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故纸堆上是沉睡的历史?历史可以启发我们的未来!来北碚读了几年书,我们都知道北碚城市的缔造者、乡村建设的伟大先驱卢作孚先生,但他的手稿却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太珍贵了!”12月24日中午,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底楼大厅阳光和煦。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西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成员宋展飞看到展出的卢作孚、晏阳初、陶行知等“历史大人物”手稿时激动不已。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新目标的新乡村建设,提出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新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正值北碚区为代表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九十周年之际,西南大学图书馆、北碚区图书馆与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一道,推出了“民国乡村建设文献展”,大家都拿出了“看家宝贝”,不少文献还是第一次展出。
很多文献首次展出 乡建情怀扑面而来
据西南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此次乡村建设文献展,展出了民国时期手稿、图书、期刊百余件,很多图书文献都是第一次展出。其中,图书38种,乡村建设相关文献21件,乡村教育相关文献19种;北碚、嘉陵江三峡试验区相关文献14种,还有民国乡村建设极具代表的期刊12件。而展出的6件卢作孚、晏阳初、瞿菊农等前贤先哲的手稿,更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珍品。
卢作孚先生手稿
瞿菊农先生手稿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很多图书大多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如1928年亚东图书馆出版的、陶行知著《中国教育改进》,1929年,江巴璧合四县峡防团务局印的《我们两年来的经营》《两年来的峡防局》,以及1930年印行的《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概况一览》,中华书局出版的、程本海著《在晓庄》,1932年世界书局印行的张宗麟著编的《乡村教育经验谈》,1933年卢作孚主编的《乡村建设》,1934年卢作孚所著的《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1935年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署计划书》,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编印的、梁漱溟著《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1937年印的《嘉陵江三峡游览指南》,1938年北碚月刊社印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概况》,1939年乡村书店出版、梁漱溟著《乡村建设理论》,1948中国地理研究所编印的《地理》(北碚专号),以及《乡村运动周刊》《民间》《村治》《农民》《朝话》《建设周讯》《乡教通讯》《教育与职业》《教育与民众》等当时的乡建期刊,还有卢作孚手稿《四个运动》,《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概况》手稿,梁漱溟所赠的行书长卷一卷,绘画《朱竹》一卷等……繁体字、“粗糙”的印制,发黄的纸张……一种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仅仅从这些图书、文献、手稿题目以及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的‘乡村’和‘乡村建设’字样,那一代知识分子致力国家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那种情怀也似乎扑面而来,令人肃然起敬!”宋展飞说。
北碚是民国乡建典范 相关领域研究大有可为
为什么在北碚、在西南大学会出现这么多的民国版乡村建设图书文献?“北碚区和西南大学珍藏着大量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图书与文献资料并不奇怪,这是历史的再现而已。”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介绍,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海内外广泛影响的乡村建设代表性人物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汇聚重庆嘉陵江畔,使北碚成为民国乡村建设的集大成之地,所以,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资源大部分留存并汇聚于有着110多年办学历史的西南大学。”
“这是乡村振兴的历史回声!”温铁军认为,通过这些丰富的民国乡村建设文献资料,借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并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在重庆甚至广泛的区域大地上,探讨和展望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承前启后的深远意义。
西大将推出乡村建设百年图录等丛书
温铁军介绍,西南大学还藏有民国文献4万余册,包括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藏书,特别收藏着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及抗战时期大后方乡村建设的珍贵文献和手稿。近年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一直致力于民国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各种文献整理和资料收集,近期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大型图册《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同时正在与西南大学图书馆共同完成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中心大型史料整理项目《民国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史料丛刊》。
“继承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乡建前贤的乡村建设精神,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实践,应该说,拥有教育和农业两大学科领域的西南大学大有作为!”温铁军说。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 郑劲松 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