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人才计划13期学员,男,27岁,来自山东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曾经在工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城里没有根,不想在城里被动参与各种利益斗争,想摆脱那种人与人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紧张利益关系,于是选择回到农村。在网上关注乡建内容,偶然看到人才计划招募,很好奇,便报名参加想试一试。
我来自农村,但我发现自己不懂农村。
对于农村的最初印象还是来自小时候的记忆,田间地头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吃窝头,啃咸菜,穿补丁衣服。长辈们总是在不停的教育,农村穷,没前途,一定要去城里混。小孩上学能往城里送,坚决不留在农村。
当我今天回过头去看自己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感觉多数是成功学,数理化的逻辑思维用到成功学上,只要你满足怎样的条件,就可以获得某一个确定的结果。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只要努力勤奋,就一定会成功,诸如此类的话每天念叨着。
走出学校去工作,瞬间感觉变了一个世界。勤奋努力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改变,在城里的利益关系高度紧张,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必须处处小心谨慎。作为一个无关系、无背景、无金钱的三无青年来说,在一个拼爹的时代里是那么的无力、无奈,在学校里学习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被现实击得粉碎。有一段时间自己整个人精神恍惚,如行尸走肉一般,心里总有一种声音告诉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
面对着现实无法理解的各种问题,我开始读书,去网络上看大学的公开课,接触各种思潮,左中右派各种观点在我的大脑里激烈碰撞着。某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一节温铁军老师的公开课,讲的是中国的三农与三治问题。第一遍看时感觉很新颖,又看了一遍,结合自己的经历,温铁军老师从思想层面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于是我开始大量寻找和温铁军老师有关的文章、视频、书籍,似乎打开了一座新世界的大门。
通过自我学习,我对农村开始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传统的乡土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是两个不相同的体系,单一化学科式是的认识农村是盲人摸象,传统乡土文明的内涵对于解决我们今天野蛮发展方式造成的多重负外部性有重大意义。
基于传统农业形成的农村社会与基于产业发展形成的城市社会,在组织形态、文化形态、人身状态、人人关系、人际关系上存在系统性的差别。城市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收益,这些收益用来保障人的生老病死。农民至于农村,土地革命战争的结果形成农民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成为农民的一种托底保障。在三产化农业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土地的多功能性。
以往从媒体或者是书籍所接受的信息,多数观点都是否定农村,当我认识到农村的多重价值后,我发现农村并不代表落后,农村的贫困有其历史的原因。现在农村的状况已大为改善,农村土地不断升值,城市资本纷纷下乡,似乎印证了一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文章出处:“蒲韩新青年公社”微信公众号
转载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a83mGd1waAVFnZd5XA7b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