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获奖名单
“寻找新乡贤——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公益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于2015年4月正式启动,通过社会征集、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的三种方式以及评审委员会推选,截止10月15日,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38位代表入围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经过爱故乡评审团历时1个月的初选、决选和终审,“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获奖名单于12月1日正式揭晓!其中“2015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10位、“2015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5位。这15位代表,来自祖国北方的北京、天津,西北的新疆、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西南的四川,中部的河南,南方的湖北、江西、福建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为了感谢这些爱故乡年度人物的努力,传播他们的事迹,发扬他们的精神,主办方于2015年12月19日—20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暨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会议议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ys.html;
“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登录爱故乡公众微信号(iguxiang2013)或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感谢大家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感谢评委们的辛劳付出!恭喜所有的获选人!
以下是获奖名单:
“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获奖名单(15位) |
姓 名 | 单位 | 事 迹 |
一、2015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10位) |
1、孔庆平 | 福建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党支部书记 | 活化传统,创建魅力西昆 |
2、殷玉珍 | 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无定河镇玉珍沙漠生态园创始人 | 从治沙状元到致富能手 |
3、原建国 | 山西长治市荫城镇荫城铁器馆馆长 | 创办荫城铁器馆,留住黑铁文化根脉 |
4、吐地·艾力 | 新疆慧光民生可持续发展协会创始人 | 推动新疆公益环保,发展生态科技产业 |
5、吴国先 | 四川郫县民俗博物馆馆长 | 打造郫县民俗博物馆,再现川西农耕文化 |
6、秦秀英 | 内蒙古农民,农事笔记《胡麻的天空》作者 | 用自然笔记为自己代言,谱写农民心灵史 |
7、张浩良 | 四川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所秘书长 | 十年新村实验,打造生态幸福家园 |
8、张承永 | 天津知青之家—老知青乐活家园创始人 | 推动大平安村新农村建设,探索知青互助养老模式 |
9、涂月超 | 河南大河网大河论坛文化遗产版块版主 | 奔走呼吁,致力文保十年 |
10、刘贵棠 | 陕西旬阳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馆长 | 创办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弘扬千年汉水文化 |
二、2015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5位) |
11、祝总骧 | 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著名经络学家 | 科学证实人体经络存在,推广312经络锻炼法 |
12、王蓬草 | 河南灵宝市苏村乡·中国十大剪纸大师 | 一生专心剪纸艺术,镂剪故乡人文之美 |
13、李宗汉 | 江西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上堡中学退休教师、《上堡乡志》主编 | 三十年如一日痴心编撰《上堡乡志》,守望客家乡土文化 |
14、马新兰 | 宁夏同心县韦州镇民族幼儿园创始人 | 潜心开展妇女扫盲,开拓回族女童教育 |
15、拾穗者 | 湖北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团队 | 守望故乡文化,坚持拾穗十载 |
二、“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
(一)“2015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10位)
1、 孔庆平(福建) :男,1969年出生,孔子第七十三代世孙,福建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人,中共党员,现任西昆村党支部书记。
事迹简介:活化传统,创建魅力西昆(1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cjs.html
1988年高中毕业后,孔庆平开始尝试鲜花销售与盆景园林设计;2006年台风受灾后,他返乡开始西昆村的乡建实践。从2006年起,每年9月28日在孔氏家庙组织祭孔大典; 2008年,组建艺农花卉专业合作社;2009年,担任福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2009年开始担任西昆村书记。此后,他以《礼运•大同篇》为治村指导思想,通过争取保留村小、建立国学实验班、设立德成传统文化学校使"幼有所教”,通过保护老宅、合作经济和生态农业使“壮有所用”,通过成立“孝行之家”养老服务中心使“老有所养”,一步一步打造魅力西昆。
