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大家好:向大家学习,表达期盼,分享感悟,与大家共勉。
古人云:“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见贤思齐,正是众多第二择其善者而从,共同熔铸出道德向上拔节,人心砥砺前进的力量,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它工蜂紧跟而上的壮举同样可贵。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所以我们愿作一片绿叶。
对历经工业化、城市化洗礼巨变后,故乡的风貌和前途关心,融入地方,保护地方历史、文化、自然,从而让生活更好,环境更美的源动力。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变迁进程中的乡土家园的守望和培基力。面对日益沦陷的故乡,沉沦的土地,消逝的森林,岌岌可危的湿地,爱的本质是给予,用心里那棵树保护生态环境。是清醒告诉我,退休了,正义不能退休,良心不能退休,追求不能退休——人们对乡村建设整体、协调、可持续的深刻拥戴。我们不是旁观者,是绿色卫士,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唤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信赖与诚意,释放国家、社会与人民的活力,保护自然与人类的潜增长力。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空间(生存空间、生产空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光伏乡村,让世世代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然而,鹿魂卧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事实最有力量,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三十年前的觉醒,把解决问题的目光投向科学的国度,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保护、扶壮黑土地,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国土安全。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留下了山的壮脉、水的韵律、土的母仪、木的精灵、火的豪迈、金的繁荣、鹿的聪慧、大自然的序语和65万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天道好还
大自然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大自然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数字略)人类在走向自损、自毁。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丘陵起伏,漫川漫岗。全县幅员面积539万亩(3599平方公里),由于盲目毁林毁草开荒,破坏植被,水土流失面积324万亩,占幅员面积的60%。耕地面积361万亩,坡耕地256万亩,占耕地面积70%,年跑水一亿立方米,跑土1400万吨,跑肥11.9万吨,流失表土厚度6毫米,风蚀表土厚度4毫米。黑土层由垦殖初期1米下降到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8%下降到3-4%。每年流失一个村的耕地。耕地严重沙化、碱化,县域内27000条侵蚀沟侵占耕地7.6万亩,相当于一个中等乡镇的耕地面积。200年后拜泉将无地可耕。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了生态性贫困,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原字号生产,产业链未能拉长,拜泉从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变成全国重点扶持县。疯狂的掠夺,深重的灾难,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未来。
山光了,水来了,人穷了。生态之痛,经济之殇,人民之苦。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如果在此期间我们无法想尽一切办法扭转恶化趋势的话,就有可能在生态环境上首先翻船,然后危及社会经济整体。
①生态文化唤醒拜泉。“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生态循环农业是人类生存之道、生产之术、生活之理、生命之源,是比自然界任何金元素更有价值的知识黄金。
一是降低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承载能力(黑土地)的需求;二是扩大和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保护、扶壮黑土地)的水平;三是扩大物质循环规模,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无限的生产潜力。
新常态下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益”等“三低、两高”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显然,生态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
时间给了拜泉生态循环农业的尊严。绿歌飘过40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就全国而言,一些地方,喊生态建设口号,做破坏生态事情,以保护为借口(盗用、借用中央口号),掩饰经济发展不作为。一是耕地资源短缺(18亿亩),二是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三是农业环境问题突出(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四是农业废弃物利用不高(秸秆利用率17%),五是耕地表土流失严重(表土流失33亿吨)。频繁的水旱灾害,一场接一场的沙尘暴,步步逼近的破皮黄、火烧云,各种生态灾难一遍又一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止血疗伤,远离灾害。宏观调控物种坐标,科学定位产业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人类文明转型,生态文明普遍践行之日,就是全球长治久安之时。
生态经济工程是“天字号”大项目。土地是一切生产力的载体,也是大项目的载体,没有土地、没有清水、钱有什么用,土地没有了,还有幸福、还有尊严吗?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一些地方注重那些立竿见影却急功近利的显绩,不注重那些收效缓慢却固本强基的潜绩(潜增长力),绝不能为自己的任期内快出政绩而勿施与人,只顾一时,不顾一世,看上去是暂时的幸福和热闹(自己热闹自己),留下的是永久的恶运、遗憾和历史债务,还有骂名。
“中国大粮仓,全靠黑龙江”。“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
绿水青山没了,何谈金山银山?
