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当代乡建
产品类别: 当代乡建

邱建生: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筹办日记(2003年)


题记:在余烬掩盖的火上,我向前迈进

2003/7/19 晏阳初塑像揭幕仪式暨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21世纪乡村建设座谈会在定州市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拟定院址举行。是日,翟城村锣鼓震天,彩旗飘扬,有上千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其中包括来自北京各大学和相关机构的约七十名专家学者和学生。“走乡村建设之路,应对21世纪挑战”是当日学校正门口的一幅对联。


邱建生: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筹办日记(2003年)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靠大家”——2003年7月19日温铁军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开幕式发言题目


2003/7/29 早上8:30从北京出发前往翟城村,因东西较多(有电脑一台),杂志社派车相送,同车的还有卢爱婷(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硕二)、刘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大一)、侯笑如(中华书局编辑),卢此行主要是为了收集一些晏阳初当年在定县的资料,其硕士论文可能题为“从平民教育到乡村建设”,刘则协助在翟城村做些前期调查工作,侯是第一次见面,她是在自然之友的网站上看到我们揭幕仪式和筹办学院的消息后与我联系的,说是愿意践行晏阳初先生的思想,作学院的志愿者,这次顺便先来看看。中午11:30到定州市,与定州市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李志惠先生碰面,因李处有一些从南京档案馆复印回来的材料,卢主要就是来看这些材料的。午餐是在定州城内吃的,六个人,花了八十元。因要长住定州,我也顺便买了一个电信卡,花110元,但有100元的话费,通话每分钟两角钱,双向收费,比北京便宜了不少。下午1:30一行人到达翟城村,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系硕士研究生刘小敏(女)已先到,她是在其系主任陶佩君老师的要求下来协助做调查工作的。中午稍事休息后我们即来到学校,翟城村党支部书记米金水正带着村民在给我们收拾住的地方,因几年没人居住,学校一切均在萧条中,水、电等均需重新接通,幸亏翟城村各路人马俱全,只要稍稍花点时间和资金,学校即能简单运行。晚上吃在韩大爷家,是村里安排的,听说是村里最富有的家庭,庭院里花草树木让人看着有赏心悦目之感,相信北京四合院里的殷实之家也不会有这样好的条件,这环境,正是我想象中的未来中国每一个农户的家庭环境;再看这家里的人,更是一个比一个好,慈眉善目的,韩大爷好似寺院里德高望众的主持,韩大妈则似一位心地善良而虔诚的香客,那种和谐劲真让人羡慕。吃完晚饭,几位女同胞留下来住在韩大爷家,我和小刘则去韩大爷女婿家住,就在本村,说是上门女婿;他们家刚打完井,有六十米深,水冰凉冰凉的,喝在肚里真是有说不出的畅快;原来他们家也有一口井,但地下水位一直在下降,这口井就抽不出水来了。

从今天开始,我算是真正回到农村来了,也算是开始要实实在在地践行自己的理想来了,我的心里没有特别的激动,好像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我知道,如果我没有碰上像温老师那样的良师,我可能仍在黑暗和压抑中,只为生存呼吸。

2003/7/30 还不到六点,我就起床了,这对我可是很难得的事情,在北京不到八点半我一般是不会起来的。匆匆洗漱完,我即骑着前一天村里借我的自行车往学校而去,薄雾下四周的田野静静的,你好似能听到作物生长的声音,偶尔在一无望际的绿色里会有几个白色的身影,村民们已经早早地到地里忙活去了,在夏天,他们一般天刚亮就到地里去了,太阳还没升到半空,他们就收工了,直到下午四五点,他们再出去忙活到天黑。早上在韩大爷家吃饭,韩大爷是个健谈的人,在谈话中冷不丁就会冒出个谚语什么的来,几顿饭下来居然也有不少,试听听:“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立了秋,一起揪;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结籽。”“旱不死的定县,涝不死的曲阳。”“天旱一大片,咆子一条线。”“五里不同习,十里不同香。”“新兵怕吹号,老兵怕吹哨。”“不打倒反动派,和平不会来。”“没有用不着的人,没有走不着的道。”“破锅漏房,气死官娘子。”“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初三小,初四大。”“山场大,鸟虫多,农村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003/7/31 上午带她们几个去城里,候笑如和刘晓敏分别坐车回北京和保定,卢爱婷则留下来整理资料,就住在李志惠老师放资料的一个办公室里,我还真有点当心她。接近中午与市委宣传部任振焦部长见面,商议学院申请注册事宜,他让我先写好申请报告和章程报宣传部和教育局。下午回到学校,村里已开始动手修整校舍,教室里装上了日光灯和吊扇。晚上在村子东街看村民敲大鼓,看着那姿势,听着那鼓声,我好像在面对整个宇宙。


邱建生: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筹办日记(2003年)

温铁军院长与农民学员一起劳动


2003/8/1 开始在电脑前写文件,偶尔到外面看村民们忙活,只可惜自己插不上手。

2003/8/2 仍然写文件。刘凯开始教村里的中学生数学,一下子来了200多个学生,小刘一个人显然力所不及,只好分段上课。今天开始通自来水。晚上将相关文件写完并发往温老师等人信箱征求意见。

