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活动资讯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2019/8/2 23:20:30
来源:
作者:

编者按:

今年104岁的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教授,1940 年在四川璧山兴隆场(今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从事乡村建设、开展社会调查,与璧山结下长达 80 年的深厚情谊。为表达 74 万璧山人民的感激之情,2019年6月24日,重庆市璧山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授予伊莎白·柯鲁克教授“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称号。在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推动下,伊莎白·柯鲁克“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授予仪式暨“伊莎白与璧山兴隆场”座谈会7月30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新社、重庆日报等媒体参与报道。“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自今日起推出“伊莎白与兴隆场”专题,陆续推送相关文章,向这位著名国际友人和乡村建设先驱致敬!今天推送的是7月31日新华社刊发的《百岁加拿大老人与一个小镇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简介

1915年生于成都,加拿大人,著名国际友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人之一,2018年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称号。

1940年代,与丈夫柯鲁克应中共邀请对华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所出版中英文著作《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是享誉海内外的经典名著。1940-1941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璧山兴隆场乡村建设实验项目。所完成的《兴隆场》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女性及其中国合作者完成的逐户采访式的社区调查,与费孝通《江村经济》等中国人类学先驱之作并列社会学大师卡尔·曼海姆于二战后期策划出版的“社会学与社会重建国际文丛”。该书英文版取得较大国际影响,是西方了解中国乡村的一个窗口,2013年该研究调查报告出版,2019年中文版出版。


百岁加拿大老人与一个小镇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7月30日,伊莎白(左三)被授予“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称号。璧山区供图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向重庆市璧山区秦文敏区长(左二)赠送《兴隆场》

104岁的加拿大老人伊莎白·柯鲁克,颤抖着接过写着“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的授牌,紧紧捧在胸前。在两个儿子的搀扶下,她身体微微前倾,眼角泛起泪光。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获“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证书

30日下午,这场特殊的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而在1000多公里外的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伊莎白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重庆市璧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启海宣读《关于授予伊莎白·柯鲁克“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称号的决定》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致辞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璧山兴隆场”座谈会现场

大兴镇的老人们知道,这是一位漂亮的外国姑娘,抗战时期在大兴镇搞社会调查、开诊所、教认字;年轻人们知道,这个外国老人多次来过大兴镇,资助了不少贫困孩子读书。

伊莎白·柯鲁克,著名国际友人、人类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与这个中国西南小镇结下了跨越两个世纪的情缘。

战时结缘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父母是加拿大传教士,在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任教。她大部分童年和少年时光在中国度过。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1981年,伊莎白到大兴镇搞社会调查,参加座谈会。谷海才摄 新华社发

父母常带着年幼的伊莎白在四川的山里游玩,她因此接触到很多少数民族人群,并渐渐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刚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的伊莎白选择回到中国。

当时,中国的海盐供给线被日军切断,盐价暴涨,民不聊生。中华基督教协进会计划在兴隆场(今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筹建食盐供给合作社,向穷人提供买得起的食盐。

1940年10月,对中国乡村多有了解的伊莎白,受邀来到兴隆场,协助调查全乡1500余户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为建立合作社做准备。

伊莎白就此与大兴镇开启了79年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用放大镜重新辩认1940年她在璧山调查期间与父母往来家书,该批书信共有100多封,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调查并非易事。当时,兴隆场的社会环境复杂,匪患猖獗,村民们人心惶惶。

伊莎白并不害怕:“我从小就经历过四川地区军阀混战,还常常捡子弹壳玩。”

伊莎白与同伴俞锡玑身着蓝色长衫,脚穿草鞋,手持用来防身的打狗棍,在离璧山县城20多里的兴隆场,开始了挨家挨户的田野调查。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1940-1941年在兴隆场调研及1981年后六访兴隆场的原始资料

