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更是心灵回归的终点。”为了促进乡村文化研究学者与乡土书写一线工作者的合作对话,推动乡土书写事业的繁荣,2017年8月17-19日在湖南汨罗市举办了“发现故乡·乡土书写”工作坊,并发布了“爱故乡·乡土书写”倡议书。
本次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湖南省汨罗市委宣传部、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具体承办,《天涯》杂志社、《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广东省文化学会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广东金融学院乡村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爱故乡工作站(筹)协办,中国民促会施永青农发基金赞助支持,中共汨罗市委、汨罗市人民政府鼎力相助。
8月17日,本次工作坊正式举行。上午八点从汨罗市区出发,首先来到屈子文化园。文化园位于汨罗江畔。淫雨霏霏,小舟自横,透出浓浓的楚国风韵。仿佛穿透历史,我们得以与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相遇。园区负责人向与会者介绍了文化园的整体建筑情况。接着又参观了屈子书院等,建筑古色古香,高屋大梁,几进几出,功能完备,融旅游、教育、会议等一体。尤其是一座望江台,临江而建,三闾大夫的身影几乎呼之欲出。而屈子祠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屈原纪念祠堂。光争日月,德范千秋。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屈原高洁的品行和辉煌的楚地文化,以及现今时代屈原精神的新内涵。就像有的学员所感叹的:走一圈下来,我们重又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接下来参观的两个点,一个是汨罗镇武夷山村的集中建房住宅区,一个是长乐古镇的抬阁故事会。
武夷山村的新住宅区是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用意在于搞好美丽乡村建设,依据村规民约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过上幸福健康生活。
长乐古镇有几百年的历史,青石板路和两旁的青砖老建筑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在镇政府楼前,著名作家韩少功,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祝东力,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大地上的亲人》作者黄灯以及长乐镇镇长许强等为“爱故乡·乡土书写”实践交流基地揭牌,随后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将一套爱故乡资料赠送给镇里领导。实践基地的成立为以后展开工作打好了一个基础。而古镇的抬阁故事会则让我们开了眼界,高跷、戏服、头饰、面具等,结合那些演出的照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抬阁故事会的高跷已成功申遗并走向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凭借着一项项具体的技艺,以及这些学艺精湛的艺人之手,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中午时分,三辆大巴载着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三江镇八景村——本次工作坊的举办地,也是韩少功《山南水北》笔下的八溪峒风景所在地。天阔远,山青翠,水悠悠。乡土书写工作坊在这里举办,真是契合无间。
下午三点,工作坊正式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鲁太光主持会议,首先介绍了莅临会议的市委领导及邀请嘉宾等,之后,参会者聚精会神地观看了爱故乡年度人物的纪录片,并报以热烈掌声。
汨罗市市委书记喻文,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舒文治及著名作家韩少功参加开幕式。作为东道主,喻文书记在欢迎辞中对此次工作坊和研讨会的举办表示诚挚祝贺。他介绍了湘楚文化和屈子精神,进而讲到今日汨罗的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对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乡土是根,根深则叶茂;乡土是源,源远则流长”,书记充分肯定了工作坊的文化意义。
(喻文书记致欢迎辞)
(舒文治主任致辞)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院长、乡村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组长黄灯发表开幕式致辞,她说这次工作坊是一次美好的相遇,一次各方力量在共同心愿吸引下的美好聚会。而爱故乡项目因其现实针对性、落地性、建构性和包容性而受到各界欢迎;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是爱故乡多年实践后的一次自然延伸,是对乡土经验的一次重新审视和思考。此次在汨罗召开的“发现故乡与乡土书写工作坊”,是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第一次在实践领域的亮相。黄灯阐释了爱故乡的意义:发现故乡与乡土书写,意味着我们要从文明转向的角度,重新擦亮乡土的文化招牌。爱故乡意味着行动力与建构性的结合。
(黄灯致辞)
紧接着,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组长黄灯和副组长鲁太光正式聘请著名作家韩少功,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担任小组顾问,并颁发证书。
(聘请韩少功、祝东力为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顾问)
