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当代乡建
产品类别: 当代乡建

小毛驴的故事 ——献给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成立十周年

俺姓毛,叫小驴,号“教授”,单身,擅长拉车、耕地,爱打滚,爱撒娇,爱交朋友。

俺出生在河北定州的一个小村庄,一岁时就离开父母,被一个叫辉菜郎的小伙和叫宝印叔的老人牵走了。俺来到位于翟城村的一所农民培训学校,学校是“温三农”和他的团队于2003年创建的,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曾在这里开展了为期十年的乡村建设工作。校园里有几十亩耕地,他们给俺在猪舍旁边用旧砖搭了一间小屋,配了一个旧的驴车,从此俺便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

学院是俺的新家,俺在这里居住了五年多(2005—2010),认识了很多做农业的小伙伴,比如辉菜狼、袁大黑、黄瓜皮、潘罗嗦、邱跑跑,还有口音怪怪的小仙姐......不过,养育俺、照顾俺最多的还是宝印叔。俺一直很得意,因为俺的到来,学院的农业生产力顿时提高,尤其是辉菜郎格外高兴,不信您瞧!

俺是一头勤劳的小毛驴,每天都干活,除了下地,宝印叔还经常驾着俺送志愿者去镇里,那时候,俺可是学院里头最给力的交通工具,嘚……

俺到学院那年,学院成立了生态农业工作室,俺自然是工作室的一员,如果谁敢不承认,俺就踢他,踢他,哼!

那时候,乡建学院的主要工作是做农民培训,比如农民合作社培训、农村合作经济培训、乡村文艺培训、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乡村生态建筑培训等,有时候俺也去听课,因为培训都是免费的,还给外地来的农民朋友报销路费呢。

俺们生态农业工作室,除了给农民培训,还管理着学院60多亩耕地,种菜、种粮食、种水果,养鸡、养鹅、养猪,虽然很辛苦,但是俺们吃的食物可大都是自己地里种出来的。工作室的同事们,大多是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老被村里的农民笑话,因为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地里和路边满是荒草,就连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看不惯,有时还为了要不要拔草的事情争吵呢。俺倒是挺喜欢草的,草多了俺能随便吃。后来他们去香港学习,学习了永续农业,将养殖和种植结合,多余的草割来堆肥,看起来像模像样了,还好,反正俺总是有最好的青草吃。

让咱们来看看学院时候的菜地吧!

俺第一次见老外,是在学院第一届永续农业培训班上。香港嘉道理农场派了两位外国专家来学院,为大家教授永续农业基本原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生态农业朋友们聚集在学院,真是热闹极了!小驴最喜欢交朋友,据说这批参加培训的学员,之后都在生态农业和环保领域做出了很大成就呢,俺真的很想念这些老朋友。

07年4月12日,乡建学院终止办学,俺和伙伴们暂时告别了……大部分同仁去了北京,俺则被托付给宝印叔,在学院看家。大伙儿都不在,俺觉得很孤单。他们倒是经常打电话给宝印叔,也会问到俺的情况,俺天天盼着,他们有一天能够回来,继续坐我驾的车,给俺梳毛,给俺喂草……

俺也常常想起曾经接来又送走的一批批老朋友,想念他们的善良、真实、用心和勤劳。

大伙儿离开后,俺和宝印叔很孤单,俺日夜盼着能再团聚。2008年春天,宝印叔告诉俺,说大伙正在北京海淀西山脚下,建造一个新的农场。海淀区政府和中国人民大学要建立一个生态农业的产学研基地,邀请俺们团队去策划和运营。这个消息让俺几个晚上睡不着,俺知道,距离团聚的日子不远了。俺畅想着未来——北京西山,凤凰岭脚下,到底是个啥样子呢?

2009年3月,俺度过了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也感觉到了从来没有的荣耀。那一天,宝印叔也很激动,还喝了酒,边给俺梳毛边说,小驴啊,你出名啦,他们在北京的农场,就叫小毛驴!后来俺才知道,那会儿农场已经建成了,就差个名字。先是黄志友、袁清华、黄国良他们四处考察了一圈,把农场定为“市民农园”,可到底叫啥名字,没有一致的意见。有天小仙和宝印叔通电话,问起俺的情况,宝印叔说着就难过了,他反复提到“小驴”时那种酸楚的声音,深深触动着小仙的心,后来她提议,农场就用俺的名字命名,于是就有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农园的商标也是俺!是志愿者陈晨在学院的时候给俺画的肖像,后来就翻出来用了,又经过好几个人修改升级,你瞧,这像俺吗?