2003/8/3 上午与米书记一起到城里的旧货市场买床和被褥,用去一千多元,口袋里一子空了起来。陶佩君老师带着几个学生也刚好从保定赶到,我们即同车回到学校。

2003/8/4 早上与杂志社联系学院申请报告、章程、志愿者征询函等相关文件修改事宜,与福特基金会孙威联系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年度总结报告情况,她说这个月底项目官员何进先生想与我们几个项目执行人见见面,我向她推荐到学院来谈,她说可以考虑。下午与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张兰英联系上,谈及将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一个国际会议,问是否有可能学院派人参加,她作了不可能的答复,考虑的自然是资金问题,因其预算是年初就做好的,不可能中途增加预算。此外还分别与NPO信息咨询中心、工合国际委员会、农民之友文化发展中心、北京明圆学校联系废弃办公桌、课桌椅捐助事宜,都有一些,但因数量太少且路途较远,只好暂时作罢。下午5:30河北农业大学来了十个学生,五男五女,他们将在这里逗留一个星期,作支教和翟城村社会情况综合调查工作,他们还顺便带来了学院托他们买的5辆自行车,作调查方便之用。一同来的还有一个《燕赵都市报》的记者。因来人较多,学院被褥和蚊帐都不够,临时租了一辆车到定州城内购买。村里还专门请了一位秦姓妇女给我们这十几号人做饭,她是村妇联的,原来见过几次,壮壮的,非常厚道。吃过晚饭,我们简单地开了一个会,作了一些分工,然后我即领着第二天得回北京的中华女子学院的两位女同学去东街看敲鼓,可惜时间已晚,我们只听到了两首,但相信那快乐而健康的鼓声已敲进她们心里。回来时在校门口碰见一位已79岁的老人,原来听他媳妇说过他每天坚持记日记,遂请他带路到他家里看去。大爷从93年开始记日记,没有一天停过,已记了好几大本了。大爷尽管眼睛已老花,但他写的字却小得很,我们得贴着脸才能看清,幸好他写的字非常工整,好像受过书法训练一般。在他日记本的扉页上,大爷写了一首诗,云:“耕者劬劳苦,汗流湿衣裳;耕者手中钱,分币是汗珠。”在大爷房内的墙壁上也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对联,云:“”。大爷每天都到地里干活,浇地锄草,照顾小孩。

2003/8/5 5:30就被小刘叫醒了,要送耿小梅和曹国慧两位同学到村里坐车,村里到定州城的面包车都很早就走,稍稍迟一点就得多花好几倍的价钱包车。上午几位同学都各就各位,上课的上课,调查的调查,我因为没睡够,又小睡了一会,十点左右,米书记来,在电脑上看了修改后的学院章程草案,下午我手抄了一份给他,他说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把办学思想给大伙明确一下。中午正睡着下起了大雨,但不到半个小时就停了。下午给晏研会几个核心成员打电话问是否有时间到学校来,因香港社区伙伴邓文嫦老师将在这个月中旬来京,想跟我们谈谈晏研会发展项目事宜,她愿意在16、17号两天到学校来。但几位都得回家,还有一位要复习考研。自筹办以来,晏研会一直在松散中,其症结在人员的松散,好像我就是晏研会本身,而我的组织力又太弱。但愿晏研会能在学院的成长里发芽长高。傍晚时分,决定到地里去转转。雨后的田野在夕阳的抚慰下分外清新,有青蛙在田里的深处叫着,成片成片的柳树苗在微风里摇动着,我想起中学时在学校外的田埂上漫步的情形,久违了的感觉,多美的感觉呀,唯有在自然里,我的呼吸才自由起来,我的心灵才快乐起来。在一块棉花地里,一个村民在掐荒枝,我也下到地里想跟他学学怎么掐,北方的农活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实在是有得学的。这位村民姓李,就住在村里的西南角,小孩都出去了,就老两口在家,种了七亩地。有意思的是,在他的七亩地里,居然种着十几种作物,光树苗就有四种,还有花卉三种,此外是花生、棉花、玉米、辣椒等等,他说:“也不知种什么能赚钱,什么都种一点,也许能有碰上好价钱的。”他给我看了一块种着刺槐的地,“都种两年了,那么大的树,只卖一角钱一棵,连本都不够。”“我运气还算好的,只种了这么一点,你看这旁边的,”他给我指了指挨着的一块地,“他们把整块地都拿来种柳树苗了,有三亩多呢,种了两年,到后面只好全部砍掉当柴烧,那亏可大了。”我原以为这错落有致的各种庄稼是多么地美呢,原来在里头还有那么多的无奈,一个“碰”字道尽了辛酸。值得一记的是,李大伯在掐着荒枝的时候说:“你看现在的棉球那么小,听我父亲说,当年晏阳初他们搞来的棉花种子,那棉球可大了。”李大伯用手给我比了比,相差了一半多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的科学是怎么了?吃过晚饭,骑着车去韩大爷家学敲鼓,院子里坐满了人。韩大爷是村里的敲鼓权威,算得上是祖师爷级别的了,目前村里的鼓手基本上都出自他名下,看着他娴熟地挥动鼓槌,那可真是绝美的享受。

2003/8/6 上午骑车花半个多小时去了趟东亭镇,想到邮局去取点钱,几天下来,身上只剩六角钱了,学校要添置一些固定设备,可真是花钱。但这里的邮局居然用不了卡,说要保定才能用,我等于是白跑了一趟。回来后给温老师打了个电话,主要想问问学院派人去多伦多开会的可能性,但他以为是对方出钱,只好作罢。晚上仍去韩大爷家学敲鼓,顺便在他家洗了个澡。

