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们怀着对土地的无比敬畏之情和对未来农业生活的美好想象,在北京西山的凤凰岭下开荒僻壤,筑房造田,建立了小毛驴市民农园。而在此之前的五年,我们在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建学院里,务农授课,开展农村实验。从乡村到城郊,不仅仅是地域的转变,而是一种跨越。无论今天的城市还是农村,所面临的都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新农业,是一种跨界的生活思维;农业的改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变革。
近年来,“小毛驴模式”被很多人传播,而对于团队自身,似乎从来没有一个专门设计的模式,也很难说出既定的路线。可能会有人批评我们没目标,没理想,但确实,到今天要分享出来的,无非就以下三个方面。
人的培养是最难的
小毛驴市民农园,是一大批青年农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很多人的农业畅想,从这里开始延续和发展。团队的早期成员,从进入乡建学院开始,就始终把自身定位为第一批学员,每一次的培训、交流和实践,在给旁人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毛驴团队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人是最根本的,因此,一直坚持开展对实习生、志愿者的培养。自2005年算起,陆续接待农业实习生、志愿者已经九届,总参与人数超过300人。在这个历程中,大多数实践内容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发、自觉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每年来学习的人群都会有所变化,早期大多以下乡支农为目的,后来学习农业技术的人逐渐增多,再后来以计划开展农业创业者居多,其中也有一小部分人,真正喜欢农耕生活,喜欢土地,愿意劳作,享受在村庄里居住,这些人则补充和支撑了团队,也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化的团队氛围。
从事农耕需要很高强度的身体劳动,大多数学习者在刚刚进入的一个星期,对这项工作很有兴趣,之后便很难坚持下去,因为比起在办公室的其它工作,在土地上的重复投入看起来收效太低了,而且要忍受强大身体压力。正是这个社会强化了很多在办公楼里的无用工作,而使得农业劳动这件最基本的工作变得价值低下,如果把农业生产纳入一般的市场劳动力价值衡量中,农业的生产成本会变得奇高,这就是国内一些地区的农民,宁可闲着,也不愿再种地的原因。
这几年,农业越来越热,各种农业技术也很流行,一些年轻农人总是把各种农业问题归结为技术,因此痴迷于各种技术研究。但实际上,农业是个经验活,就算你在大学里教授农业,也不见得就能种出一颗菜来,如果没有长时间的重复实践和观察,技术的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这一点在小毛驴这些年诸多的学习者当中尤其明显,因为很难接受学习种植就是天天扛着锄头下地,学习养殖就是天天割草喂猪,做个堆肥清理场地就得半天。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思维误区,就是所谓效果,因为习惯了一打药虫子就死,因此在病虫不能控制的时候,很难有耐心试验和观察,很快就一个结论——没用,然后放弃了,其实自然的反应远远比我们了解的多,很多事情在不经意间改变,过分苛求只会事倍功半。农业技术的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务农的人一般不会写书,写书的人大都不会务农,因此书本传递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之间永远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本身就需要学习者自己不断实践和总结。
乡下和城市生活的差距实在太大,以至于即使在短暂的体验中,就有各种纠结,小时候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十多年的学习经历,就像两只互相打架的虫虫,不断撩拨着人们的心,看起来只是简单的选择问题,但身处在这个经历里,一般都会视为原则问题,最后变成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当然回不到过去,也不是要社会倒退,如果了解内心深处的需求,坚定走下去,看透生活的本质,选择自己的方式,才是农耕体验最有价值的收获。
大多数人对农业创业抱有很大的期待,虽然我们鼓励创业,但真正坚持下来实施一个农业项目的人很少。其实,是大家对农业报予的期望太大,既要满足田园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换取金钱支撑另外一套基于城市价值的生活。恰恰是一些返乡青年,基于在乡村生活的前提下,建立一个符合家乡周边资源配套的小项目做起来了,也有一些践行“半农半X”的兼营农业爱好者,将工作和务农结合的很好。当然,我们期待真正的农民,在国家有关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下,提升家庭农业经营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农创业者。
做农业要先认识土地
地球用了几亿年时间,造就了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人类用了几千年时间,在这个系统里持续发展农业,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取决于自身对数千年农耕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隐约存在于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但却不在近几十年的教育里。当这种文化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对土地的概念也就越来越来越模糊了。
现代科学着力于采用科技手段改变土壤,例如使用化学肥料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元素、使用除草剂抑制庄稼以外的其它植物生长、使用农药杀死田野里的动物和细菌、使用生长调节剂甚至使用大棚设施来改变土地的生长环境。出于对食物产出的保障,人们采用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很多方式也是有效的,其问题在于,我们没有从土壤持续保育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做法都是暂时的、短视觉的,只有当这些后果作用于人的身体,渐渐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才开始有了反思。