后来听说俺经常上报纸,上杂志,还上了电视,俺都看不到,不知道爹娘和老朋友们能看到俺的光辉形象不?

又一年过去了,俺五岁了。小驴还小,可宝印叔却慢慢老了。记得那天天气很好,宝印叔一大早帮俺梳好毛,换上新缰绳,还把驴车擦洗了一遍,后来俺就看到了黄老师和老六。宝印叔摸着俺的脖子说,我老了,使唤不动你了,你跟小黄他们去北京吧,去你该去的地方,说着就哭了。上一次看他哭还是07年大家离开学院的时候。小驴从来没有这么纠结过,俺想念伙伴们,想和他们在一起,但俺也舍不得养育俺的宝印叔……俺被拉去检疫站做了检疫,开了证明,然后就上了一辆动物运输车,宝印叔很不放心,亲自跟车送俺到北京。那三个小时的路,俺觉得比过去5年的生命还长。就这样,俺来了北京,到了以俺命名的新农场,见到了辉菜郎,见到了传说中的石嫣,还有很多很多老朋友。

温老师说:毛驴回来了,毛驴的意义大于毛驴!

在北京,再也找不到像宝印叔那样的老把式来驾驭俺,所以俺基本上没有再下地了。在这里,俺不是唯一的宠儿,很多小动物和俺一起在农园生活,但是最受关注的依然是俺,每周来参观的人都会围着俺看。偶然也有久别的老朋友,俺经常期待能在农园碰到学院时认识的老朋友,一起叙叙旧,回忆曾经的光景……

后来俺们创作了园歌,大伙经常放广播给我听,每次听到,我都很陶醉,这里,也和大家分享吧。

行走在田间

—— 小毛驴市民农园园歌

 

青山绿水间

世人寻梦缘

瓜左豆右半分闲

田间地头绿满园

鸡鸣鸟欢虫儿闹

猪酣狗跳驴耕田

浇水施肥提菜蓝

沉睡土地化良田

人人忙碌笑声远

青山绿水间

世人寻梦缘

瓜左豆右半分闲

田间地头绿满园

我们脚踏着大地

城乡互助彼此支援

走在广阔的田野间

放慢脚步

清心悠悠然

我们热爱这家园

健康生活共同实践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放慢脚步

清心悠悠然

放慢脚步

清心悠悠然

放慢脚步

清心悠悠然

 

岭前渠后半分闲,瓜左豆右亦桃源。凤凰岭下,京密渠旁,这是属于北京人自己的放心菜园!在这片土地上,有清洁的水源,健康的土壤,丰富的田野生态;这里已经多年没有化肥和农药污染,只有热爱农业的人们,对土地精心呵护;在这里劳作的新农夫们,关注乡村、热爱土地,与自然合作、以土地为生。每逢周末,来自城区的市民朋友们,携幼伴老,或漫步田野,或耕种陇间,或采摘篱下,或嬉戏林中,享受这里的美好时光。先后有500多个都市家庭在这里耕耘自己的健康小菜园;有1200多个家庭,长期选择农场产出的健康蔬菜;有超过30000多名农业爱好者来这里学习、交流;有400多家国内外媒体将这里的农业经营理念传播给社会。

这里就是俺的新家,小毛驴,俺为自己代言!羡慕吧?

七月十九日,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生日,十周岁生日!十年来,无数志愿者和老朋友对学院和小毛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这项事业的见证驴,俺向所有帮助和支持俺们的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亲们,小驴想念你们!