2003/8/7 今天村里开始来人帮忙在水塔上安装塑料桶,用作我们洗澡之需。傍晚到校门口的地里看乡亲种白菜。

2003/8/8 上午韩大爷、韩大妈领着几个人来学校的旧物陈列室纺纱织布,我试着学纺纱,但线总是断,看样子这活也不是太容易学,得慢慢来。下午米书记要去城里,顺车,我也跟着去了,将学院申请报告和章程带给宣传部任部长过目,顺便买了一些办公用品,还买了一个篮球,给电脑买了个音箱。今天校门口的八字墙上已刷上了“开发民力、建设乡村”八个大字。

2003/8/9 今天试着在厨房门口开了一小块菜地,种上了白菜和白萝卜,同学们和乡亲都来帮忙,一会工夫就成了,尽管小了点,一分都不到,但看着还是蛮舒服的。晚上,负责调查的同学开始写调查报告。

2003/8/10 上午定州市晏研会平民就业培训基地邀请去开会,是劳务对接的一个会议,北京来了几个企业代表,市里面有宣传部任部长和政协刘副主席参加,米书记也一起去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代表学院发了言。劳动者在外出前先期接受由用人单位在当地举办的一些技能及公民意识方面的训练,这倒是挺好的一件事情。有意思的是,米书记在介绍我时说我是博士后,后面其他人就跟着叫我邱博士,弄得我哭笑不得,想纠正也纠正不了。因明天一早河北农大的几个学生得回校,晚餐我们头一次一起喝了酒,倒也其乐融融,几位同学醉得一塌糊涂,我们几位则打牌到凌晨三点。

2003/8/11 一早米书记领着20来号人,基本上都是村里的干部,来学校整理老师宿舍、清除垃圾,还开来了一辆大铲车整理篮球场,那场面真是令人感动。半个月以来,这些村干部为学校的建设付出的劳动实在是太多了。晚上邻居曲老师请我和小刘吃饺子,同席的还有米书记和米老栓副书记。曲老师原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在这里呆了25年,过一段得搬到城里去住,他现在镇里的一所中学教数学,我们还没来得及深谈,但看得出他是一个很厚道的人,对学生也很热情。晚上跟胡星斗、王思斌、程贵铭几位老师通电话,主要是联系废弃课桌椅、旧电脑的事情,但基本上都要等到开学后才能知道消息。

2003/8/12 原计划去城里办学院注册事宜,但车到半路,宣传部任部长来电话说临时有事,只好暂搁,但我们另有购物计划,而且还得接人,所以仍是去了城里。上午所购物品有:单人床、床上用品、窗帘,共花去1395元,是村里先掂出去的。中午11:28小娥、冯大哥从北京来,1:27赵玲、孙恒从北京来,回到学校已是下午2:30。晚上带他们几个到东街看敲大鼓,看得出来,这鼓声触动了他们。

2003/8/13 约好上午与任部长见面的,但到了城里,任又是临时有事,只好作罢,等于今天是白跑了一趟。给小娥买了两双鞋,她只穿了一双鞋来,昨晚上还折了;也给自己买了一双皮鞋,因我也只有一双拖鞋,快坏了。这几双鞋共花105元。赵玲让买一些学习用品作奖励用,花30元。今天村干部仍收拾住所,10间房子的墙已涂好,学校垃圾也基本清理完毕,等明天将房子的顶棚用布装饰好,就可以铺床了。傍晚时分,冯大哥的一个原来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工作的朋友从石家庄过来,说是来看看。下午米书记组织了几位文艺骨干来校商讨组织文艺活动事宜,孙恒草拟了一份活动安排表,当晚西街秧歌队和古乐队即来到学校进行排练,分两间教室进行,很是热闹。今日有一件不幸的事,一村民名仝亚雄,在安装顶棚时不慎从桌子上摔了下来,造成脊椎骨折,须住院。我下午在东亭镇医院看到他,所幸他精神状态尚好,村里也派了一名护理员帮忙照看,愿他能早日康复。

8/14 早上任部长来电话说已将申请报告盖好章,并已跟教育局打好招呼,让我去取了请教育局分管成教的褚副局长签字。约10:30我见到褚局长,但由于成教股没人,手续一时还办不了,只好等下次再说了。过程似乎还算顺利,没有想象中的难度,特别是教育局的同志没有对学院这一称呼提出异议,但愿能就此一路过关将相关手续办全。中午天津科技大学的白亚丽从河南郑州来,我和赵玲骑车到庞村路口接她。晚上村民继续来排练,一出村民自行编写的“逛新城”令我不忍离去,我又一次领教了翟城村的文艺能力,当然,还有组织能力。

8/15 一早居然下起了雨。早上8:30,河北农大陶老师领着三位老师来到学校,他们是到学校来给村民讲辣椒的后期管理和蔬菜种植的。村里来了二三百人,一间教室根本坐不下,村里就临时在教室门口装了一个喇叭,许多村民就打着雨伞站在外面听。这是我不多几次地亲身感受农民朋友对农业技术的渴求,有一些感动,但更多的是对政府的无所作为难过。中午几位老师没有吃饭就回去了,这倒让我们松了一口气,因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约一点,我们正吃中饭的时候,刘湘波领着三位同学来到学校。饭后,冯大哥和他的朋友即离开了学校往石家庄而去。下午他们新来的几位同学翻地种菜,我则与米老栓副书记到镇上买被褥,共花去750元,买了十床。

