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研究
百年乡建
产品类别: 百年乡建

周鸣鸣:论卢作孚乡村建设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摘 要 :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那场波及全国十几个省、600 多个团体1000 余处实验点的乡建运动中,卢作孚主持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运动,独树一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在短短十年间,让北碚从一个穷乡辟野,匪盗横行的地区,变成美誉中外, 具有现代化雏形小城的奇迹,写下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页抹不去的辉煌。究其原因,除了卢作孚具有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之外,更重要的他还具有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智慧和能力。正如晏阳初在《敬怀至友作孚兄》一文中所说:“作孚有理想,有大志”、“他极富创造力,具有实现理想的才干和毅力。i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卢作孚成功的原因,以启迪今天的建设。

一、 立足高远,紧扣目标,整体规划

作孚的一生都是在为复兴中华民族大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理想而奋斗。他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系统规划。 

在中国,最早提出现代化思想的是孙中山,卢作孚是继孙中山之后,更明确提出现代化口号,并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作了明确规定的第一人ii,他以北碚为基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试验,不愧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卢作孚在北碚的乡村建设与民国时期其他各地的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之处是,他明确提出了其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所以“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的经营的参考iii。也就是说,卢作孚要为全国的乡村建设树立一个样板,以推行国家现代化的理想。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镇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实验。 

193410月,卢作孚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围绕北碚“现代化”的建设规划蓝图。

“我们如何将这一个乡村——嘉陵江三峡现代化呢?请看:将来的三峡:

1、经济方面:

一、矿业 有煤厂,有铁厂,有磺厂。

二、农业 有大的农场,有大的果园,大的森林,大的牧场。

三、工业 有发电厂,有炼焦厂,有水门汀厂,有造纸厂,有制碱厂,有制酸厂,有大规模的织造厂。

四、交通事业 山上山下都有轻便铁道,汽车路,任何村落都可以通电话,可通邮政,较重要的地方可通电报。

2、文化方面:

一、研究事业 注意应用的方面,有生物的研究,有地质的研究,有理化的研究,有农林的研究,有医药的研究,有社会科学的研究。

二、教育事业 学校有试验的小学校,职业的中学校,完全的大学校;社会有伟大而且普及的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和民众教育的运动。

3、人民

  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的嗜好,皆无不良习惯。

4、地方

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iv 

他说:“我们的理想是建设成功一个美满的三峡,是从经济上、从文化上、从风景上、从治安上建设成功一个美满的三峡,我们便要从各方面包围着这整个的三峡活动。v“三峡地区经营成一个灿烂美妙的乐土,影响到四周的地方,逐渐都经营起来,都成为灿烂美妙的乐土vi 

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卢作孚的规划不是凭空制定的,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调查研究为卢作孚事业成功提供了科学的事实依据。

从嘉陵江三峡的乡村建设规划蓝图看,卢作孚的乡村建设已经超越了乡村建设本身, 他涉及到乡村城镇现代化建设的经济、交通、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系统建设工程。  

二、 遵循规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卢作孚嘉陵江三峡的规划目标高远,但能否落到实处却是关键。卢作孚在《一个根本事业怎样着手经营的一个意见》一文中说的很明白:“我们相信,无论什么事业,都应‘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许多事业进行起来,都是起初艰难,后来便渐渐容易;起初缓慢,后来便渐渐快利。所以,起初从小处着手,用力比较经济vii那么,如何从小处着手呢?卢作孚又明确提出了从小处着手建设的程序:一是训练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寻求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三是从小处着手筹集事业的巨额经费。卢作孚将宏伟目标的每一步,都分解为着手之初的“小规模经营”。着手之初,规模看似小,由于着眼点大,其结果和意义却着实不小。 

卢作乡村事业他说美之社会业,必赖方之捐,viii但纵卢作孚无公司北碚温泉学、西部学院 是在起家少的经费

小的事业,等到成绩显著,民众赞成之后,逐渐谋扩大的机会,便少许多困难的问题。ix如, 三峡印染厂,竟然是从峡防局的一个手工作坊,靠几名会织土布,打草鞋,缝纫的峡防局士兵,一步步发展起来,从峡防局工务段,发展到三峡印染厂,再到三峡大民染织厂,最后到大民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抗战大后方西南数一数二的纺织染厂。

