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田间行者

苗春生(陕西):三十余年痴迷泥塑技艺,一把黄土捏出关中记忆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8/8/9 11:23:37
来源:
作者:

苗春生,陕西长安人,1950年出生,现为长安民间雕塑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泥塑作品“水浒108条好汉”、“关中记忆”、“赶集”等佳作分别陈列于西安文博院,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展厅。他是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特等奖获得者,2010年他代表陕西民间艺人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他的泥塑技艺达月余。

事迹概述:

苗老当过电影放映员、和朋友办过企业、办过养猪场、种植过果园,但他最痴迷的还是泥塑,闲暇之余,他总是钻研泥塑,坚持绘画,他就想把黄泥巴“折腾”出与祖先不一样的结果。就这样,三十年来,只要有空闲,不论寒暑昼夜他都执著于泥巴雕塑中,把半生所积淀的人生收获,融会贯通在泥塑中,一把竹刀几把泥,“捏”出了浓郁的关中民俗民情。  

他的眼里土色最美土味最香

大半生浸润在关中农村生活中的他,用黄土捏出上世纪关中农村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景。如今,这些土得掉渣渣的泥人儿已经名扬中外。捏出这些泥人的是一个叫苗春生的农民,他今年66岁,做泥塑将30多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北村人。

他自幼喜爱泥塑和绘画。74年被推荐去郭杜镇放电影,78年利用业余时间师从原美院民间泥塑老师刘学良学习泥塑,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学习,从原来塑造的古典人物、佛像、神仙,到专注于表现关中农村的生活形象,这些作品再现了关中农村民风民俗情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那些宏大场面的泥塑作品,将人们的记忆拉回上个世纪的关中农村,被媒体誉为“生动的关中民俗教科书”。

对泥土,老苗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就是在土坷垃里长大的,小时候唯一的玩具就是泥巴,这辈子就没离开过黄土”,在他眼里,土色是最美的,土味是最香的。

老苗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叙述自己家里的故事,《推碾子的老人》讲述的就是自己父母当年的艰辛生活。老苗说:“在农村丰富的生活经历,都成了我创作的源泉。从开始做泥塑,到现在基本上有两三万件作品,且每件作品的造型都不同。多年的积淀使我在人物情绪的把握、比例的分配中更加的胸有成竹。”

与泥塑搭配的道具都是以真实的农具为原型,再制成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这些模型形象逼真,做工精美,还保留了原来器物的部分功能,令人爱不释手。塑造完成的作品还要经过晾晒和烘烤硬化,这一过程稍有疏忽就会使作品受到损坏,老苗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宝贝往晾晒房搬运。

老苗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的人,每完成一件泥塑,他都会对着自己的作品端详许久,反复挑剔。在老苗看来,做泥塑并不难,但是要做出有血有肉、有感情,能够看到人心的作品却非常难,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和满腔的热情,一点一滴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黄土的材质与关中人的性格契合

在他的泥塑作品中,有吃裤带面的老汉、喂奶的媳妇、吼秦腔的老农、走丝路的商旅、头顶手帕的老太婆、纳鞋底的少妇、抽旱烟的老汉等人物形态迥异、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关中风情作品《看戏》、《麦收季节》,民间手艺行当系列作品“七十二行”,关中记忆作品《秦镇》、《我村来了电影队》等让观看的人们忍不住称赞。

再现已经大部分失传的民间手艺行当系列作品“七十二行”,生动的再现了逐渐消失的杀猪、牙家议价、游医镶牙、背弓弹花、街头耍猴、钉盘子钉碗、剃头担子、算卦先生、卖耗子药、牲口钉掌、编席补席、箍瓮、货郎担子等七十六组泥塑,称“七十二行”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展出,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生活气息浓厚,接地气”是他的作品的共同特点,他将自己在关中农村60多年的生活记忆用泥巴捏成一个个微缩世界,他想“让后代知道以前农村人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样的”。

