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40 年代,重庆北碚地区进行过一次扶植自耕农示范,地区虽小,却在短期内成绩卓著,当时曾引起中外专家关注,后来成为台湾农业经验之萌芽。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 梳理其间的一些细节,愈发感觉北碚先贤探索与实践的经验不仅应该载入史册,也应成为今日珍贵的借镜。
1.为什么“乡村不动”
著名乡村建设专家梁漱溟先生有一名言:“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这在北碚地区也是如此。
根据 1942 年初对北碚农村状况的调查,北碚农村土地问题相当严峻。
“全区农民共有 9551 户,占总户口 60%以上,自耕农仅占 16%,半自耕农占 14%,而佃农竟占 70%。此外,尚有雇农劳农占微末之比例数。”
“该区土地分割极为零碎,使用亦多不合理。”“租佃制度畸形发达”。有的佃农,地租竟要交到正产品的 80%!“轻押重租之风气,随之流行,加租换佃,悉任业主之自由,佃农全无保障,终岁勤劳,所得往往不足以维持一家之温饱,资力匮乏,生产低落”。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调查者极为痛心,但这就是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
那时,卢作孚卢子英在碚已工作多年,确有显著成果,如诸多经济事业、文化机构的建立及市镇街区建设、民众教育科学普及等等。也应该看到,抗战时期北碚城区的一些兴旺景象,也只是临时的,战后这些企业和机构会离开,是不能将其算在乡建成果上的。
2.1942 年,北碚的乡村开始动起来
1942 年元月 7 日,四川省府向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发出了一道训令:
业查本府前准中国农民银行土地金融处派熊课长鼎盛来省商洽办理川省土地金融业务当经决定关于扶植自耕农之实施区域暂定为巴县及北碚实验区,以后视中国农民银行土地金融处资金情形及各县事实需要陆续推行各县,并函达中国农民银行总管理处查照在案,除实施办法另行制定须复外合行令仰知照!此令。
何为自耕农?
“农人自有其耕地之所有权,谓之自耕农。”
何为扶植自耕农?“扶植自耕农,兼指创设补助及保护自耕农。”
扶植自耕农即是帮助没有土地产权的耕作之人获得土地所有权,也即是要将原有地权从不耕地的地主手中转移到能耕作的农民手里。实现耕者有其田!
3 月,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区撤销,成立北碚管理局,卢子英任局长。这是国府在实行新县制的时代给了北碚县级权限。同时中国农民银行成立北碚支行。
北碚立即在卢子英领导下,与农民银行密切配合,着手办理扶植自耕农示范区。
管理局通过各乡镇调查了解后,确定在将北碚朝阳镇十九保作为示范区,选择直接扶植的方法进行扶植自耕农示范。当时四川的土地多未进行过科学的测量,土地面积习惯用产量代替,极不准确。北碚管理局要求市政府派出经过训练的土地测绘技术人员。派来的测绘员古兴煌,毕业于南京中央测绘学校,用了两个月时间实地测量并绘制地图。北碚管理局设地政科以后,这个专门人才做了地政科长。
农民银行北碚支行即配合对该保进行详细的社会调查和科学准确的土地测量。测量及调查的结果:
“全区面积共 1428.41 亩,其中水田 587.281 亩,旱地 580.589 亩,园地 5.785 亩,林地 160.86 亩,坟地 35.135 亩,宅地 29.91 亩,荒地 38.85 亩.这些土地为 79 人所有,认为其中较大地主 10 人,占有土地约占总面积的 50%。土地使用人 91 户,其中耕种 5 亩以下土地的农民 42 户,佃耕土地占总面积 64%强。区内无塘无堰,水利不兴,旱灾时现。肥料缺少,水田平均亩产 2.5 市石;旱地平均亩产 0.53 市石,一般农民极贫困,文盲极多,农舍破旧不堪,不讲卫生。”
该保居民 126 户,能够确定为自耕农的 80 户。其余为不在地主或无能力耕作者。
即由北碚管理局将所有土地征收,并出面以土地为抵押,向中国农民银行北碚支行贷款法币 200 万元,把原业主地款付清。将这些土地分为 80 份,由 80 户自耕农承领。农民承领土地后,再向银行换约,由北碚管理局担保,农户以自己承领的土地抵押,分 15 年还清农民银行贷款。
农民领得土,如未偿清贷款,土地还不是自家的,此时耕者并未“有其田”,未成为自耕农。这只是扶植的第一步,如果农户能力不足,或遇天灾人祸,不但不能做到“地尽其利”,还有可能再失其地,贷款方也受到损失,这种扶植是不可能持续的。
如何实现“地尽其利”?如何在人多地少的北碚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生活,保证承领土地农民真正成为自耕农?