三、 金融建设,纳入正轨,畅通血脉  

金融在乡村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卢作孚认为:“金融根本纳入正轨,则有如人身血脉畅通”。卢作孚在推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中,把建立农村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他发展农村经济的六大“公共事业”中的二项事业“第五是建立农村银行。在农人青黄不接的时候,贷与款子,并办理存储及汇兑。第六是提倡合作社——提倡消费合作社。供给农人廉价的消费品,并分与最后所获的红利;提倡生产合作社,以公共的保证,以保住需要借款的农人,取得随时可以借款的权利。x1928年9月,卢作孚任峡防局长的第二年,卢作孚亲自一手创办起了北碚的第一家农村银行和第一家信用社。随着峡区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到1930 年2月,峡区农业银行已不能满足需要,卢作孚在北碚峡区银行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更大规模的北碚农村银行。为推动峡区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灵活运筹

卢作孚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的美好社会理想既是一个有明确中国现代化高远目标的完 整的社会体系,卢作孚规划了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现代化”蓝图,在峡区修筑铁路公路, 治理河道河滩,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农场、电站,创办学校、科学院、博物馆、图书馆、医院,规划城区,扩宽街道,绿化环境,建立公园、运动场、俱乐部、报社,开办农村银行等等。但在各项事业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上,他非常强调事业间的联系和帮助。他说:“各项事业必须同时努力,因为社会问题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各种事业都是可以互相帮助的。xi比如,1927年1月,卢作孚受命任峡防局局长。其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消灭土匪。但令人吃惊的是他的第一个公告却是《修建北温泉公园募捐启》。

五、 科学艺术,快乐创造,事业至境

 20 独特教育国学、政界育和而卢人生使他达到人的美穿个人会理理想的世界、生对社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改革践中卢作上个纪的、三就提出育普及是要科学和艺术的教育普及, 是要欣赏建设与社会进步的教育普及xii卢作孚创造集团生活的第二个试验——北碚嘉陵江三峡的乡村建设,他的规划和设计就充满着科学的想象和诗意般的美感。他对美的追求贯穿在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所有建设中。他是如何设计和建设呢?请看他这个花园般的美好理想设计:

“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巴县的北碚乡为中心,始则造起一个理想,是要想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功一个生产区域、文化区域、游览的区域……如果在那山间、水间有这许多生产事业,可以形成一个生产区域……如果在那山间、水间有这许多文化事业,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区域。凡有市场必有公园,凡有山水雄胜的地方必有公园,凡有茂林修竹的地方必有公园,凡有温泉或飞瀑的地方必有公园,在那山间、水间有这许多自然的美,如果加以人为的布置, 可以形成一个游览区域,这便是我们最初悬着的理想——一个社会的理想。” xiii

“我们的理想是建设成功一个美满的三峡,是从经济上、从文化上、从风景上、从治安上建设成功一个美满的三峡,我们便要从各方面包围着这整个的三峡活动。”xiv

他还说:“训练学生最要紧的两点:第一是训练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第二点,是教他们随时随地有艺术的欣赏,艺术不是限于图画,雕塑,音乐,和其他专门的作品,或专门的活动。是要人们的一切言语行动为所获得或造成的结果,都充分含有艺术的成分,围绕着,浸润着人们,使人们倾所有的感情去欣赏它。他说:如果乡村的小学校,能够实现以上的办法,培育出来的小孩子,一方面是能干的,一方面是快乐的,必能够创造无数崭新的可爱的乡村,为我们愿意在里边居住的。xv

卢作孚还有一句感人至深的名言“愿人人成为园艺家,把世界建成花园一样!”表述了卢作孚复兴中华的美好社会理想,和今天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如出一辙。

六、 乡村建设,动员民众,身先士卒 

卢作孚通过教育发动民众做乡村建设工作。如为了整治北碚场的一条环绕溪流,民众提议挖土填沟,很多人都赞成。当时北碚 850 余户人家,全都参加了运石、运泥、挖土等任务。卢作孚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描述了这次填平溪流的热烈场面,每天数百市民在那里义务劳动,而且是“狂呼歌唱,非常热烈”。这条溪流被填平后,不仅市民安全有了保障,且使无法发展的北碚市街扩大了一倍以上,为北碚城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卢作孚感慨万分说到:“谁说中国人无办法?最有办法的乃是老百姓!谁说公众的事情做不好?你看这一群老百姓是何等做好他们公众的事情! 