8/16 中午时分,孙恒领着打工青年文艺队一行七人到达学校,他们自己包了一辆车来,带着一套音响设备。约下午两点,邓文嫦老师和杜洁一行四人才到学校,他们从早上八点多出发,但没有买到头班火车的票,只好坐汽车到保定再转车到定州,多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的时间,真是亏大了。因邓得在当日赶回北京,我们利用剩下不多的几个小时具体谈了晏研会能力建设这一项目,她是专程来跟我们谈这个项目的,她希望在乡村发展的一些理念上与我们达成共识,因为这是两个机构进行合作的基础,她工作的认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晚六点半她与另外五人吃完饭即坐出租车到定州火车站赶七点的车到北京。晚上八点,文艺队在翟城村的大礼堂正式开始演出,本村和外村的约有三千人前来观看,甚是热闹,有一点可惜的是,演出内容没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8/17 今日在地里与村民聊天,主要想就学校的办学方向、内容等能与村民达成共识,取得他们的支持,因他们多数并不了解学校是怎么回事,有的还以为是要办一所中学,还有一些则认为这学校要盖很多的楼房,等等。下午在村民的帮助下,我们在厨房前面新开出来的一块不到两分的地上种上了香菜、萝卜等五六种菜。

8/18 因明日翟城村要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村里当心后天演出时那些未当选的人会来闹事,所以临时决定提前到今晚演出。晚八点整,主题为“快乐翟城”的演出在翟城秧歌队的精彩表演中正式开始,观众比前天的少了点,但估计也有两千来人,演出效果比前日的好。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


2003818日翟城村民消夏大联欢节目单

1、 村民表演队:秧歌(开场)

2、 翟城村少年合唱队:大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浆》、《歌声与微笑》、《踏浪》

3、 翟城村少年舞蹈队:集体舞

4、 村民表演队:花轿、赶驴

5、 打工青年艺术团: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表演者:杨  怡

6、 学生舞蹈组合:舞蹈《学习雷峰好榜样》表演者:曲云霞、米莎莎、韩月梅、赵玲

7、 学生小品:《名师高徒》   表演者:王德志、米进刚、米施全、张猛、米少龙、米号

8、 村民表演队:戏曲《逛新城》     表演者:徐一平等  伴奏:韩大爷等

9、 大学生支农队合唱:《支农队队歌》、《支农归来》、《团结就是力量》

 结束曲:打工青年艺术团:民歌大联唱

8/19 今日是翟城村村委会候选人选举日,学院是翟城村西街、南街、秦街三个小组的选举会场,约有选民两千余人,另两个小组北街、东街的会场分别在村部和翟城小学。这是我不多几次现场感受村民选举的一次,其热情和秩序令人印象深刻。

8/20 下午到教育局办理学院注册事宜,本来挺顺利的,但因温老师尚在国外无法联系,暂时不能确定法定代表人的人选,只好再往后拖一拖。

8/21 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的徐丽和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的张卫国两位老师来校了解情况,并愿意成为学院的志愿者,他们是看了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英文版)后来到定州做课题的,徐可能要在这呆几个月。下午到教育局送“办学申请补充说明”,估计下个礼拜就可将证和章领回来了。顺道还在旧货市场买了台旧电视,花280元,近期准备播放一些实用技术光碟给村民看。

8/22 傍晚带着《小的是美好的》到农田里看,感觉有无限的美,我直到今天才真正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谢谢健芝小仙,我早就应认真地看的。

9/13 早七点到公路上等车,准备往厦门而去。这一趟回家,足足在家呆了半个月,走亲访友,很是充实,乡亲们都以为我是回来结婚的,总是问个不停,父亲还为我们准备了新房,像模像样的,猜想肯定花掉父亲不少积蓄,但这是父辈的心情,小的们也不能说什么;可惜小娥听不懂我们的客家话,显得孤单了点,只能跟我的侄儿女们玩,而且称呼我妈为“阿姨”,弄得我们一度有剑拔驽张之势。然而家乡并没有往好的方面变化,家门前的小河已经基本上不能用来洗衣服了,我妈在河里洗完衣服还得拿回家来用自来水过一遍,人们的心也没有了往昔的宁静而变得浮澡不已,这从六合彩在村里的盛行就可看出一斑,期望一夜发财的投机心理取代了勤劳致富,我记得村里的一个小年青对我哥说:“现在用手已经没用了,要用脑。”他想鼓动我哥去买六合彩,而家长们在谈论孩子们在外面是否有出息时,也往往以其孩子能捞外快为傲,而这我记得是不能摆在桌面上来谈的,人们说“世风日下”,我算是有了真正的体验;我曾请村里一个诊所的医生到我家来给村民们讲卫生知识,白天去叫人的时候,一个个都答应地很爽快,但到了晚上开讲的时候,却只来了二成还不到,弄得我妈忙活了半个下午的地瓜饼没什么人吃,父亲笑我说:“我给你说不会有人来的吧,你就是不信。”有一个晚上我还把村里的干部们(包括各组的组长)邀来,想共同探讨一下村里的发展计划,但最后他们的结论却是:如果我们村有在外面当官的就好了,如果能引进一些钱进来办厂就好了。我说我们总这么想的话就什么事也做不了,我们能不能想在没有外来支援的情况下怎么利用我们已有的资源来一步一步发展?但他们对此却很是不屑,说“没办法”。其实我们村有很丰富的竹林资源,不需任何启动资金,只需村民们在劳动力上进行合作,就可将我们村的竹业发展起来,其实村民们都明白,但这个村民说:“我们村人心不齐。”那个村民也这样说,大家都说“人心不齐”,却独独没有把自己算进内。乡亲们都是一个比一个纯朴的人,心地善良,但他们的观念和私心却让他们裹足不前或误入歧途,说起来真是无奈。因从我家到龙岩有一段在修路,车堵了将近两个小时,且龙岩到厦门的路极不好走,我们在下午五点左右才到厦门,也把小娥给晕了个痛快,一到炎生家即往床上躺。但因赵伟把我们要路过厦门的消息都告诉了原来企业家沙龙的朋友们,并安排当天晚上为我们接风,尽管很累,仍是拉了小娥去赴宴,小娥勉强答应,却是一个晚上不说话,弄得我好生难堪。朋友们对我们的学院都表示了较高的兴趣,有些朋友在此前我搞乡村建设工作还给予了实际的支持,真的很感谢他们。

