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以生态资源开发为主线,实现县域经济综合一体化内循环发展。培育县域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平台;使县域的地方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一个重点要义在于生态经济转型要县乡村统筹规划,以“县域”为载体重塑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这是对中央未雨绸缪作出一系列生态转型战略安排的进一步承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旨在通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想对生态经济新生产力要素进行整合开发,生产关系就要适应生态环境这一新生产力。由于山水林田湖草等是“生命共同体”不可分割,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也要以整体系统的方式重构其生产过程,生态经济新生产力要素的整合开发需要回嵌到在地化的社会制度和组织体系之中。此前,由于村域自然边界和社会空间边界高度重合,村级“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天然客观条件也有了一定成熟经验。但需要注意到,“资源、资产、资本”仍然是在县域更具规模,“三资合一”的最优在地化空间仍然是县域。因此,2021年,县域经济在拉动国内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长供给方面还有极大潜力待挖掘。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首要任务和中长期目标是以生态资源开发为主线,实现县域经济综合一体化内循环发展。首先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三变”改革为契机,培育县域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平台,做好乡村集体经济的公司化改制和符合在地化内涵的机制性建设;其次使县域的地方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之中,同步实现金融供给侧改革,用地方过剩的头寸资金活化在地生态资源资产,实现整体性开发和生态收益共享。
(重庆大学高研院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 潘家恩)
建议:注意产业依托、社员合作、资金互助、结构稳定,也要注意开放融资模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一年,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一项重要工作。农民劳动者按照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信用活动形式——农村合作金融,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2021年,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就要发挥好合作金融的重要作用。
农村现代金融体系是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为主体、政策金融为支柱相互分工互为补充的金融体系。但在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由于集体经济必然会汇集一些分散的小额资产,合作金融就具备了比商业金融更明显的优势。合作金融置于农村金融体系和合作经济体系中,既可以连接小农户,又可以连接市场(商业金融)和政府(政策金融);既可以服务家庭经营,又可以包容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合作金融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因此,国家的政策金融应该主要与合作金融联合发展,助力提高农民组织化能力。
发展合作金融,既要注意产业依托、社员合作、资金互助、结构稳定,也要注意开放融资模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用更广泛的合作金融制度为农村发展添动力。
(柏林交易合作社创办人 姜柏林)
建议:完善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和开发利用体系;
培育领军型种业企业等;
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日前,农业农村部已经将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2021年是我国系统谋划、统筹布局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从基础上根本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之年。
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稳定发展的战略后院才能稳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其中,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要害,必须高度重视打牢种业基础,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已经取得显着成效,总体上,种子供应有保障且风险可控。但同时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一旦某些领域出现极端断供,我国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将受到重要影响。因此2021年,我国种业发展应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持续健全完善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和开发利用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建设一批现代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领军型种业企业以及特色优势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等,强化特殊资源、特殊品种的竞争优势,为种业产业链重点环节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三是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竞争力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四是加强对种业技术创新、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种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骆希)
建议:坚持城乡一体,打通新基建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布局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推动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2020年年初,《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出台,年中,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这都标志着2021年农村新基建将全面启航,成为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前瞻性地在农村布局新基建,不仅可以开辟出新的投资热点,同时,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广泛应用,也能更高质量地实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动,畅通城乡循环,弥补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优化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资本等要素配置。
2021年农村新基建,需要从两个重点方面发力。一是要坚持城乡一体与进村入户并重。一方面,要创新城乡新基建统一规划建设的体制机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将城乡新基建项目进行整体打包、一体化开发,重点是加速促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向农村覆盖;另一方面,打通新基建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健全为农服务平台和村级信息站点,鼓励开发信息终端、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等,为农户提供电商销售、网上政务、在线学习、普惠金融等多元化服务。二是要坚持创新发展与转型赋能并进。推动农业种质资源、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宅基地、农业经营主体等各领域数据标准化采集和有效整合,布局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同时,加快推动乡村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张耀文)
建议:以系统观念统筹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使农民共享发展收益
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为广大农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确立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系到巩固执政基础和保障社会稳定。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农民利益将进一步制度化。通过“重构新型集体经济”和在换届选举中重构乡村治理体系,能够加强农民自主发展权。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一要立足劳动者根本立场,保护农民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二是坚持实践辩证法,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忌以搞运动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要以系统观念统筹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三是以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为原则,推进“三变”改革,通过县乡村统筹规划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治理的创新,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使农民共享发展收益。四是在体制上坚持以民主法制为原则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让城乡融合发展。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教育体制,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培养基层工作人才队伍,提高农民的素质技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王田兴)
建议:以小微企业为重点,稳定农民工就业基本支撑;
提升农民工专业技能;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在当前疫情形势和囯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的背景下,保障农民工稳定就业,不仅本身就是保民生的重大现实需求,而且对于有效稳定宏观经济大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当前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保障农民工就业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和兜住民生底线的关键选择,既迫在眉睫,更是长期性战略任务。
2021年,保障农民工就业压力大,应当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首先,以小微企业为重点,稳定农民工就业基本支撑。小微企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当前应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和税费偏重等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对小微型企业的减税降费,强化金融服务和风险保障,以支持小微企业稳定发展为基础保障农民工就业岗位。其次,以专业技能提升为动能,提升农民工可持续就业能力。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期,应进一步强化对农民工能力建设的政策支持,重点针对新兴业态发展趋势及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工稳定就业的良性互动。再次,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应当将乡村振兴作为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实现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就业创业。一方面,应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乡村车间、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创意农业等实现就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引导返乡农民工在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产业振兴项目中就业。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