版第三章专辑《我们的世界 我们的梦想》 · 2010年出版第四张专辑《放进我们的手掌》 · 2011年出版第五张专辑《就这么办》 · 2012年出版第六张和第七张专辑《家在哪里》和《反拐》 · 2013年新工人艺术团十年精选专辑《劳动与尊严》 |
新工人文化艺术节 | 分别在2009年1月1日到3日,2009年10月24日到28日,2010年9月11日到13日,2013年9月6日到8日,在皮村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新工人文化艺术节 |
戏剧、电影、纪录片 | 2006年电影《顺利进城》, 2007年纪录片《皮村》 2008年电影《命题人生》、戏剧《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 2009年戏剧《城市的村庄》 2010年儿童音乐剧《流动的心声》,纪录片《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 2012年故事片《我们少年的厕所愤怒》 |
打工春晚 | 从2012年开始,到2016年,已经在北京举办了5届打工春晚 |
打工子女教育:2005年开办同心实验学校
2004年第一张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出版,销量达10万张,迅速扩大了艺术团的影响力。广泛的媒体报道还有歌曲的传播,让我们意识到了艺术团的社会性质。
2005年7月用第一张唱片的7万4千元的版税创办了皮村同心实验学校,这是整个机构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一个健康的社区一定会有一所学校。健康的学校和教育应该和社区互动和互相依托。皮村是一个随时面临拆迁的脏乱差的社区,但是这里是2万多工友在城市的家,皮村同心实验学校解决了孩子们上学的需要,从开办至今,前后有大概2万多名孩子在同心实验学校就学。同心学校创办之初,白天是孩子们的课堂,晚上是社区工友和家长们的夜校,承担了很多社区的功能,为工友们开设了大众文艺课、法律课、社会基础课等等。学校逐渐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扎根社区与工人文化建设
2007年,开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新工人剧场、工友影院、工友图书馆,为工友和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和学习空间。
2009年,北京工友之家在总工会的扶持和领导下,成立了北京工友之家社区工会。
北京工友之家社区活动概述表
社区工作类型 | 活动内容 | 思考 |
娱乐活动 | · KTV大奖赛 · 乒乓球赛 · 社区活动中心(舞蹈、乒乓球、电影放影)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处于不同的状态。但是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在有时间的时候需要一些娱乐和放松。为工友提供这样一个场所不仅满足了工友的需求,也为我们和工友建立互信互爱的关系提供机会。 |
图书室 | 免费借阅图书 |
|
培训和交流/工会活动 | · 法律培训 · 电脑培训 · 维权热线 · 吉他班 · 文艺小组 · 皮村报编辑组及文学小组 · 社区讲堂 · 工会的组织建设 | 满足打工群体的物质、精神和组织需求是我们开展社区活动和工会活动的目的。在满足物质需求方面我们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也附和我们的功能定位。 我们工作生活在皮村,处于被拆迁前的狼藉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混乱之中,就如同无数中国人生活在浮躁和不安的环境中一样。但是,我们的内心是踏实和坚毅的。也许皮村社区实践的某些物质实体会随着皮村的消失而消失,但是我们所积累下的组织经验和思想方法却不会消失。 |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2006创办同心互惠社会企业
北京工友之家2006年开始创办同心互惠社会企业。2006年在皮村开了第一家同心互惠二手商店(2007年发展到周边社区开办了7家店),回收二手衣物和物品,在打工者聚居区的二手店出售,既降低了工友的生活成本,又减少浪费并起到了环保的作用。社会企业的盈余用于支持工人社区的文化教育工作。
到2015年,一共开办了14家服装店2家电脑店,代收点和募捐箱合计100多处,工作人员40人。同心互惠社会企业的收入成为支持北京工友之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2013年5月社会企业进一步拓展,开办了同心农园,在北京平谷租了30多亩的果园和农地,有不同树龄和品种的果树几百棵,这两年又新种植了几百棵桃树。同心农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认领果树、生产和销售生态产品和组织郊游拓展活动。这些收入将用于农园的建设和支持工人大学的运行。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2008年开办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2008年五一劳动节,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主展厅悬挂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话语:“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这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道德。” 下面的陈列柜里摆放着全国各地工友捐赠的物品和证件,包括:暂住证、健康证、务工证、工作证、工服、工具、书信、照片等。
博物馆的展厅分为主展厅、分展厅和主题展厅几个大部分。主展厅长年展出“打工三十年:流动的历史”;分展厅有三个,展出内容分别是:儿童、女工和劳工机构;主题展厅大约每2年更新一次主题,具体如下:
-2009年10月:打工者居住状况和未来发展
-2011年8月:新工人-家在哪里?
-2014年5月:新工人的文化与实践
-2015年12月:第一代进城打工者的养老困境
没有文化就没有出路:2009年创办“工人大学”
北京工友之家于2009年创办北京同心创业培训中心,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工人大学”。中国目前有1.5亿80后、90后新生代打工青年,回不去的家乡、待不下的城市,精神思想迷茫、缺乏社会支持。我们响应国务院针对新生代打工青年加强城市就业能力培训,加快新生代打工者市民化的号召,结合社会各界资源,为广大新生代打工青年提供免费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工人大学的培训宗旨:希望学员可以具备一定的谋生技能(包括:电脑维修、平面设计、手机和电器维修),开始反思自身和社会(生命的意义和工人群体的发展),通过体验和学习逐步认同劳动价值观,逐步加入到自主的、道德自觉的,有利于个体、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实践中来(包括:社会企业、工人合作经济、生态农业、公益工作等)。工人大学为学员搭建城乡互助支持网络平台,为学员可以选择“回得去的家乡,待得下的城市”创造条件
创办至尽,已经毕业了200多名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毕业的学员中先后有60多名投身到为打工者服务的公益活动中,能够坚持至今的大概有30多名。回到城乡各个岗位的毕业学员很多也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和交流,一起为成为有尊严的劳动者而努力着。
本文原载《新华月报》2016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