9/15 晚上坐八点半的火车回北京再转车到河北定州,淑君、建宏、炎生、赵伟、英臻等几位朋友相送,淑君马上得去巴西定居,但她愿意几年后回来做农村的医务志愿者,她是位善良的女孩,而且还很漂亮,几年前我编《告语人民》时她还支持了几百元钱,愿她在异国平安。

9/17 中午时分终于到了学校,因半个来月无人居住,学校一片荒凉景象,地上也堆满了落叶,而风也变得不那么温情脉脉了,吹得我们直打哆嗦,北国的冬天已经在给我们打招呼了,这学校怎么过冬呢?看样子,我接下来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要放在与寒冷作斗争上了。

9/18 与远在太原的翟城籍建筑商韩柱民通电话,商议学校铺设暖气越冬事宜,他答应尽快帮忙做出预算,韩柱民是韩大爷的长子,我称他为韩大哥,他一直很关注村里的建设,捐过不少的款,对学院也投入了许多的精力,他是位值得尊敬的商人,人很厚道。村里已收秋了,花生玉米基本上都收了起来,可惜我没赶上,否则非得好好劳动一番不可,到村里那么长时间了,几乎没有真正劳动过,实在惭愧。

9/19 早上河北师大设备处打来电话,说其学校有一批旧桌椅要淘汰,让我们尽快去拉。这是通过宋恩荣老师的关系联系上的,他与河北师大的周有林副书记认识,并事前跟周书记打好了招呼。我当即与米书记到庞村搭过路车往石家庄而去,近中午时分到河北师大,就近找了一辆货车往回拉旧桌椅,因得拉三车才能拉完,米书记先押车回去,我留下来等。中午周书记请客,设备处梁处长一同前往,他们对学院的办学理念都很有兴趣,说要帮忙发动师大的老师作学院的志愿者。下午将近五点老栓、中起、洪杰、占宗四人从定州雇了一辆大车来,但大车在晚上十点之前不能进市区,只好请小货车往外拉再装上大车,如此折腾,把大家都累得够呛。晚十点多终于回到学校。

9/20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安排了一些人来修理刚拉回来的旧课桌椅,并将它们固定在教室里,一共布置了两间教室。

9/30 下午,河北农大太行情学会一行共九个同学来到学校,他们将在这里呆七天,作法律方面的调查。

10/1 晚上九点左右,中央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共22个同学来到学校,他们也是利用国庆期间到翟城村来作社会调查的,他们将在这里呆六天。

10/2 中午时分,从北京来了三十四位志愿者,他们都是关天茶舍论坛的网友,一个星期前由一位名张大军的网友发贴邀请对乡村建设感兴趣的网友利用国庆到学院来看看,没想到响应的人还挺多。中午吃完饭,学院办公室与网友进行座谈,网友们对学院都抱着很高的期望,但大部分均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指点,感觉交流效果不是太好,我也头一次对志愿者有了一些想法,同是关心乡村建设的人,理念却可能完全相反。沟通确实非常重要。

10/3 志愿者李晓鸿第一次到学校来,她就职于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之所以在这里单独提到她,乃是因为她后来的志愿行为真实地感动了我。

10/7 韦小宝从江苏坐汽车来到学校,他是江苏以推动半工半读事业为己任的张俊杰老师推荐过来的,也是头一个将在学院逗留较长时间协助学院开展工作的志愿者,他是一个电脑工程师,将帮助学院建立网站。

10/9 志愿者金沐灿从河北安国骑自行车来到学院,此前他曾来过几次,但这次他准备长住。交谈中可以知道他对乡村建设有一定的理念,但似乎激进了点。

10/10 带着米书记一同到北京参加工合国际委员会举办的合作社培训班,下榻在惠侨饭店,培训班也在这个饭店举行,为期两天。

10/11 白天参加培训,傍晚中央音乐学院周耘老师来访,她将送给学院三百本她自筹资金印刷的《小先生艺术教育手册》,她是一位热情的人,我很尊敬她。晚上在惠侨饭店租了一间小会议室,把十月二日参加网友交流会的小部分网友叫来继续就学院进行沟通,可能是人少且精的缘故,这次交流较上次成功,甚至还就学院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分工。

10/12 中午培训班结束后,李晓鸿老师领着我和米书记前往通州区参观一个生态养殖场,这是李老师早些时候看电视得到的信息,然后她就与养殖场联系,还亲自先去看了一次。晚上我们到晏振东老师家,米书记将学院“荣誉院长”的证书给了晏老师。

