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践行道义流通经济的传统文化基因。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孔子认为,“公道”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义利”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至于“民本”,墨家从体贴小生产者出发提倡“爱利万民”。
然而,近当代以来市场经济对乡土社会造成冲击,嵌入了传统文化特点的道义经济被迫让位于追逐利润的资本经济,市场化小农因缺乏谈判能力陷入了“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的泥淖,传统经济的“经世济用”“公道、义利、民本”等特性也已遭变异。由此形成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对立与经济差距,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后果。
新时期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和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强调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有必要结合传统道义文化精神,响应中央政策精神,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绿色农产品的道义流通试验,就是这样的机制性探索。
当代儒商群体对传统道义文化与文明消费行为躬身践行,发动生态农户一起共担社会公平、经济风险和生态修复责任,形成现实中见效且能够推广的农产品道义流通模式。2013年起始于河南灵宝罗村生态苹果“道义流通”试验即为一种有益尝试。
河南省灵宝市罗村是轩辕黄帝大型氏族部落的西坡遗址所在地,老子撰写《道德经》的函谷关所在地,介子推“刮股奉君”显忠义的传说流行地。当地农民受此影响,传统美德尚存。而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第一产业——苹果,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生产成本增加且存在“买高卖低”问题,产量不佳且质量下降,土壤板结且环境退化,苹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可持续问题堪忧。
2012年8月起,河南开封敦复书院、广东泰威电子有限公司等信奉儒学的企业家团队陆续来此,与当代乡建知识分子一起搞了多期道德讲堂,提出以道德建设与生态建设双结合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此基础上,2013年4月成立的弘农书院以“尊道贵德、和合生态”为宗旨,发掘“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基因,冀望于在乡土文化道德重建、生态型农民合作、中医养生保健等方面有所作为。
以乡村文化组织——弘农书院为载体,形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互信的“道义流通”机制。弘农书院通过多期道德讲堂培训及义工老师们身体力行,形成了外来者与村民、村民邻里之间讲道修睦的亲善关系。
接着,以书院为平台,以李文良为代表的儒商们与当地果农签订诚信协议。生产者明白,苹果生产过程是采用生态技术对环境、消费者负责的过程;消费者则以走访、与生产者互通信息等方式,了解农产品的真实生产过程以及农民之艰辛,明白了产品价格对于自然环境修复、城乡社会公平的关键作用。
于是形成了不同于往常的一种新型合作关系,即农民生产者要价适中甚至偏低,市民消费者却不断抬价高出很多,所有参与者一同自觉践行道义责任并彼此感恩互助。最后的苹果流通价格,使生产者实现了“以消费者心安、健康为本”,消费者践行了“以生产者得到尊重和关爱为本”。此之谓“道义流通”。
从2013年8家发展下来,平均每年参与的生态农户20余家,流通生态苹果10万公斤,每公斤价格比市场高1~2元,每户年均受益3000元以上。三年来,从事绿色生产的农户逐渐增多,发育了多种生态种养小组,当地生态环境也得到大幅改善;参与的消费者群体也逐渐增多。罗村道义流通经验,已在河北、吉林、云南、江苏、广东等地农村蓬勃兴起。
总之,一定范围内的农产品道义流通,在解决农民绿色生产与市民文明消费的良性互动,农产品销售与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方面具有可行性。
其困境是,小农思想教育难做,大部分农户还处于观望、反复状态,市民成为文明消费者的自觉性亟须增强,相关政策导向也缺失。具体操作上,也出现了农产品储藏、运输、管理、加工等问题,以及像弘农书院这种乡村文化组织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不过,大道相通,“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农产品道义流通与当今“社区支持农业”“巢状市场”的公平贸易试验,与早年“购米包地”“购猪认养”等城乡互助试验雷同,致力于复兴中华商道精神并在促成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中形成实效。
文章出处:“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7-04-19 第5版 农业周刊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SxojjvjQlQcflkyuKj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