二、治理模式
②生态文化改变拜泉。种一个奇迹,他的名字叫迹地萌生,实现造林零成本。保护、扶壮黑土地。创新和人民回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金饭碗。
运用生态学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系统工程方法,1979-1986年拜泉县把全县区划为4个区。
东南部丘陵区,青山作证。(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千军万马振兴绿色产业)以小流域为单元,三道防线+60万亩梯田,统筹推出坡、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实现了“三生”有幸,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略)
西部和中部半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类型多元文化,使各地区都能因害设防,扬长避短,趋避利害。(40万亩地中埂生物带+调整垄向+乔冠草农田防护林)(以上略)
西南平原区劣势在水、潜力在水、希望在水、发展在水,以建设高标准防护林带为主,防止沙化、碱化+复式结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网带片、针阔混交10629个网格)。一是高效园林防沙治沙模式,二是生态屏障防沙治沙模式,三是林水结合防沙治沙模式,四是林产业开发防沙治沙模式,五是综合治理整村推进模式,六是围栏封育防沙治沙模式。(以上略)这就是今天的精准扶贫。
三河沿岸低洼易涝区:这水是流还是留,解决富有的贫困。(三大堤防+百库千塘万眼井)变人与自然的对抗为人与自然相协调,和大自然交朋友。实现食物链加环,产业链延伸、生物总量增加。(以上略)
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六种模式
林草果畜粮综合发展模式;畜禽鱼稻鹅良性循环模式;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模式;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贸科工农一体化模式;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五种节水灌溉模式。(以上略)
发展“五种节水灌溉模式”,平原区合理布局井群,集中连片上喷灌,与田路林渠井综合配套相结合;漫川漫岗区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百库千塘为主,以打中深井为辅,拦蓄荒水搞喷灌,与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立体开发相结合;丘陵区实行山脚打井、山腰建池,提水上山搞喷灌,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相结合;沿河沟泡区实行蓄、引、提、排、灌同步进行,多种措施综合配套搞喷灌,与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相结合,郊区大搞集约经营,发展知识经济,大力推广微滴灌与贸科工农一体化相结合,全面加快了拜泉县水资源综合利用步伐。
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生态循环农业是中国梦的实现形式,是保护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保证粮食增产走向文明富裕的重要途径。
三、治理措施
三十二字令+ “十字登科”法,“在大同世界里做出了大不同”。山顶栽松戴帽子;梯田埂种苕条扎带子;退耕种草铺毯子;沟里养鱼修池子;坝内蓄水养鸭子;坝外开发种稻子;瓮地栽树种果子;平原林网织格子;立体开发办场子;综合经营抓票子。(以上略)
工程、土壤、生物三种水库+十项生态技术(略)农田防护林网串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如同固化、活态的基因(拜泉县的DNA)一样,记录着在拜泉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众信仰。拜泉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找回了被偷走的未来,新植3500条林带,短絮松江柳5.8万亩,修复毁损梯田6万亩,治沟150条,十几年的问题挤塞在一个时辰里进行消解,创造了奇迹。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是英雄谱,群英会。他们说:“百年的光荣传统、生态伦理不能在这一代人手中消失”。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是我爹)。2、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城市化不是造城运动)。3、林网、路网与水网相结合=互联网+。4、生态与产业共同兴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5、培育生态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双阳河灌木丛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野生梅花鹿发展到300多只,是我国东北亚种最大野外种群。
四、天道酬勤
③生态文化发展拜泉。
山水为韵、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林网幽曲径,袅袅炊烟升,流水畔人家,风情醉田园……生态循环农业,在这里已经变成财富,并将继续造福人类。铺上绿毯子,拔掉穷根子,+林上山,粮下川,苕条种中间,拦沟蓄水坝内养鹅,坝外开发种稻田,坝上鸡猪鸭,坝内养鱼虾,四旁林粮果菜瓜,沼气富我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更愿和大家结成联盟,保护、发展、传承好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好我们共同的未来。
守望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那片绿洲。
复式结构农田林网的风神与韵味。是一个压缩了的东方美学,充满拜泉精神理念的生命共同体,是中国生态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生活质量的鲜活写照。
树之殇,谁之过(略)。1、领导信仰走失;2、意识丧失;3、管理缺失;4、阵地丢失;(1)依法治林,四块铁:铁心、铁面、铁的纪律、铁的手腕。(2)再加两块铁:铁肩膀精神、铁脚板文化。(既要面子,更好抓好里子,用汗水浇灌满园清翠,而不是盆景摆设。)
保护生态系统,利用它的抵抗力和回弹力抗灾,这是我们的共识。
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78%、泥沙流失量减少88%、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提高0.51%,森林覆盖率由3.7%增加到22.7%,空气湿度提高10-14%,风速降低58%,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4000 t km-2 yr-1降低到现在的1750 t km-2 yr-1。
④生态文化富拜泉。历史叠加,文化积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成果。