对于土地,我们不能苛求,只有精心呵护,耐心期待自然的变化。生态农业的技术核心,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有限度地获取食物。土壤是最主要的微生物栖息地,也生活着丰富的动物种群。土壤、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态,人类用植物作为食物的过程中,只有利用好和维护好这种生态关系,才能得以持续。微生物分解是自然生态循环中的必须环节,土壤保育的重点是维护一个微生物活动的良好条件,杂草为小动物提供食物,也为微生物提供分解原料,是土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对土壤本身的保育,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周边关系,例如水、阳光、建筑等,即如何在生活的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使得土壤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自然条件下,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地是一个稳定的循环,而传统的乡村生活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循环。在今天的城市郊区,我们已经很难模仿这种方式,但可以尽力维持。一方面尽量让土地的产出回归土地,进入下一次循环,一方面,要不断补充其他有机质,这就是要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原因。
从事农业耕作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学习,什么时候要浇水,什么时候要松土,什么时候施肥,全靠对土地的感觉,这种感觉长期积累,就是经验。小毛驴团队从2005年开始学习永续栽培的技术,后来接触了生物动力农业,再后来了解自然农业,发现这些所谓技术和理念,虽然都来自国外,但都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农耕,但中国地域广袤,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农耕经验,而且最懂得务农的是当地的老农民,他们有自己的堆肥经验,有成熟的种植方法和专门的储存加工办法。因此,尊重本土经验,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是开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食物关系改变城市生活
不光是年轻人,大多数城里人也有自己的“田园梦”,农民将农业作为生计,城里人将农业视为一种休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不到两成,而现在则超过一半,也就是一大半现在的城里人曾经在农村生活,甚至务过农,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种地的记忆,有一些农村情结,这些情节在人们重新回到土地上的时候,开始发生新的关系。
目前,已经有500多个北京的城市家庭在小毛驴有自己的小菜园,他们平均每周花一天时间来打理自己的菜园,而全家都能享受9个多月的健康应季蔬菜。其实大家来农场的目的,不全是为了种菜,让小孩子接触自然、让老人享受劳动、让宠物来透透气都是乐趣,还有人带亲友来“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顺便采购一些其它食材。这些参与菜园耕种的人,基本不会影响自己在城里的工作,也不会改变基本的城市生活方式,而农耕的收获,则让楼房里的生活更丰富,譬如:有很多人通过种地,对食物加工和储存产生了兴趣,接着就研究各种菜谱,各种腌制食物;也有人建立起家庭厨房和菜地的循环关系,做垃圾分类和厨余堆肥,把肥料带回地里,甚至在阳台种起了蔬菜盆栽,还有人在小区的绿地上开辟菜园。
当食物全部来自超市的时候,人和食物的关系非常简单,而如果你从土地上开始参与食物的生产,将会进入另外一个丰富的世界。你不需要再从空虚的娱乐节目或无聊的网络游戏中寻找乐趣,而亲手种一棵菜,全家人一起劳动,和亲友分享果实,和邻居交流厨艺,业余生活一下子就改变了,并且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关系,在农园里也将建立一个新的生活圈。在小毛驴,这种生活圈被称为“劳动份额社区”。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出于关心自身健康,很多人开始关注食物了。小毛驴的200多亩菜地,供应了北京600多个家庭一年四季的新鲜蔬菜。我们为了保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持续共融的方式,就不得不放弃某些东西。我们选择了有利于土地的健康生产方式,当地、应季的有限供应,适应自然产出的适度消耗,而这些都不符合城市里流行的生活观念。因此,不通过其它自由市场流通分配,将有限的农产品直接提供给消费者是非常困难的,而恰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是我们这些社会经验不丰富、抱着一堆理念、出于善意经营的年轻人和一心想脱离农村、过上城市生活的农民。这时候,一切所谓乡村建设、生态农业、社区互助农业等概念,都无法解释这种“商品”不完善的事实。
如果从“商品”概念里走出来,重新寻找食物的本质,这种紧张的关系就会变得不同:
首先是信任,因为这种食物供应的方式非常之简单直接,以至于消费者可以很容易了解所有信息甚至参与其中,即使从来没有到过农园,持续收到新鲜蔬菜的人也会对“农园”这块“赖以生存”得土地有非常坚定的信任。
其次是包容,这种包容首先是对当前食品问题有深刻反思,进而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接受土地给予的季节性的、不稳定的、被其它生物分享过的产出,然后体现在大家对土地的深深的理解,如果你对自然不满意,那么,请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吧。
最后是参与,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信任,增加包容,产生认同,就好比劳动份额的消费者从来不挑剔自己种的菜一样,农园最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请大家来农园看一看。经常到农园的人,因为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里,很容易感受到农民和曾经做过农民的老人的“田野人情味”,互相赠送蔬菜、帮忙劳动、频繁的交流,大家会淡化食物作为商品时的价格概念,更多体现出人和土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断被强化以后,大家接受的食物就不仅仅是商品了,而是包含人情味的自然的馈赠。这种通过食物建立起来的关系,不仅仅在农园,还蔓延到农园的取菜点和社区站点。在小毛驴新开的柳林社区农园,面对的不仅仅是市民,还包括整个村庄,在这里,农民和市民交流的广度更大,儿童教育和文艺活动是另一个生活的交集。
结语
农业生活是很高级的生活状态,这个理解要等到城市生活中各种问题慢慢凸显才会可能被接受。新农业的发展,需要将各种从农业和土地中脱离出去的关系再慢慢找回来,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农业社会。那样,人、土地和生活才能高度结合,和谐发展。
文章出处:“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wlpqBdxB0s5SjdPBfg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