农林部及时在此成立自耕农示范区合作农场辅导处,派出有经过训练的干部来辅导。辅导处工作深入,承领土地时即进行合作农场自愿登记。1943 年春,朝阳镇 19 保合作农场成立大会就有 77 户参加。
3,扶植自耕农示范区的实效
合作农场由合作辅导处指导生产合作,将场员的小块土地合并,帮助场员合作贷款,整合生产资源。指导场员提高农业技术,集体集肥,修路,改善生产条件,并改良优良品种, 如种植蔬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合作养猪,出栏生猪当年比 1942 年翻了一倍。
朝阳镇 19 保的一千四百余亩土地,生产条件并不好,尤其土地太少。合作农场曾想利用做示范区的条件贷款再买些地,卢子英反对,如给予优惠,那就是不可持续的试验,就是成功,也失去示范效应。
虽说当年天旱,粮食有减产,但这一年,场员总收入明显提高,合作农场还群策群力修建了一所保国民学校。原存观望态度的农户也参加了合作农场,场员达到 80 户。
在北碚的中央农业试验所所长、农学家沈宗瀚看到这个农场竟然兴奋异常,他后来回忆, 中农所协助指导农民栽培水稻、小麦、甘薯、蔬菜优良品种,增施肥料,改良耕种方法,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在“该区收效极大”,是“事半功倍”。沈还观察到:四川衣料最贵,1942年区内无一人添置新衣。但自 1943 年至 1945 年,家家添置,平均每人有新衣一件,而旧衣亦较以前整洁。在同期内,房屋新修葺者达十余幢,儿童入学率提高,医药卫生亦较前注重。”
由于生产发展,也由于当时物价飞涨,不但合作农场有公积金,示范区内各农户在三年内便还清银行贷款,真正成为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其中最突出的李海荣,因为相信辅导处建议,得到技术帮助,种西红柿收入高,竟一年还清贷款!其他农户纷纷效法。
朝阳镇十九保扶植自耕农前后养猪和稻谷生产情况
年度 | 1942(扶植 前 | 1943 年 | 1944 年 | 1945 年 |
养猪 | 149 头 | 305 头 | 307 头 | 320 头 |
稻谷产量 | 1839 市石 | 1530 市石 | 2150 市石 | 2400 市石 |
除了增加生产,提高农民生活以外,合作农场的农户因为是土地的主人,爱惜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植树造林积极性高,并热心地方公益。
1946 年,中美农业合作技术考察团来北碚考察后,中美农业专家赞誉北碚自耕农示范区工作成效:
“三年后之今日,已卓然有所成就”,“男女老幼,咸能丰衣足食,熙熙而游”,“该区公民创立一大规模完全小学,凡学龄儿童,皆能及时入学,养猪合作社,至今范围日渐发展,该社储蓄公积金甚多,该区儿童,如有升入中学者,并可由公积金中拨款补助”。
由此可知,乡建工作者多年心血,在这个保里很快落实到农户家中农民身上。
1943 年,北碚其他农民也致信北碚管理局要求政府援例扶植自耕农,卢子英很慎重, 在示范区未取得显著效果时,并不同意。以后北碚管理局开展间接扶植,帮助农民获得贷款, 并成立合作农场。干部不够,卢子英亲自到四川大学招聘乡建人才。
北碚的乡村动了!
4,为什么是北碚?