在集体合影和短暂休息后,下半场的演讲环节继续由鲁太光老师主持。著名作家,原《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演讲的题目是《历史与世界的两个坐标》。韩少功由村里的生活经验引出话题,风趣幽默。他2000年入住汨罗八景村,见证了这里的发展,而《山南水北》70%写的也是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儿。关照中国农村的问题,可以借鉴外国(韩国、日本等)的新乡村建设经验,这样有利于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克服文化上的惰性。韩少功讲到入住农村的收获,和当地人建立了联系,非常愉快。农村人的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土地上生发出来的,没有城里生活容易同质化的危险。韩少功老师平易近人,欢迎大家常来八景做客。
(韩少功主题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结合本次工作坊,做了《屈原与发现故乡》的演讲,他认为爱故乡应该在反思现代化的基础上,回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这应该是爱故乡的一个内涵和精髓。汨罗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三闾大夫屈原的沉江之地,因此可以把汨罗看成一个精神上的故乡,文化的源头。实际上屈原心中的故乡不在汨罗,而在朝廷,屈原被放逐,不如说是一种解脱,与其心心念念朝廷,不如和百姓打成一片,这是从屈原悲剧中引发出来的一个思考。但今天纪念屈原应该有今天的立场,文学当然是一种写作方式,去呈现没有被发掘出的人事。但要提醒的是,今天的乡土书写不能变为一个小圈子,不然就偏离了爱故乡发起的初衷。新的书写需要不断地发掘乡土、阐释乡土,并多多交流。
(祝东力主题演讲)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昌切分享了《乡村书写三型》。
鲁迅是从社会变迁来看待农民。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在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路,到20世纪上半叶,又处于战争的状态。梁启超讲的群治,立国要先立人。我们知道故乡是鲁迅一篇小说的题目,润土式的人物是鲁迅的发现,他笔下的农民是麻木的,这是一种乡村书写类型。
80年代以来,开始激进的城市化,接下来的二十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张承志、贾平凹,完全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诅咒城市化。比如张承志笔下的回民、西海固,贾平凹的《极花》,他们赞扬的是一种乡土精神。这种传统来自沈从文,来自道教文化。从这个角度来反衬城市人的交往方式,很虚伪。这是乡村书写的第二种类型:固守传统文化。
茅盾也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乡村,但他关注的不是乡村的文化问题,而是作为政治符号的问题。认为新一代农民是革命的动力,从写作中洞察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解放后,很多写农村的作家的写作就是沿着茅盾的道路,比如柳青、路遥等,这是乡土写作的第三种类型。
而今天,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正在加剧,农村人慢慢就会脱离土地。关于乡土书写,还是要站在一个纵横的坐标系上,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创造。
(昌切主题演讲)
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发起人李明华主要讲述了故乡和乡愁。现代化是中国人长期以来追逐的梦,但在眼前,当推土机推平了一个个村落,水泥建筑、玻璃幕墙像森林一般矗立的时候,却撩起了亿万人的乡愁。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天有250个村庄消失,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传统乡村的经济结构、族群结构、人文传承、价值体系也随之式微。怎么办?他认为需要借鉴外国经验,开始另一个“否定之否定”:逆城市化或反城市化。而这种趋势也慢慢在我国形成。
(李明华主题演讲)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做了《爱故乡与乡土书写》的专题汇报。
他首先介绍了爱故乡项目,爱故乡缘起于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倡导推行本土经验,保育乡土文化,改善生态环境,培养乡村和城市社区建设的多种人才,推动知识、文化、资源、人才重新扎根于本土社区,形成融文化、自然于一体的综合生态系统,让城乡社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爱回到故乡。三年来征集到117位爱故乡候选人,评选出48位爱故乡年度人物。
第二个方面说明了此次工作坊举行的缘由,因为乡土书写是时代的呼唤,是情感的表达,是历史的继承,是文化存留的需要。爱故乡项目发起几年来,挖掘出了诸如史庆芬、李宗汉等优秀的村史乡志写作者,并已成立全国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陕西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等。
接下来介绍了乡土书写的几种类型,包括村史乡志、自然读物、地域文化记录、乡村变迁记录、乡村影像、乡土教材和乡土文学等形式。
最后总结了爱故乡·乡土书写的几个特征:个人化、专业化、公共性、地域性四个方面。
(黄志友专题汇报)
八景峒山水优美。晚饭后,大家或散步,或三五成群的站定聊天,有的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有的讲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故乡。工作坊的第一天结束了,让我们期待更加精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