颁奖词:“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的原本顺序比较好,您说呢),这是西昆村书记孔庆平的美丽乡村建设理想;保护古建筑、完善学校、发起孝行之家、成立合作社、尝试生态农业,这是孔书记带领西昆村民正在行动的爱故乡之路。内心的不断觉悟,使他逐步放下人间的虚幻名利,文化的日益生长,使西昆正在变成生态文明乐土。古为今用,活化传统的西昆村发展道路,会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2、 殷玉珍(内蒙):女,1966年出生,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农民,玉珍沙漠生态园创始人,全国劳模。
事迹简介:从治沙状元到致富能手(3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e7g.html
1985年,殷玉珍从陕西榆林嫁到了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腹地就暗下决心: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从结婚的第二年春开始挖渠、引水、种树,冒着沙尘暴和流沙的侵袭,克服交通不便、资金不足等困难,她三十年如一日,艰辛劳作,创造了治沙控制面积近7万亩的奇迹,摸索出适合当地条件的科学现代治沙方式。她忍耐失败、坚持到底的精神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命运,还影响带动周边一大批农牧民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承包荒沙,植树造林,为中华民族的防治荒漠化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4年,殷玉珍把现代农业与观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治沙教育为一体的沙漠生态示范园,完成从治沙状元到致富能手的角色转变。
颁奖词:殷玉珍,一位毛乌素沙漠中的农家女,凭着“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的信念,在植树治沙的30年中,她用青春和汗水把7万多亩荒凉的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旅游教育基地。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下,当我们面对大量空心村失去希望时,殷玉珍的故事告诉我们,比空心村条件更恶劣的沙漠村不仅可以变成生活乐园的绿洲,还可以变成生财的黄金,秘诀就在于你是否有一颗殷玉珍这样的至诚通天的爱故乡之心。
3、 原建国(山西):男,1969年出生,山西长治市荫城镇人,长治荫城铁器馆馆长。
事迹简介:创办荫城铁器馆,留住黑铁文化根脉(1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cj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NjY5MTk4OA==.html?from=y1.7-1.2(《原建国:把我们的根脉留住》视频)
http://blog.sina.com.cn/u/5119748853(荫城铁器馆博客)
荫城自古以铁器闻名于世,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铁货集散地,有“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称。原建国是荫城土生土长的村民,为了把荫城曾经辉煌的历史传承下去,把铁器制作的传统工艺和技术保留下来,他将收藏爱好自觉地和保留乡镇固有的历史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近二十年来,他从自己家里,或从建筑材料公司的利润中拿出了绝大部分资金,花费巨资收藏了一千六百多件器形不一、大小不等的铁器,2014年6月,荫成铁器馆正式开馆。为了配合镇政府对古镇的整体开发,原建国创办铁器展览馆后,还修复了附属的“永兴久”院落,为打造荫城古镇,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旅游资源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颁奖词:荫城是自西汉以来中国最重要的铁器手工业重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手工业复兴的今天,原建国的铁器馆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古代中国铁器时代浓缩的历史,同时也为“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荫城,找到一颗复活铁文化、复兴铁产业的种子。创办铁器馆就是让实物说话,原建国用了将近二十年的人生经验,很好地诠释了作为本土乡人扎根沃土,自觉践行爱故乡的理想信念。
4、 吐地·艾力(新疆):男,1968年出生,新疆乌鲁木齐人,维吾尔族。新疆慧光民生可持续发展协会创始人。
事迹简介:推动新疆公益环保,发展生态科技产业(8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cr.html
吐地艾力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作为新疆公益环保事业的引领者、践行者、倡导者,自2007年发起成立新疆慧光民生可持续发展协会以来,吐地·艾力组织了身份各异的50多位志愿者,在新疆公益科普、生态恢复、改善民生、水资源保护、社区协调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各项公益活动中,进行倡导和行动。具体包括:2008年—2010年,组织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和环保志愿者实施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及荒漠生态保护科技示范工程”公众倡导行动活动;2011年—2013年,团队在新疆且末县组织实施了“新疆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化公众‘绿色中国梦’自然环境保护传播行动”;2014年—至今为止,组织团队志愿者在吐鲁番、托克逊县、麦盖提县相继实施了“新疆吐鲁番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托克逊县生态造林扶贫项目”“新疆麦盖提县贫困乡村少数民族扶贫与生态保护可持续生计能力发展项目”。通过一系列环保科普宣传、讲座、环保意识能力的培养、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可持续示范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贫困人群的生计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促进干旱区土地保护,减缓土地退化,也使得新疆慧光公益,成为具有公益创业特色的社会企业。