文章出处:“乡村建设研究”微信公众号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8Rr_pdQsbm1C-0HnocNBA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 发布时间: 2020 - 05 -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培养“一懂两爱人才(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这很让人感慨!因为,一方面这个能够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贯彻中与农民群众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乡村建设这些年培养的深入三农工作的优秀人才恰逢其时地应该成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就难免在颟顸腐朽的旧教育体制之中遭遇“合规”困境,也势必受制于愈益西化的学科教条和学阀排异;这些被貌似科学的形式主义维持着的制式教育体系因内含复杂利益机制而依然冠冕堂皇地横亘着!如此,乡村振兴前路也仍然会荆棘丛生……1、青年志愿者支农下乡的时代背景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得到直接通知参加了由总书记召开的三农问题座谈会,会上我向总书记当面汇报三农问题,要求中央把农业政策导向改为三农政策导向。当时我是参加中央三农工作座谈会中,算是最人微言轻的,但也是说话最直白、最没有任何顾忌的。当我把农村形势之所以很严峻,导致三农问题越来越恶化这个涉及方针路线的重大问题和盘托出的时候,中央领导表态是非常积极的,当时总书记说:“我会负责任的把你反映的问题提交到政治局讨论”。后来中央全面接受了我们自九十年代以来一向强调的三农问题的概念,这是三农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重中之重的背景。自2004年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10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走进乡建北碚潘家恩(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2019年为西南三省行,首站选择在重庆北碚这个近代乡村建设的集大成之地,可谓意味深长。乡村振兴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提为新的国家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要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溯历史,广泛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立足国情与乡土脉络,包括张謇、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陶行知等在内的著名知识分子或实...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8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一方人造就一方水土周  立(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人是能动主体。一方人不仅被动地接受一方水土的滋养,还能主动地造就一方水土。此次“在乡村发现中国”西南行,去了三省市八地区,到处能听到一方人在一方乡村做事,最终造就一方水土的故事,到处能看到一群群有担当的人,在一方水土上不断耕耘,最终改变了乡村衰落面貌的景象。(一)西南三省市行程在第一站重庆的北碚和璧山,我们看到潘家恩等重庆乡村建设同仁,以极...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还种于民的乡土实践方  平(广西民族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万分荣幸,在2019年的盛夏,笔者能与许多良师益友一道,参与“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主题调研。在丰富的行程中,逐渐理解了主题包含的两层含义:其一,研究的起点在乡村,其二,研究的目标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中国的乡村,孕育了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动能。其丰富多元的经验素材,得到本土化研究学者一以贯之的青睐。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许许多多由现代化进程引发的回响。乡村的回响总是掷地有声,...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为了美好生活的大理的“风花雪月”王松良(福建农林大学 农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019年8月下旬的西南三省八县(区)“在乡村发现中国”“游学”之行,于同行是一个实现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的尝试,于我是找寻生态学与经济学对话之旅。2010年11月间,在一起参加了海南儋州社区大学的挂牌仪式后,从海口到三亚沿途考察乡土人情的路上,大约被我们自己一天来的所看所思所说所感动,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兄和我说起他的一个想法,组织类似凤凰台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跨...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反向奔跑——青年深耕乡土的理想与现实王茜(西南大学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重庆 400715)西南之行,于我们而言不仅是透过乡村用脚丈量日益崛起的中国内陆变革,更是深察古老中国历经激荡所裸露的褶皱。路途中,我们曾驻足“长江第一湾”,惊叹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构成的亿万年奇观。由于青藏高原抬升在西南形成巨大的横断山脉褶皱山系,改变了长江走向,使其自西向东奔腾入海,福泽千里,进而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孰不...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贵州湄潭农村改革中的产权固化与产业活化——以“四确五定促三变”为例李彦岩(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第三站调研地,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一行人,来到了贵州湄潭。湄潭是探路中国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早在1987年,湄潭就成为了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它大胆提出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制度改革方式(简称“生不增死不减”),被写进了中发〔1993〕11号、〔2018〕36号,国发〔1995〕7号文件中,上升为国家层面的...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从海归视角看乡建与新移民张  聪(跨文传媒)2011年底,我辞掉工作20年的大学教职,携怀孕的妻子去美国游学。转眼7年过去,我们在美国添了三个年幼的孩子,也有了一些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国内的家人朋友,多以为我们从此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不会再回来。不过于我们自己而言,计划一直都很清楚:当初出国学习和工作,乃是为了今日更好地回到国内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若非孩子年幼、工作的牵绊让人无法一走了之,或许我们早已回国。经过1年多的预备,半年之...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西南乡村发展中的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一)三年前,我与家恩兄在十堰的一座茶园里闲聊时谈起,我们是否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游学。起初的想法是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朋友在思想和学识上能够互相产生一些影响。家恩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他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教授一谈,发现周教授多年前也曾有过类似的计划,只是一直未能成行。于是周教授就成了我们这个“‘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团”的团长。家恩组织动员...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