10/13 李晓鸿老师用她原来单位的车带着我们到顺义一家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草的公司参观,看是否有合作的机会。目前城市草皮绿化是以大量地牺牲耕地为代价的,这种技术对于保护耕地和治理荒漠倒是有很乐观的前景。晚上叫了一辆车到白南生老师的住处拉其捐给学院的电脑、复印机、办公桌等办公设备,白老师原是温老师的同事,长期在农村基层搞调研,具有丰富的调研经验,人看上去还真是如泥土一般地朴实,此次我们是第一次接触,但没有感觉到距离。这次运输费花去350元。

10/14 早上米书记先坐车回定州,我则因还得参加18号的学院办公室会议而留了下来。

10/17 晚上健芝小仙从香港来到北京,她们主要是为准备即将举行的“中印乡村建设交流会”来的。

10/18 学院第二次办公室会议在健芝她们下榻的房间进行,以下是当天的会议记录:

一、时间:2003年10月18日

二、地点:京吉宾馆(吉林省驻京办事处)

三、人员:学院办公室成员(邱建生、袁小仙、潘家恩);

学院理事刘健芝列席;

潘家恩记录

四、会议内容要点:

(一)、对工作会议制度进行规范并对第一次工作会议记录提出修正意见:

l  应将理事会及工作班子的会议记录分开;

l  每次会议记录应列出正式成员、列席成员、缺席成员;

l 每次会议记录经整理后,由会议主持人通过并签字,以在下次会议之前由前次参会成员确认通过。然后发给参会人员及学院各理事并存档,以供查阅;

l 将学院修改后的最新章程作为第一次工作会议的成果附在第一次会议记录上

(二)、为使学院的发展获得更为持续的技术支持,应尽快与河北农业大学建立紧密而又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办公室希望温铁军院长能牵头做更多的攻关工作。

(三)、当天上午,学院办公室对自第一次工作会议以来,大家分工收集的有关资料做了初步地汇总。并形成以下具体意见:

l  可将下一阶段的具体研究及资料收集工作同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相结合;

l  为了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国内开掘进行另类乡建的更多空间与经验,我们可在下一阶段考察参观更多的另类社区;

l  可请北大等高校的老师同学帮助查阅或复制历史上的有关乡建资料(包括评论)。将来可以以学院的名义,申请有关项目,制作胶片等资料,以积累更多的有关资源。

l  为了便于查阅和管理,学院应尽快做出有关资料(书籍、文献、音像制品等)目录;

(四)、专项讨论(当天下午)

l   学院已经开展的工作:

有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徐莉在翟城做有关“翟城八十年”的社会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吴力子也想通过行政的力量对翟城进行调查,现已开始。

以上两种都是抽样调查,但主要都是个人或有关研究机构的松散调查,时间短,方面单一、缺乏更多的系统性和相关性。 (健芝认为):在学院目前的研究过程中,可能有关原始资料的积累更为重要,学院需要对有关研究的统筹和规划,否则较难形成合力。  

现在学院的发展,哪块都需要资金,就调查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求有专业的人。如果有了资金以后,有谁会对此感兴趣?

有关志愿者:

l  学院目前的志愿者很多还没有保持进一步的联系。

l  学院应尽快制定出一套志愿者规划和制度,不可盲目发动。学院应明晰志愿者与学院的关系、将来可能在学院中的定位及可能发挥的具体作用。

有关财务:

l  到10月18日为止,学院的总开销约为一万五千元。其中主要为一次性支出及日常开销。

l 学院将来在财务方面一定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及清楚的帐目,从一开始,我们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并努力建立透明、公开的财务机制。

l 可于近期对学院未来三个月做出初步的财务预算。

其它:

l  我们与村民既有合作的关系,在目标层面上也有一定的矛盾,我们不能完全迎合村民的需要,我们应走慢并更加的稳妥.

l  理事单位之间应更好地形成共识,对乡建学院的整体定位有更为清晰的宏观把握。

l  可结合晏研会即将组织的“乡村建设论坛”(香港PCD资助项目)围绕学院将来进行乡村建设的各个不同方面组织更多的座谈、研究及探讨,吸取更多有关新时代 “乡村建设”的相关认识和操作经验,以从一定的层面上对乡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补充和丰富。在该论坛的操作过程中,可找若干对相关问题有独到见解或操作经验的组织或个人,以论坛主题发言、约稿、访谈等方式进行,再辅之以网上论坛。论坛的有关成果还可编成乡建读物或学院将来的教材,并可在学院及更大范围内进行更多的普及推广。

l  学院办公室应形成一套与理事会及自身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制度,对理事会,可以学院办公室的名义每两个月做一个集中的书面汇报。

l  将来所有对外的材料一定要本着谨慎的原则。原则上应经学院办公室集体讨论,并报送理事会,在无较大异议下方可对外。

l  学院图书室现即无书架又无桌子,应尽快发动更多的集体或个人进行募捐。

邱建生提议:  在未来三个月内召开学院未来发展研讨会,可从现在起使更多工作围绕研讨会进行。通过为更多关心学院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以整合更多的人力资源,并希望能在学院内部形成一个对未来发展的共识。

袁小仙提议: 如果这个会是探讨学院方向性的话,人可较多,并且可以开放;但如果是一种操作层面上的磨合,则人不宜太多。

10/19  办公室会议继续进行,以下是当天的会议记录:

一、时间:2003年10月19日

二、地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小会议室

三、人员:学院办公室成员(邱建生、袁小仙、潘家恩);

学院理事刘健芝列席,当天下午温铁军院长参与讨论

潘家恩记录

四、会议内容要点:

(一)、初步决定于12月10、11日召开学院发展战略(一至五年)研讨会。

会议前期需要筹备的内容和思考关注的问题:

l 学院整体发展思路、学院本身的特点、重点及方向;

l 学院发展过程中有关研究、教学培训、实验区建设(包括实验地的开发及帮助翟城村的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案及细化内容;

l 学院发展的大方向如何更好地与具体操作之间实现对接。

(二)、以上问题应形成书面意见或方案意见稿,11月底先于学院办公室内部传阅,并补充完善。汇总后于12月5日之前发给学院各理事成员,最后于战略发展研讨会上进行最后的讨论与决定。

在此过程中,学院办公室可根据不同方面的实际需要,找相关专家人士并收集不同的意见。

(三)、办公室的具体分工如下:

l  邱建生负责实验区和实验地开发建设的规划方案;

l  袁小仙负责研究及与之相关的规划方案;  

l  潘家恩负责学院教学培训部分的规划方案。

l  在以上三方面初步成型的基础上,办公室集体讨论提交学院的特点、重点及五年内发展的整体思路。

l  学院办公室将来应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的架构, 以形成诸如:研究、教学培训、实验区建设、总务、筹款等相关部门。

(四)、当天下午,学院办公室成员与温铁军院长商谈学院发展有关事宜。

温铁军:

l  理事会将来只应负责确定①、学院章程;②、学院年初报告;③、学院年末报告;④、学院制度;⑤、学院人事;⑥、学院预算等大事。

l  自己这段时间承担的责任较少,以至有很多事情议而不决。

l  为加强学院办公室与理事会之间的及时沟通与更好交流。从11月开始,今后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学院办公室召开月度例会,院长将与学院办公室成员就与学院有关的各种问题进行商谈与处理。

l  安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编辑王平成为学院办公室成员,并参与处理与学院有关的日常事务。

l  希望能通过国家计委的渠道为翟城增加一定的投资,具体还请翟城村米金水书记通过定州市计委准备一定的申报项目。

l  准备于12月上、中旬组织召开中国特色农村发展研讨会,通过谈有关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以寻找更多农村的另类发展经验和空间,并对当前乡村建设的更多模式与经验做出一定的梳理。

l  不同意于11月份在学院单独开设有关“如何当好村长”的专项培训班,但将来可将其有机调整成为学院课程中的一部分。晚上来自印度的两位前辈MP、文诺和来自泰国的一位老师抵达北京,另两位印度朋友KK、MINI将在明天下午到达。

10/20 下午三点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和外国朋友一行共二十五人坐上一辆包来的车往学院而去,因KK和MINI的飞机晚点,路上耽搁了近三个小时,晚上九点多我们才到学院。这次包车花1300元。

10/21 早上大家一起到村里访问。中午时分温老师从北京赶来,下午中印乡村建设交流会在学院举行,定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东亭镇政府均派了人来参加。

10/22 早上交流会继续进行,下午大家起程回北京。

10/23 中印乡村建设交流会继续在社科院社会学所举行,为期两天,米书记和米金木副书记也一同到北京参加这次交流会。

10/24 晚上一行人前往北京郊区草场地,25、26日我们将在这里举行乡村建设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是前两次座谈会的继续,主要对象为关心乡村建设的青年学生,人数在20人左右。

10/27 晚上11点回到学院。

10/28 今日是翟城村一年一度的庙会,我连夜赶回来主要还是为了看看这个庙会,这可是我第一次赶北方农村的庙会,何况还是在翟城举办呢。庙会比平常的集市起码多了三倍的人,而且还有戏班子唱戏,那种热闹的场景让人留恋。

10/29 下午赶回北京,因马上还得与刘湘波一起到安徽霍山参加两天后的有关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村发展研讨会及全国灌溉水会议,这两个研讨会前者属于工合国际委员会邀请,后者则属于中荷扶贫项目邀请。晚上八点左右坐上往安徽合肥的火车。


邱建生: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筹办日记(2003年)


完全依靠社会力量与民间捐助


10/30 约中午时分到达合肥,然后我们即前往省府大院拜访省社科院辛秋水教授,辛老师已七十多岁,他长期在农村搞调研,在八十年代即提出文化扶贫的概念并积极推动之,近几年则一直在为推动其提出的村委会组合竞选模式而不遗余力。他于去年还在安徽成立了江淮乡村建设研究院,他希望能与我们进行合作,南北互动,共同来促进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午辛老请我们吃饭,真是不好意思得很。下午五点左右我们坐上霍山派来的车前往会议所在地,晚近八点到达霍山。

10/31 参加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村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约有100人,也有一些是从国外来的,他们中有合作专家,有项目官员,也有正在举办合作社的农民朋友。

11/1 与会者分成两组前往中荷扶贫办的项目点参观,我所在组是前往大别山深处与湖北交界的几个村参观社区基金、茶叶合作社、百合合作社等项目。因前夜未休息好且路途较远道路崎岖,我居然头一次晕了车。