颁奖词:“感恩、回报、创新、发展”,这是吐地·艾力做公益的核心追求。自2007年发起成立新疆慧光民生可持续发展协会以来,吐地·艾力组织了身份各异的50多位志愿者,在新疆公益科普、生态恢复、改善民生、水资源保护、社区协调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各项公益活动中,进行倡导和行动。实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乡村贫困人群的生计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也使得新疆慧光公益,成为具有公益创业特色的社会企业。新疆慧光,努力以智慧之光,照亮这个世界。
5、吴国先(四川):号吉羊贤士,男,1967年生,四川郫县红光镇人。成都文物收藏家,古陶瓷鉴定评估师,川茶文化研究者;现为郫县政协委员、农工党郫县支部支委,郫县民俗博物馆馆长。致力于古蜀历史文化和郫县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
事迹简介:打造郫县民俗博物馆,再现川西农耕文化(15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e9k.html
http://v.qq.com/boke/page/l/0/r/l0158wwmcsr.html(《吴国先先生同他的民俗博物馆》视频)
吴国先先生是四川省郫县红光镇人,生长于农家,却对乡村的传统物件十分感兴趣,他潜心15年遍览周边农家院子、古玩市场,搜集近千件“土宝贝”,打造郫县民俗博物馆。2015年1月,博物馆对外陈列8个展室,免费开放。展品有近千件川西地区农民在不同时代所使用过的、大量的传统农耕生产用具、生活器具、手工艺品、民俗用品,还将历史上建筑空间的使用形式进行展示,如:卧房、堂屋、灶房,另辟地方陶瓷品展厅,较为系统地反映了蜀民耕种生产生活的历史脉络。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学艺术为载体,以川西林盘原生态院落为底本的民俗博物馆,正成为吸引各方“文人艺客”的“新磁场”。吴国先的目标是推动连锁乡村博物馆发展,建设美丽文化乡村。
颁奖词:吴国先在十五年风雨兼程中,将巴蜀文化的热爱和坚持,汇成对文化个体的收藏,创办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以巴蜀地区上千件生产、生活品,见证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让蜀人在点滴中了解家乡,认识巴蜀,践行对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
6、秦秀英(内蒙):女,农民,笔名“秀英奶奶”,1947年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河套平原),著农事笔记《胡麻的天空》。
事迹简介:用自然笔记为自己代言,谱写农民心灵史(5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cjt.html
http://qinxiuying1947.blog.163.com(秀英奶奶博客)
秦秀英,农民,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祖辈从山西走西口迁入内蒙古。念过一年半小学,热爱自然,喜欢花花草草。2011年春天,秀英奶奶跟着儿媳芮东莉(中国大陆最早的“自然笔记”倡导者之一)开始做自然笔记,继而又尝试创作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现已完成系列图文作品近二百篇。创作过程中,秀英奶奶开始重新念书识字,并完成著作《胡麻的天空》,她用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讲述天地万物,也讲述自己、讲述世事人生。
颁奖词:秀英奶奶只念过一年半小学,却在六十五岁时重新学习做自然笔记,作为一位饱经沧桑却仍然细腻温婉的乡村艺术家,秀英奶奶的书体现出作为叙事主体的农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朴素情感,改写了广大读者对乡村、老人、艺术、女性这些陈旧词汇的刻板印象,唤起了众多人对乡愁、乡村的记忆和理解,对于展示乡村文化的自尊自信、自我更新,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7、张浩良(四川):男,1957年12月出生于四川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走马村柏林湾社区一个农民家庭,1977年就读于四川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30余年。曾担任四川通江县政协副主席,现任四川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所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学会会员、国史学会会员,致力于社区善治,生态保育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研究。
事迹简介:十年新村实验,打造生态幸福家园(1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cq.html
http://www.dabashan.org/Index.html(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所网站)