美国农业专家穆懿尔说:1943 至 1945 年中,政府曾试行扶植自耕农办法,13 省 70 个县,“其中最有成效者,为四川北碚”,曾前往参观““北碚的扶植自耕农办法,在改善农民经济地位,增加生产,曾获得相当的成功,盖土地所有权,能诱导农民努力生产,密切关怀社区福利事项,过去的佃农,现在皆成为良好之公民,关怀社会福利,拥护政府,但是除北碚一地外,其他各区之扶植自耕农办法,皆遭失败,北碚之成功,实导源于领导人员之热诚,智慧,与完善的技术指导,同时,因为每况愈下的通货膨胀,佃农贷款购地,经济负担,亦日益轻微。”
穆懿尔自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就到中国工作,这时已近 20 年,并不止一次在中国各地考察,对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是有相当认识的。他这段话写进《中美农业技术合作考察团报告书》里,公允中肯。他说明,不管怎样正确的政策和怎样丰盈的资金支持,没有好的有能力的基层官员就没有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
这一时段的文献和档案能够印证这位美国专家的话,特别能看到北碚的领导人员一些优秀的品质。
卢子英,黄埔四期学生,1927 年随其兄卢作孚在北碚工作,从负责治安和军事训练的峡防局小队长干起,近 20 年没有离开过北碚,成为能文能武的基层官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卢子英领导的管理机构,从峡防局到试验区,到管理局时代,都风清气正,职工队伍廉洁自律。士兵能打土匪保一方平安,也能教民众读书认字,种牛痘防疾病,乐于地方种种服务。地方政府多年工作建立的崇高威信,是这场涉及农村各方利益的扶植自耕农运动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
从 1942 年开始的这场运动并非一帆风顺,原业主反对征收土地的,农户不肯承领的都有,甚至联名上告北管局。北管局做地政工作的青年热情高,也有主张激进的,稍有不慎, 社会不安。这一时期,卢子英不仅充满为国家民众服务的热情与实干精神,而且成熟练达, 思维慎密,勤于学习,吸收新文化新技术,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顺利地解决了种种烦难问题。
陈显钦,农林部派到北碚工作的扶植自耕农合作农场辅导处主任,后做北碚农业试验所所长。为了取得农民信任,他把家搬到示范区里,不但能深入农户家中耐心宣讲,能够吃苦实干;而且懂合作组织,懂农业技术,农产经营,农村教育。陈不但工作扎实,而且视野开阔。
5,北碚经验今何在?
1948 年 10 月,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晏阳初法案”成立中美专家组成“中国农业务复兴联合委员会”。11 月的秋雨中,委员们到北碚考察。各委员对农复会的工作方针,意见交不统一,但他们对北碚都非常赞扬。决定以北碚为重点帮扶地区。
卢子英十分高兴,抓住机会,很快拿出三个水利建设方案。希望一举解决北碚农业基本建设的大问题。农复会对北碚的支持力度确实比较大,从档案里看到,1949 年 12 月,农复会早已撤到台湾了,川东邮局还在寄送农复会为北碚购买的医疗器材和药品。
1949 年夏,北碚已有了多个合作农场,又全面推行“二五减租”。由于资料缺失和难以访问当年的亲历者,未有可靠研究成果。
1950 年初,卢子英被调离北碚,到重庆市建设局工作。北碚的农村工作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蒋梦麟领导的农复会到台湾后,蒋提出:“农复会的工作,是根据两个基本原则,一,社会的公道,换言之为公平分配。二,物质的福利,换言之为增加生产。”
这也是农复会委员中两位重要农业专家沈宗瀚和穆懿尔的一致认识。即发展农业,一方面要土地分配合理,农村社会公道;另一方面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增加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