她们白天走访调查,晚上将调查材料用英文打字机记录下来。这一中一外两位女孩的身影,成了这个偏僻小镇里的一道风景。

1942年初,由于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建设项目被迫中止。伊莎白带着遗憾告别兴隆场前往英国,与大卫·柯鲁克结为夫妻。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1981年,伊莎白到大兴镇搞社会调查走访群众。谷海才摄 新华社发

六度重访

1947年,伊莎白和丈夫再次选择中国。

夫妇二人应邀在一所新成立的外事学校教英语,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外交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伊莎白成为学院英语系的一名教师,一做就是半辈子。

但是,伊莎白始终无法忘记兴隆场的一切。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1981年,伊莎白向璧山县大兴公社(原兴隆场)捐赠的部分图书。谷海才摄 璧山区档案馆提供


20世纪80年代初,伊莎白离开教学一线后,再次打开那只盛放着兴隆场调查资料的抽屉。她决定将这些宝贵资料编撰成书,让青年学生对旧中国乡村社会有更多了解。

1981年8月,66岁的伊莎白重返阔别许久的大兴镇调查访问。此后,她又分别于1983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和2004年五次重访大兴镇,为写书体验生活、收集资料。

“她每天都早出晚归,中午也顾不上休息,穿梭于农村、企业、学校、农家之间。”曾陪同伊莎白调查的原大兴小学校长巫智敏说,80多岁的伊莎白精神矍铄,白天走访调查,晚上还要整理资料。

六次重访大兴镇后,伊莎白终于得偿所愿。2013年1月,伊莎白编撰的《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一书正式出版。

这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女性及其中国合作者完成的逐户采访式的社区调查报告,对于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农村的经济、教育、性别关系、乡村建设实验等具有重要意义。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1983年,伊莎白(前排中间)回大兴镇搞社会调查时留影。璧山区供图

倾情帮助

伊莎白不只是到大兴镇搞社会调查,她为这里付出了更多。

早在1940年,伊莎白在兴隆场调查期间就和同事们开办小诊所、育婴小学、贫民识字班等,免费招收贫困儿童,教孩子们识字和卫生知识。

95岁的大兴镇长隆村村民曹红英曾在育婴小学学习。曹红英说:“我经常想念伊莎白老师,我得到她很多恩惠,永远不会忘记她。”

伊莎白对大兴镇的付出一直没有停止。1999年,伊莎白与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的好友柯临清教授来到大兴镇,设立了“伊柯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1981年,伊莎白在璧山县大兴公社(原兴隆场)调查座谈。谷海才摄 璧山区档案馆提供


她将每月收入少部分留作生活费,大部分存入“伊柯专项基金账户”。截至目前,“伊柯专项基金”共资助大兴镇10余名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

经常保持通信,是伊莎白对受资助学生的唯一要求,目的是鼓励他们,帮他们减压。只要收到学生们的信,她都亲自提笔回复。

对每个受资助学生进行家访,是伊莎白每次回大兴镇必须要做的事情。2004年4月,89岁高龄的伊莎白刚回到大兴镇,听说受资助学生罗梅生病了,冒着小雨走了近一个小时山路到罗梅家中探望,并送给罗梅一笔医药费。

如今,年逾百岁的伊莎白依然精神很好,每当回忆起当年在兴隆场的一些人和事,她的眼睛都会亮起来。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2001年,伊莎白(右五)与柯林清(右二)在璧山茅莱山调查。巫智敏供图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近80年前的璧山老照片勾起百岁老人的回忆

“那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时光,因为我们做了一些我认为相当有历史意义的事情,非常值得向更多新生代们开放。”伊莎白说。

伊莎白与兴隆场——百岁加拿大老人与重庆璧山的“世纪情缘”

伊莎白·柯鲁克“重庆市璧山区荣誉市民”授予仪式暨“伊莎白与璧山兴隆场”座谈会合影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乡村建设研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LGMkYI4rAhtFpZVAlNr5g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