他常常和峡防局官兵、学生队学生一起走上大街清扫垃圾,栽树种草。一次下大雨,卢作孚带头上街冲洗路面,还跳进臭水沟里挖淤泥。一时间,小小的北碚场轰动了,人们纷纷出来看热闹。当他们看到堂堂的峡防局局长卢作孚冒着大雨,一身泥水在臭水沟里起劲地挖淤泥,都被深深感动了,当即就有不少人也跳进臭水沟挖起来。 

为了让老百姓了解现代化,卢作孚亲自拿上话筒,为百姓讲解介绍现代化的幻灯片,老百姓只要能认识多少个字就能免费看幻灯;为了让北碚的老百姓亲眼看看什么是现代化,卢作孚还开放北碚的工厂、学校,甚至峡防局机关,让大家参观; 最有意思的是,卢作孚文选里还有一段为了让老百姓看见飞机的描述,他是这样写的:“航空公司的飞机,到成都要过北碚,我们先与航空公司约定,如果天晴到北碚时,飞低一匝。头一天就告诉民众:‘明天请到运动场看飞机,看过后,还有人给你讲飞机。’”xvi为了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现代化,卢作孚真是用心良苦哦! 


文章出处:首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论文集(网上没有找到,内容应该只是节选)

文章链接:未找到

 