今天,农复会工作已在台湾载入史册,台湾农业之先进,城乡差异之小,也为世界公认。这是有北碚扶植自耕农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做借鉴的。以后农复会在台湾工作的具体施行办法也同北碚扶植自耕农示范区类似。再以后,即使台湾失去很多国际空间,台湾的农业工作仍向世界输出,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贡献。沈宗瀚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农业专家。沈在自传《中年自述》中,提到在北碚的生活与工作,回忆说北碚“这个扶植自耕农区的实验结果, 对于以后各省及台湾土地改革工作很有关系。”
6,我们的理想:是要学习丹麦
卢子英对北碚贡献很大,有关卢子英的史料并不多。
1947 年 11 月卢子英的一个讲话记录十分珍贵,让我们看到一个与 30 年代不一样的卢子英。
那时北碚已经有县级行政地位,就有县级的民意机关参议会,北碚公园路上有一座参议会礼堂。11 月 6 日,北碚第一届第六次参议会议就在那里召开。报载局长卢子英在会上致词:
“四川省是蒋主席指定为模范省,省府又指定第三行政区为示范区,第三行政区划巴县、璧山的一部和北碚的全部为实验区,因此,地方所负的使命特别重大。我们的理想:是要学习丹麦的农村建设和美国的田纳西流域水利枢纽工程。现本局的中心工作:以教育和建设为重,教育是唤起民众,发动民力,作经济、政治、卫生的建设。经济方面主要的是生产,目前有三项重要的工作;一是促进猪的推广;二是修建农舍,使农民不再受高利贷的剥削;三是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我们* * 政治经* 都学瑞士和丹麦,如瑞士的表造得好,是靠分工合作,希望政府与民意机关也配合好,对地方才说有所改进,对国家方能有所贡献。政府和议会等于是一个人的左右手之不可分离* 需要互相帮助。英国的地方自治工作人员是纯义务性的,英国和瑞士的代议制精神特别高,甚希望大家效法。如果这样,就可以做到半功倍。”
为什么要学习丹麦的农村建设?那时卢子英了解的丹麦是什么样的?
12 月 3-5 日,《嘉陵江日报》的“现代园地”专栏上连载时任北碚农业推广所主任的陈显钦的长篇署名文章《丹麦的农业与合作》。这让我们能够肯定,当时卢子英心中理想非常清晰。
陈显钦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丹麦的农业与合作。
“丹麦为近代农业国家之优良代表,今天已成为世界最富的国家之一”。
“丹麦的农地,从前多集中在大地主手里,他们使用和平革命的手段,以制度法律转移地权,废除万恶的租佃制度,又创设了合作银行,储蓄银行普遍给农民供给长期低利资金, 购买耕地时,可贷十分之九资金,前五年不还本金,五年后分年偿还,最长还款期限为 98 年”。这样,农民负担不重,很容易成为自耕农了,地权平均分配,小农场多,农场虽小, 但因为经营的集约,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所以“一切小农的缺点,都完全没有了”。
陈用精确的数字说明丹麦的牛奶、奶油、肉和鸡蛋产量成数倍数十倍增加,说他们这种惊人的成就之取得,“完全由于上下通力合作以及农民不断求进步与改良所致”。介绍其牛乳的生产,牲畜的屠宰,加工、运销都有合作社,不受中间商剥削。
陈从丹麦的第一个合作社成立谈到各种合作组织的成员契约,合作社员的责任和权利, 以及合作社资金的来源和管理都有说明。
在文章的“结论与建议”中说:“丹麦之成功,实由于生活教育??面合作,本局民教工作应力求改进。”
卢子英说,“建教本应是一体”!
陈显钦说,“丹麦之小农业,与本局相近,利用合作组织以运销产品,为本局今后效仿。”
“丹麦政治经济社会各方??,改良生产技术,促进人民生活为目标,又为本局行政之借镜。”“丹麦农民之自信自助自强及合作精神,应为本局农民效法。”
如今,丹麦是举世公认的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城乡差别最小的国家之一。百度“丹麦农业”,有无数条信息赞美童话王国的农业,其中有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邹瑞睿。邹老师介绍丹麦农业,数据当然和当年卢子英看到的不一样了,但却让人感到, 几代北碚人的想法有重合之处。
只是,邹在文章里没有提到北碚;
而 1947 年的北碚人陈显钦的文章前,有编者按语谓:人家的成功,就是我们努力的根据,我们正要细心的研究,研究出我们自己的办法来。
这,也是卢子英的想法。他认为北碚既为示范区,就应该切实努力向世界最好的学习, 不但学技术也学管理学制度安排。
我的这项研究受原重庆档案馆黄立人和商务部商务司杨正位启发,得到卢子英长女卢国模和民生公司研究蔡艾玲帮助,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