生态与经济并重,美丽与幸福共赢,蓝天与湖水不再是两种颜色,农民与市民不再是两种命运。九八大水减少灾害损失7.5亿元;2000年周边大旱,拜泉小旱,“行车几百里,不见旱情在哪里”。减少损失2.4亿元。2003年全市大旱,拜泉丰收,县财政收入全市第一,拜泉县生态循环农业获第三届地球奖,下雨带帽,刮风绕道,20年没有风剥地,加强生态文明村建设,打造绿富美的生态家园。
拜泉县123万亩(6.69万公顷)人工林,总价值84亿(含接班林),年吸收二氧化碳2408万吨,释放氧气1758万吨。缓解了人与大自然的千年谈判。
拜泉县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经得起实践、历史、群众的考验。
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
保护扶壮了黑土地,就保护扶壮了未来,金色的种子丰收在绿色的格子里。
保证了黑土地安全,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实现质量、数量、效益并重:人均收入由原来的400元提高到8000元;粮食产量由1980年的90kg/亩提高到近450kg /亩,连续多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0亿公斤,2015年突破15亿公斤。
⑤生态文化创新拜泉。向绿色化要生产力,拜泉不放弃每一个绿色梦想。
实现工业化与迎接低碳时代的同时到来。
十大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引进大项目加工业,使生态循环农业进入市场—资源—商品—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循环农业是文明的桥智慧的梦,使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产品系统的物质“源”,又使其成为产品或残余物的“汇”。建设循环农业,为了尽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调整工业结构使之立足于农业资源,既为社会提供产品,又为再生产提供原料。米、豆、麦、糖、乳、肥、木、薯、水、畜十大产业。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绿色革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启动“绿色长征”,倡导绿色理念,推广绿色技术,保护绿色资源,辟建绿色工厂,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实现绿色发展,树立生态信仰,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探索道路。
慢慢生态路,壮哉中国梦。
拜泉县生态文化,向世界发出了生态邀请,新华社《三北造林记》英雄史诗到全国百家晚报社长总编辑评价的生态英雄,从东丝路带上(一带一路,三严三实。)的绿旋风到地球上的绿飘带。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国的脸(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与农业国际化)(五十多个国家参观考察拜泉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让世界倾听中国生态好声音,2013年美国泥沙实验室主任马特考察拜泉生态文化博物馆时说:“你们中国如果推广拜泉经验,学习拜泉精神,你们这个民族会更好”。“为世界提供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样本”,太湖文化国际论坛大会主持人比利时生态专家鲍尔说:“要把拜泉经验刻成光盘发往全球,对世界做贡献”。
拜泉县的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本厚厚的家书。
它不忘历史,记忆着文化,传承着文明,记住乡愁,生态艺术,丰富了生存智慧。一条农田防护林带、一片梯田,一片林,一座水库、一个产业、一座村庄,演绎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段眷念。生态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生态循环农业在这里变得立体而鲜明。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以“保护·传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为守护生态循环农业鼓与呼,为绿色发展记住乡愁而呐喊。凝结着祖祖辈辈的乡愁,支撑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古人说过:“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里的生态文化,是拜泉人民谱曲,是拜泉人民作词,绿歌飘过四十年。梯田大歌,稻—鱼—鸭复合生态系统、复式农田防护林结构自然文化原生天然博物馆,争取申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拜泉农田防护林里,帮我们找到了一把远行的伞。农田防护林网编织得那么大气朴实,足以挡风避雨,滤念清心。”文化学者说,在拜泉,他们找到了归程的路。
森林因为有了水才郁郁葱葱,水因为有了森林才碧水长流,相辉相映。农田防护林网在生态长廊“美人靠”中书声琅琅,笑语喧喧。
乡村里的农田防护林网沙沙作响,传唱了一个民族的记忆;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绿色舞台、自然和声威武雄壮的绿色大歌,以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打动全人类。
正确处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切实把拜泉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生态循环农业保护与管理的过程。探索生态循环农业保护的先进理念,汇集生态循环农业保护的理论实践,分享生态循环农业保护传承发展的成功经验,助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保护传承发展示范区。
这是关于思想、信仰的升华,保护生态循环农业文化记忆,保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实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精神、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生态特色,文化特质。首先是要保护好大数据下的生态环境,时间给了拜泉生态循环农业的尊严。让生态循环农业留得住,长得好,活得有幸福,有安全感,为自己安身,为别人立命,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
生态循环农业将成为多元化的黑龙江秩序的一个支柱。一张绿色的大网,价值链、产业链重构,深度融合,这就是互联网+。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的保护发展架构,遵循“抢救—控制—整治(法治)—利用”八字时序,来实现保护、传承、发展的目的,推进绿色、协调发展。农田防护林体系,牺牲自己保护别人,为他人做嫁衣裳,如果不是,我要问,粮食生产12连增的好景还有多长?
拜泉县生态文化博物馆是一部生态经济大辞典留给历史随意查阅,让后人任意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