再现观众农村六七十年代春节期间闹社火、看大戏、逛集市三大经典大型泥塑作品。用泥1000多斤,塑造了1030多个无一雷同的农村人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关中农村的民俗风情;在院落、在集市、在社火场里;那鸡下蛋、猪拱食、老汉吃饭舔碗;结婚闹房、戏台上下、风味小吃场面;还有那社火芯子、高跷彩船、锣鼓秧歌、社火仪仗等阵势;头顶手帕的老太婆、梳着大辫子的大姑娘、纳鞋底的少妇、抽旱烟的老汉等农村情景。

“过去我们去西安看戏,早早地去占位子,下午三四点开始走,天黑到,看完戏再走回来已经快天明了。嘴里哼一路,那个兴奋啊,现在是没法想象的!”老苗指着自己的泥塑作品《看戏》,用浓厚的陕西方言描述着当年的场景。

微微低下身平视这幅作品,抽旱烟的老汉,抱着娃喂奶的媳妇,大辫子的姑娘,戴虎头帽的娃娃,卖老鼠药的小贩,带金丝眼镜的算命先生,维持秩序的民兵……被定格在一个微缩世界里,仿佛还能听见孩子的哭闹声、名角儿吼秦腔的声音、小贩吆喝的声音……将近600个形态迥异的人物构成了这幅作品,让人忍不住啧啧称奇。

在老苗眼里,黄土朴拙的材质与关中人憨厚、朴实、易于满足的性格相契合。

用泥塑记录民俗永不止步

年轻时老苗痴迷于做泥塑,经常做到凌晨一两点以后,甚至到天明。平日里的老苗深居简出,沉浸在自己的泥塑世界里,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日子过的简单而充实。老苗制作泥塑从来不打草稿,拿着泥巴直接上手就捏,根据自己的想象即兴发挥,手法随意而灵活,做出的人物形象生动自然,栩栩如生,他说:农民的各种形象早就烂熟于心,创作农村生活的作品就是心到手到,自然而成。

“路上见到一个人,长得很有特点,就记在脑子里,回来赶紧做出来。”在老苗眼里,眉清目秀的奶油小生不算美,豁了牙满脸褶皱的老汉反而是美。“在我看来,丑和美是没有严格的界限的,那些经历岁月留下痕迹的老年人沧桑的脸,更是一种独特的美。”老苗说。

除了泥塑,老苗还要照看自家的一亩多自留地,老苗是种田的老把式,没事时就到地里转一转,他喜欢站在泥土里经营庄稼的感觉。工作之余,老苗最大的乐趣就是逗弄孙子,活泼调皮的孙子给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他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喜欢泥塑,继承自己的手艺。

他说,农村和城市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了,过去割麦、婚丧嫁娶、祈雨等等场景,很多都是几千年农耕文明一直延续下来的,渐渐都看不到了。

老苗每年都要创作200多件新作品,以前的生活积累也在慢慢地消耗,这让他感到创新越来越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作品的构思和创新上。村口小商店的门前,是乡党们聚集谝闲传的地方,老苗每日必来,听乡党们谝着各种轶事传闻,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内容。

“我是个农民,没受过啥专业训练,我的作品里表现的都是关中农村里父老乡亲们的故事,我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以前农村人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希望用泥塑的形式把这些民俗记录下来,包括那一段人的生活场景,生活习惯”,老苗说。

如今,老苗年过花甲,精力不比从前,晚上做泥塑太久眼睛就会酸。跟随他学艺近5年的徒弟胡振波的技艺日渐成熟。慕名来拜访的人很多,有的是求一件作品,有的是来参观学习。但是老苗和他的徒弟依然在用手中的泥巴记录着家乡的民俗风情和生活变迁,他们希望农民将来的日子能够越过越红火。


文章出处:“爱故乡”新浪微博

转载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xw6d.html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