相关产品 / Products More
  • 发布时间: 2021 - 08 - 18
    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实践,不同阶段党在“三农”工作上的重点顺序,首先是农民,其次是农业,最后是农村;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首先是农业,其次是农村,最后是农民。该实践过程中存在国家由汲取到给予、农村由贡献到振兴的历史轨迹。当前,“三农”工作一方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展望乡村振兴未来,我们需要切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促成农业农村现代化早日实现。通过农业与农村优先发展,促成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应牢记三点历史经验:农民富,国家富;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01百年领导、五个阶段(一)农民组织化为主,发动农民闹革命,夺取政权阶段(1921~1949)这一阶段,党的工作路线经过多次曲折反复,最终确立为农村包围城市,发动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动员农民参与革命,就要抓住农民的最根本诉求——土地。从建党初期在闽西、瑞金、大别山等苏区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减租减息”,到“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土地革命和斗争策略,在人们通常认为的“善分不善合”或马克思所言的“一袋子马铃薯”基础上,通过知恩图报、情景动员、革命话语建构等,党探索了汲取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各种方法。党在征粮派款、投工投劳、征兵征夫等多项基层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虽然部分时期和部分地区存在“...
  •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4
    30年代前后,我国曾出现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其两大中心即为: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派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邹平派。当时我与邹平和定县派都先后有过联系,参加过他们的活动,并直接参加过全国性的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学会”和“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所以我对此有所了解。晏阳初骑驴下乡首先从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谈起。晏阳初是美国留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到过法国,在华工中间做过一些扫盲识字工作,回国后参加了由熊希龄夫人朱其慧主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后来晏阳初任该会干事长,大权独揽,朱其慧徒拥空名,不久死去。平教会本来是在各大城市搞识字运动的,1926年至1929年也曾以河北省定县翟城村为基地,开展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该村原由本地人米迪刚办过一点教育和自治工作,但规模很小。当时的国内情势是,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国民党势力在城市一时占据上风,而毛主席领导的农村红色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开花。为给平教会募捐,晏阳初到美国游说,得到了美国资本家数十万美元的资助;又得到了南京和河北各级政权的支持,便从1929年秋起,将平教会移到定县县城,从此平教会几乎全部力量,都投入到所谓的定县实验区。他们标榜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并于1933年10月10日挂起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的官方招牌,掌握了定县全县的政权,把县政府的行政权(行政、税务、司法和警察权),尽都抓到“平民...
  • 发布时间: 2020 - 11 - 19
    编者按:联合国把贫困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三大主题之首。从全球来看,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贫困依然存在,贫困现象蔓延、贫困面扩大成为人类文明中一道深深的伤痕。在中国,反贫困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从中国视角、用中国话语总结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的反贫困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是践行“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作为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反贫困研究与中国减贫历程紧密交织在一起,书写下辉煌的篇章。本报今日推出专版,选登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反贫困研究的成果和故事,以飨读者。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难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减贫事业,在农村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的不利条件下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推动脱贫攻坚。从减贫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划分,大致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消除绝大多数“绝对贫困”1952年土改完成,3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获得了7亿多亩土地和生产资料,受益农民达到当时农村总人口的约70%。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整个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大量城市就业,吸纳了2000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到1952年,工农业产值达到81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83.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4...
  • 发布时间: 2020 - 08 - 13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专门提到重庆市历史上的著名实业家卢作孚,称其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并希望大家积极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卢作孚等人在重庆北碚先后主持了22年的乡村建设实践,这个仅三千余户、一万五千余人的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陶行知誉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本是“落后地区”的北碚通过社会整合、冲突转化、各种资源价值实现等方式既发挥了“后发优势”,又获得包括“和平红利”在内的多重红利,还成功构建起低成本且符合城乡社会转型需要的治理结构,使得各种资源回流乡村,同时也发展出以民生为导向,强调社会参与的创新性社会企业与城乡融合的新局面。这些独特的历史经验可为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潘家恩,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黎,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温铁军,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重庆市北碚区位于昔日四川的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交界的嘉陵江三峡地区,百年前土匪极为猖獗,时人甚至用“魔窟”形容。然而,自1927年卢作孚于在当地主持开展乡村建设以来,这个仅三千余户、一万五千余人的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各项建设与文教民生事业日新月异,北碚也因创造了各种第一而全国瞩目:1928年举办四川最早的农民运动会,1930年创办我...
  • 发布时间: 2020 - 07 - 01
    每当中国面临重大危机,乡村都是危机软着陆的重要载体,如同这次疫情危机,只有乡村可以最低成本实现对疫情的群防群控。人大国发院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以“大疫止于村野: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由来”为主题进行线上直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温铁军深入分析了当前疫情扩散之下发生的“全球化危机”的客观规律,提出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以下为演讲实录: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大疫止于村野——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由来”。 最近西方世界对中国抗疫过程有怀疑和批评,因为批评和质疑太过强烈,反而把中国真实的抗疫经验掩盖了。 中国为什么能够有效地防止疫情?在防疫战斗的过程中,最低成本的防疫战场是乡土中国。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大约有60%左右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跨省进城打工人员占外出人口的大约60%。也就是说,大疫期间(恰值春节),打工者回乡居多,初算3亿左右的打工者中有1.6亿人是出省的,还有1.2亿人留在本省;几亿人流动使乡村变成了防疫工作的主战场。一个现实情况是,中国农村缺医少药,在村医生很少、卫生所几乎没有;在防疫资源聊胜于无的情况下,竟让疫情止步于村野。 曾经有个朋友看到这个讲座题目之后问我,可以说大疫起于村野吗?我回答说应该是大疫止于村野,虽然农村抗疫能力是最弱的,但是农村发生的疫情程度却是最轻的。 这次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在城市的传播,需要花几千亿元...
  • 发布时间: 2019 - 12 - 26
    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人称“温三农”,近日出版新作《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用自己的脚去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温铁军的研究自始至终坚持“不依附”。而对中国三农的未来,他更加坚持“不依附”的观点:“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早上6时20分,69岁的温铁军从北京顺义的家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到达中国农业科学院。8时整,他开始给台下100多名博士生讲课。课在11时40分结束,他全程站着,中间只有过一次15分钟的休息。午餐时,前后三拨人来饭桌上找他谈事,他以“永不经商”的祖父家训推掉了一项合作提议,对某地来的乡村建设志愿者则仔细加以指点,自己饭却没扒几口。下午,某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来向他请教中国农业政策问题。他用英文侃侃而谈,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送走参赞,记者刚要开口问第一个问题,却见温铁军把身子往沙发里挪了挪,闭上了眼。那一刻,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一直挺着的腰,似乎有点塌。半晌,他睁开眼,挺挺腰,自我打趣说:“瞧,这就是‘老温的一天’。”事实上,“老温的一天”尚未结束。接受完记者的采访,他准备赶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报到,参加第二天举行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温铁军的演讲被安排在第二天下午,他准备上午请假去做胃镜:“我8年前做了胃部手术,医生要求我每年做一次胃镜,但我一直没有执行医嘱。” 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原...
换一组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