11/2 上午研讨会就几个主题进行分组讨论,下午研讨会结束。

11/3 与会者陆续离开,我则因要参加明天的灌溉水会议留了下来。

11/4 这次会议参加者更多,达二百多人,坐满了整个会议厅,但基本上没有我认识的。

11/5 因时间关系,未等会议结束我即提前两天离开,下午在合肥坐上往福建的火车,到我的户口所在地厦门办理护照。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 发布时间: 2020 - 05 -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培养“一懂两爱人才(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这很让人感慨!因为,一方面这个能够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贯彻中与农民群众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乡村建设这些年培养的深入三农工作的优秀人才恰逢其时地应该成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就难免在颟顸腐朽的旧教育体制之中遭遇“合规”困境,也势必受制于愈益西化的学科教条和学阀排异;这些被貌似科学的形式主义维持着的制式教育体系因内含复杂利益机制而依然冠冕堂皇地横亘着!如此,乡村振兴前路也仍然会荆棘丛生……1、青年志愿者支农下乡的时代背景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得到直接通知参加了由总书记召开的三农问题座谈会,会上我向总书记当面汇报三农问题,要求中央把农业政策导向改为三农政策导向。当时我是参加中央三农工作座谈会中,算是最人微言轻的,但也是说话最直白、最没有任何顾忌的。当我把农村形势之所以很严峻,导致三农问题越来越恶化这个涉及方针路线的重大问题和盘托出的时候,中央领导表态是非常积极的,当时总书记说:“我会负责任的把你反映的问题提交到政治局讨论”。后来中央全面接受了我们自九十年代以来一向强调的三农问题的概念,这是三农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重中之重的背景。自2004年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的“一号文件”,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10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走进乡建北碚潘家恩(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与对话2019年为西南三省行,首站选择在重庆北碚这个近代乡村建设的集大成之地,可谓意味深长。乡村振兴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提为新的国家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要讲好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溯历史,广泛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立足国情与乡土脉络,包括张謇、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陶行知等在内的著名知识分子或实...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8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一方人造就一方水土周  立(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人是能动主体。一方人不仅被动地接受一方水土的滋养,还能主动地造就一方水土。此次“在乡村发现中国”西南行,去了三省市八地区,到处能听到一方人在一方乡村做事,最终造就一方水土的故事,到处能看到一群群有担当的人,在一方水土上不断耕耘,最终改变了乡村衰落面貌的景象。(一)西南三省市行程在第一站重庆的北碚和璧山,我们看到潘家恩等重庆乡村建设同仁,以极...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还种于民的乡土实践方  平(广西民族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万分荣幸,在2019年的盛夏,笔者能与许多良师益友一道,参与“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主题调研。在丰富的行程中,逐渐理解了主题包含的两层含义:其一,研究的起点在乡村,其二,研究的目标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中国的乡村,孕育了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动能。其丰富多元的经验素材,得到本土化研究学者一以贯之的青睐。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许许多多由现代化进程引发的回响。乡村的回响总是掷地有声,...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为了美好生活的大理的“风花雪月”王松良(福建农林大学 农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019年8月下旬的西南三省八县(区)“在乡村发现中国”“游学”之行,于同行是一个实现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的尝试,于我是找寻生态学与经济学对话之旅。2010年11月间,在一起参加了海南儋州社区大学的挂牌仪式后,从海口到三亚沿途考察乡土人情的路上,大约被我们自己一天来的所看所思所说所感动,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兄和我说起他的一个想法,组织类似凤凰台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跨...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反向奔跑——青年深耕乡土的理想与现实王茜(西南大学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重庆 400715)西南之行,于我们而言不仅是透过乡村用脚丈量日益崛起的中国内陆变革,更是深察古老中国历经激荡所裸露的褶皱。路途中,我们曾驻足“长江第一湾”,惊叹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构成的亿万年奇观。由于青藏高原抬升在西南形成巨大的横断山脉褶皱山系,改变了长江走向,使其自西向东奔腾入海,福泽千里,进而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孰不...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贵州湄潭农村改革中的产权固化与产业活化——以“四确五定促三变”为例李彦岩(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第三站调研地,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一行人,来到了贵州湄潭。湄潭是探路中国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早在1987年,湄潭就成为了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它大胆提出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制度改革方式(简称“生不增死不减”),被写进了中发〔1993〕11号、〔2018〕36号,国发〔1995〕7号文件中,上升为国家层面的...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从海归视角看乡建与新移民张  聪(跨文传媒)2011年底,我辞掉工作20年的大学教职,携怀孕的妻子去美国游学。转眼7年过去,我们在美国添了三个年幼的孩子,也有了一些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国内的家人朋友,多以为我们从此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不会再回来。不过于我们自己而言,计划一直都很清楚:当初出国学习和工作,乃是为了今日更好地回到国内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若非孩子年幼、工作的牵绊让人无法一走了之,或许我们早已回国。经过1年多的预备,半年之...
  • 发布时间: 2020 - 03 - 07
    编者按语:诚如董其昌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组(2019)至三省市八地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了以上地区的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他们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在此,不再赘述论文内容,详情待您细赏。西南乡村发展中的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一)三年前,我与家恩兄在十堰的一座茶园里闲聊时谈起,我们是否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游学。起初的想法是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朋友在思想和学识上能够互相产生一些影响。家恩是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他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立教授一谈,发现周教授多年前也曾有过类似的计划,只是一直未能成行。于是周教授就成了我们这个“‘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团”的团长。家恩组织动员...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