2004年,张浩良发起成立了“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会”,扎根乡村一干就是十余年,在巴中、通江、平昌三县区17个乡村,实施乡村建设项目,建立乡村自组织30余个,以乡村传统优秀文化复兴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乡村生态保育、社区善治、社区文化与健康促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惠及人口10万余人。尤其创建了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走马村柏林湾社区治理模式,从营造公平正义的社区治理生态、营造生态健康的生计生态、营造公序良俗的乡村文化生态三个层面,引导村民走出了困境。十年活动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组织的扎根、自组织及社区善治的文化植根、社区事务村民做主的根本。
颁奖词:对于乡建人来说,做一次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也不难,最难的,是通过诚意、坚持、学习与协作,寻求最科学的方法,让乡村居民能自己组织起来,成为真正的有为公民,形成科学治理模式,让大家都能做一辈子的好事。乡建的根本在于树人,在于善治,在于孵化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治理模式。张浩良作为农民的后代、认真的作家、优秀的干部,扎根大巴山、扎根乡村社区,带着热爱、带着方法、带着坚持,来做乡村社区生态服务的引导人,成果显著,令人钦佩。希望因此而受惠的当地民众能不断发展、团结一心,让乡村脱贫致富,让文化发展之路越行越宽,让社区培育事业枝繁叶茂。
8、张承永(天津):男,1951年出生,天津人,原籍河北省青县,68届知青。曾就职于天津三峰实业公司,2002年出任天津蓟县下营镇大平安村总策划,现为“天津知青之家”负责人。
事迹简介:推动大平安村新农村建设,探索知青互助养老模式(12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hg.html
http://www.tjzqzj.com/Index.html(天津知青之家网站)
张承永,曾经有9年的知青生涯,2001年内退后再次下乡,2002年出任天津蓟县下营镇大平安村总策划,推动大平安村以“养生休闲乡村旅游”为主线的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帮助山里发展,引导村民致富;2007年创办了“天津知青之家”、乐活大院,探索知青互助养老发展模式。他提出了“乐活”这种自然、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创出了一条“老知青与农民”、“城市人与山里人”相结合,共谋发展的和谐之路,续写了一曲“老知青再下乡更有作为”的新乐章。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老年家庭面临空巢问题时,他让“知青”这群有着共同时代经历和特质的人,在山村田野中开启了一种新的养老生活。
颁奖词:毛泽东时代9年知青生涯的历练,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肯于实践﹑与人为善的品质。本世纪初的知天命之年,他再度下乡来到天津大平安村,不但推动了以“养生休闲乡村旅游”为主线的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创办了”天津知青之家”﹑乐活大院,将“老知青与农民”、“城市人与山里人”结合起来共谋发展之路。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老年家庭面临空巢问题时,他让“知青”这群有着共同时代经历和特质的人,在山村田野中开启了“老知青再下乡更有作为”的新乐章。
9、涂月超(河南):女,1958年出生,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方城县,出身乡镇书香之家,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当知青。1980-2004年在南阳市纺织国企工作。期间完成函大本科五年学业。2004因企业改制下岗后到现在以文保志愿者个人身份从事民间文保、慈善公益工作,申请创设大河网文化遗产版块自荐担任版主十年余。近年来被吸收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河南省楹联学会会员,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南阳市卧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事迹简介:奔走呼吁,致力文保十年(1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c8.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NjY5MjY5Mg==.html?from=y1.7-1.2(《涂月超:她和她的文保十年路》视频)
涂月超,南阳一家国企老职工,退休后甘愿做南阳文化守护人、志愿保护者,尽心尽力研究和宣传南阳文化的同时,她一直注意南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几年来,她走街串巷,上山下乡,考察文化遗址,保护文化遗存,采访发现乡村文化传承人,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她下扎田野,上走庙堂,左右联手,为南阳古文化痴情追寻及呼吁保护,自觉自愿为河南本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为社会文化建设尽力。
颁奖词:“志愿者,有志而愿行,希望自己的愿行能为他人为社会带来正能量。”这是一位民间文化志愿者的追求。涂月超,一个下岗女工,把民间文化当自己的儿女骨肉般珍爱,默默地为家乡、为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无怨无悔地付出。在她心目中,爱祖国,爱家乡,就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倾心保护上。一片丹心,成就了她文化保护十年路上一个个闪亮的瞬间。
10、刘贵棠(陕西):男,笔名秦巴汉子,1964年出生,陕西旬阳人,中共党员,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馆长
事迹简介:创办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弘扬千年汉水文化(3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a7.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wMDgyNjI2NA==.html?from=y1.7-1.2(《刘贵棠:一个人的博物馆》视频)
