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冷风,寒冬已至。2017年11月19日,第二届重庆爱故乡论坛在重庆北碚的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从留住乡愁到振兴乡村”,由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主办,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提供支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学者、重庆乡村建设实践者及来自辽宁、内蒙古、河南、重庆等地关注乡村振兴的各界人士逾百人参与了本届论坛。
论坛志愿者
论坛开始之前,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办人、2014年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刘映升先生,带领与会嘉宾参观了陈列馆,并对部分收藏品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说。参观结束后,西南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张国栋所长与参会者一起表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蔡家草把龙”。
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办人、2014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刘映升带领大家参观陈列馆并进行解说
蔡家草把龙表演
舞龙其乐融融
19日上午,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潘家恩主持了论坛开幕式暨主题演讲。开幕式首先放映了爱故乡宣传短片《爱故乡的足迹》,介绍了这一自2012年在全国各地展开的公益活动。随后刘映升先生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回顾了第一届爱故乡论坛的盛况,表示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下,更加坚定了对于农耕文化传承的信心,要把自己的行动融入“大乡建”中。
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潘家恩主持
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办人、2014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刘映升致辞
随后,此次活动的支持方代表,云南省昭通市永青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郭丽娟主任向大家介绍了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的宗旨,对该基金会所资助的农耕文化陈列馆改造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未来陈列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云南省昭通市永青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丽娟致辞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咨询服务中心主任、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肖青总干事与巴渝农耕陈列馆刘刚馆长随后进行了专题汇报。肖青老师总结了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创办以来的相关工作,并提出了未来的活动计划。刘刚馆长围绕“馆校联动农耕文化传承与教育”,阐述了陈列馆的意义及在社会多方参与下所取得的成果。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总干事肖青汇报
巴渝农耕陈列馆刘刚馆长汇报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馆校联动美育课程”项目组学生代表彭贻真同学则系统梳理了“馆校联动”的设计理念、定位以及关注重点,详细介绍了陈列馆与两江民居社区的实践活动。
作为开幕式中的特别发言人,包括自己在内三代都生活在农耕馆所在的这个地方、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谷光灿副教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时候与外婆、舅舅等在蔡家的生活,描述了一个高校教师的“别样”乡愁,让全体与会者深受感动。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谷光灿分享
之后,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与重庆市北碚区城乡文化建设促进会会长、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鸣鸣研究员共同为巴渝农耕生活教育馆揭牌,该馆将在原来文化陈列的基础上拓展生活教育与生态教育的新功能。同时温铁军教授代表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向重庆黔江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田维华主任颁发特邀研究员聘书。
揭牌仪式
授聘仪式
随后温铁军教授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乡土文化与乡土振兴”的演讲。温教授以回归乡土、探寻另外一个可能的世界为出发点,阐明了当代乡村建设十六年来的工作内涵与现实意义,以及乡村振兴的图景与可能。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温铁军主题演讲
19日下午,论坛第一场拉开帷幕,本场论坛主题为“从留住乡愁到爱我故乡”,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郭凌燕老师主持。首先,周鸣鸣教授满怀激情地带领与会者合唱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乡的云》,带动了会场的热烈气氛。随后,重庆市社科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艺老师,讲述了自己从走进农村、亲自耕种,再到重新认识“下乡”的八年体会。重庆公众河流环保文化中心创办人余剑锋回顾了自己从最初的河流保护工作到如今众筹农场建设的历程,与大家分享了中心在社区营建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心得。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傅海鸿副教授以“让记忆有温度、让文学回故乡”回望了自己创办“鱼鳞滩往事”公众号的初衷,分享了以该公众号进行“爱故乡”的独特经验,并提出未来公众号团队建设、传播出版及农民写作培训等系列计划。随后,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副总干事李炼,从该团队的重庆老街保护成果说起,谈到了成员从自发到自觉,并找到自己内心追求的历程,同时也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当中。最后,重庆“酷虫巴士”创办人陈云,介绍了自己从小毛驴市民农园开始,走向“酷虫巴士”的经历,讲述了“80”后新农人的“另类”返乡及对于“酷虫巴士”的未来设想。本场论坛发言结束后,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杨宇振教授对各位发言进行了评议。他强调,要改变农村,城乡关系是不能忽略的思考角度。
《故乡的云》合唱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杨宇振点评
简单茶歇后,论坛第二场随即开始。本场主题为“重返乡土与乡村振兴”,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李军老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田维华主任首先讨论了乡村建设对于中国的意义,并提出了“政府支持、部门保证、农民参与、规划先行”的“四位一体”乡村建设之路。重庆市南岸区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刘园,回顾了北京地球村创始人廖晓义从知青生活、高校教师到NGO创始人的转变历程,展示了乐和行者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建设与探索。随后,重庆云阳县高阳镇鹿头村刘忠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忠训,回忆了自己进入城市、再回到家乡的经历,从农民的视角,展现了“返乡”之后“建乡”的艰难。重庆市忠县自强残疾人服务站创办人陈玉英,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二十三年前在深圳工厂的特殊遭遇,直面农民工“离乡”到“返乡”的困顿,并讲述了自己创办残疾人服务站之路。论坛最后一名发言人傅艳吉,是一名来自中国乡建院重庆城口项目的“90后”驻村社工,她回忆了自己从西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到参加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组织的“乡村与现代”读书会、以及支农调研下乡、农村可持续发展培养计划,再到中国乡建院社工的身份转变,并分享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自我和奋斗目标的心路历程。发言结束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郭春林教授和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曾途老师进行了评议。郭老师指出,乡村建设要从保卫乡村、保卫农业和保卫农民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农民。曾老师则向大家介绍了“文创”在当下中国的含义以及“文创”在乡村建设中的意义。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郭春林点评
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艺术&社会教研室主任曾途点评
重庆市北碚区城乡文化建设促进会会长、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鸣鸣点评
作为论坛的总结,周鸣鸣教授充满激情地肯定了我们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后,重庆大学潘家恩老师用一位基层干部的话为本届论坛画上了圆满句号:“不要等到落叶了,才归根”。
部分参会者在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合影
(供稿:朱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