http://blog.sina.com.cn/lgt1964(刘贵棠博客)
刘贵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几十年如一日,用一只笔、一架照像机记录了秦巴大地、汉水流域的人文历史及乡村变迁,收集整理汉水流域水运文物及影像资料达3000多件,并于2015年促成了汉水沿线第一家航运博物馆(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的开办,再现了汉水流域先民的智慧与文明发展史上的闪光点。博物馆浓缩了汉水流域几千年历史文化,富有极强的汉水乡土内涵,是展示汉水悠长航运文明史的窗口。刘贵棠的无私奉献,为纪录和弘扬汉水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颁奖词:汉江,是中国长江的最大支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四大母亲河“江淮河汉”之一,其航运和灌溉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成,汉江的作用发生了历史巨变,汉水流域人民的生活方式正经历沧海桑田。刘贵棠这条“旬阳汉子”,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不避艰辛,采集汉江流域的航运文物和文献资料,奔走呼吁,促成了汉江首个航运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他不仅是汉水文化创造性的纪录者,也是身体力行爱故乡的好榜样。
(二)2015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5名)
1、祝总骧(北京):男,1923年出生,江苏吴县人,中国著名经络学家、312经络锻炼法创始人。 现为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主任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终身教授,并被美国国际针灸医学院聘为教授。
事迹简介:科学证实人体经络存在,推广312经络锻炼法(4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34w.html
1973年以来,祝总镶教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与合作者经过二十年长期艰苦攻关,准确地揭示人体经络线的分布位置,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高度科学性和客观存在。
1990年,祝教授根据经络学说提出了“312经络百岁健身法”,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推荐为科学健身法,国内外已有上千万人应用这一方法进行自我医疗保健,取得优异效果。十一年前(2004年),祝总镶教授八十二岁,他携着夫人朱蓬第,带着其发明的“312经络锻炼法”一头扎进河北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为农民免费推广312,希望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贡献力量。今天,祝教授已经九十三岁,他及夫人的脚步仍然行走在农村,他们倾其所有,为着农村的健康事业,为着中医的发扬光大。
颁奖词:“一定要将经络的实质搞清楚”,这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事业。经过四十年的攻关试验,他准确地揭示了人体经络线的分布位置,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存在的客观性,提出了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理论。年过耄耋,仍行走在乡间﹔防病治病,将健康还给生命。他就是向农民免费推广独创“312 经络百岁健身法”﹑年过93岁的祝总骧老先生!
2、王蓬草(河南):笔名古青,女,1942年出生,河南灵宝市苏村乡人,中国十大剪纸大师。1960年毕业于灵宝市第三中学,现为民间美术学会河南分会理事,中国剪纸研究会员,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特邀画师、研究员,中国绿宝石书画院院士,剪纸学部教授,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书画分会特邀会员、理事。
事迹简介:一生专心剪纸艺术,镂剪故乡人文之美(3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cd.html
王蓬草是苏村乡一位普通农村妇女,60多年来,她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剪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剪出了她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爱。王蓬草是灵宝剪纸艺术的“巧手”,出道较早,7岁就跟着外祖母开始学习剪纸,12岁时她的剪纸作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80年代便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其剪纸无论窗花、团花均源于民间,手法娴熟,信手剪来,自然随意。她把几十年来在农村生活中了解到的民风民俗与现实生活揉为一体,融入剪纸创作中,使她的作品有着很丰富的现实与地域民俗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为了让人们记住这门手艺,不至于失传,经过她的发展和带动,现在村里已有10多个年轻人加入了学习剪纸的行列,使当地的民间剪纸队伍有了新生力量。
颁奖词:她是豫西农村一位普通的草根艺人,她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剪纸艺术传承人。她创作的剪纸,被专家誉为“可与毕加索的画相媲美”。她用内心的感悟剪出生活的真和善,她的名字折射出对故乡的挚爱——大地一蓬蒿草,大美出自民间。
3、李宗汉(江西):男,1943年出生,江西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人,上堡中学退休教师,《上堡乡志》(原名《上堡五百年》)主编。
事迹简介:三十年如一日痴心编撰《上堡乡志》,守望客家乡土文化(3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3rn.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5b8860101n098.html(上堡乡村文学博客)
上堡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3万亩梯田凝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精华;“上堡整训”保留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军。从1986年开始,李宗汉萌发了编撰《上堡乡志》的念头,将那散落在民间和故纸堆里的上堡历史和文化汇编成册,之后的近30年,李宗汉一有时间就下乡进户,在本地和外地进行了较广泛的民间采访和田野调查。2004年,李宗汉退休后,历时十载,终于完成40余万字、跨度超过500年的《上堡乡志》。这本反映明朝正德年间500年以来上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文献向世人呈现,打开了外界了解上堡及其璀璨客家农耕文明的一扇窗。面向未来,李宗汉没有止步,他还致力于传承上堡客家乡土文化,推介上堡旅游,宣传上堡革命传统,并建立“上堡乡土文学”网站、博客。
颁奖词: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铭记祖先的来历,记载今人的生活,为的是让子孙后代找得到前进的方向。李宗汉,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倾尽所有财力和精神,修葺了一个乡的乡志,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也是一份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4、马新兰(宁夏):女,1952年出生,宁夏同心县韦州镇人,回族;韦州镇民族幼儿园创始人。
事迹简介:潜心开展妇女扫盲,开拓回族女童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eyw.html
马新兰出生于穆斯林家庭,小学一年级遇到了一位从北京来到韦州支教的女老师,并因此幸运地走进了学堂。这位老师丰富的知识、优秀的品质,使她从小树立了要当一名教师的理想。1971年她走上教师生涯,百倍珍惜这个职业,一干就是37年,历任韦州镇中心小学教师、班主任、教研组组长、同心县回民女子小学校长。她潜心致力于贫困山区女童教育,使当地女童入学率大大提升;大力开展妇女扫盲和职业教育,为女性走出家门创造学习条件。数十年来,她教导出无数的优秀毕业生,改变了当地的教育风气,很多人在她的感召下大力支持家乡教育及公益事业的发展。退休后,她继续协助学生开拓和扶持当地学前教育事业。
颁奖词:记得延安时期的秧歌剧《夫妻识字》的歌词里写到:“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那些荷藕板上的字为什么放光明?因为文字就能给人生带来光明和美好的期待。马新兰就是把光明带给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姐妹们的那个光明使者。她教姐妹们识字,就是把一盏盏灯,放在姐妹们心上,就是把一条条通往幸福美好世界的路打通。我们赞扬她的善举,更要发扬她的精神,要让所有还在黑暗中挣扎的人看到光明和美好。
5、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湖北):湖北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简称“拾穗者”),是致力于地域文化和汉水文化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播的非营利组织。“回到田野、守望故乡”是其核心理念,志愿奉献是其核心价值。现有成员16人,来自不同的行业、家乡。现任召集人邓粮,男,1962年出生,祖籍重庆,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联合发起人。
事迹简介:守望故乡文化,坚持拾穗十载(10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wgef.html
http://blog.sina.com.cn/sszgzq(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博客)
过去十年里,拾穗者团队始终坚持专业分工、AA制自费参与,利用本职工作之余时间,为了留住记录城市记忆,发掘保护传统文化,一直行走在田野、峻岭山巅、城市老街等地方,去拣拾民间文化碎片,整理形成文化篇章,分享给社会。十年来,他们完成了“汉江六记”、“襄樊特色小镇系列”、“沧桑古城系列”、“南漳漳河源古法造纸影像系列”、“荆山民居”、“老河口民间艺人陈义文电子档案”、“探访襄水”等题材的实地寻访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参与开展了包括南漳古山寨、老河口木版年画、漳纸工坊、文化岘山、樊城历史街区、汉水文化、古镇与传统村落等重要项目(“记录城市变迁,保护文化遗产”),对古城襄阳的保护和汉水区域文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拾穗者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遗产保护宣传与推动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5年,他们在各级主流媒体刊发各类文字627篇,110余万字,图片1200余幅,DV作品14个。十年来,拾穗者们已从一些普普通通的本土文化爱好者,通过不断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逐步转变成专业的民间文化的记录者和守望者。
颁奖词:这是一个微小而又伟大的团队。他们来自不同行业,聚五湖四海于一群,共同搜寻逐渐湮没遗失的历史文化碎片,探索人文大爱,追逐天地大美。他们在家乡文化的田野间拾穗,累并快乐着。他们是一群有益于故乡和国家的人。
咨询电话:010—62460686 18801299075(史淑俏) 电邮:iguxiang2012@163.com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爱故乡组委会
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筹)
2015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