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欢,陕西宝鸡人,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届毕业生,梁漱溟乡建中心人才计划十三期学员,在校期间随社团参加过多次下乡活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蒲韩新青年公社学习。
毕业的时候以为再也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下乡了,因为以前有参加过社团组织的下乡活动,所以对于下乡的一切一点儿也不陌生。
我们九个人组成的下乡队伍叫左权梦之队,所有成员均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奔赴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石匣乡姜家庄村——一个坐落于太行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村子不大,但山清水秀,一片好风光,七天的生活便在这里开始了。
七天时间真的很短,心里清楚自己基本为村子做不了多少事情,更多的是完成团队规划要完成的任务,努力做好自己该干的事情。
在村子里生活的日子过得很快,期间了解了一些村里的故事、历史、文化等等,所了解到的东西于我个人而言并不那么重要,算是开阔了眼界,重要的是与村民、与老人们交流接触的过程,每次下乡都喜欢与老人们聊天,倾听他们的故事。我每次入户调研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很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和乡亲们闲聊,聊生活中的琐事,听他们的生活经历,在我看来很多东西不能太刻意,一味地向乡亲们问自己想要的东西,会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反倒会适得其反,如果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和一位老人聊天,聊得很开心,哪怕有价值的东西不多,但只要老人开心,在我看来这就是价值所在。
在一个只有2G网络、甚至会因下雨随时断电断网的村子生活一周,时常会看到一些队友的焦虑,习惯了网络不离的我们,对于与外界隔绝的宁静生活反倒有些难以适应,这真的是需要我们去反思的。在姜家庄旁边的自然村里生活的人们,真的几乎身处桃花源,那份安宁、安逸,是那么的美好却又不可思议。在我们的认知里,似乎基本到处都已经是4G的网络,人人或家家至少都有一部电话,然而在姜家庄并不是。在这个互联网遍布的时代,我们对于网络及相关电子产品的依赖性似乎太强了,以至于没了网络,生活都不知所措似的,这样的状况是否有些病态呢?
依然记得村里钟爱小花戏和广场舞的阿姨们,她们优美的舞姿,对于舞蹈的热爱。年过半百的她们,年轻时忙着操持家务、为生活不断奔波,生活慢慢变好了,她们也逐渐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虽说阿姨们的年龄基本都是我们的两倍,但是学习能力一点也不逊色于我们,对于我们教的舞蹈,阿姨们会自发组织起来用一上午的时间很认真地练会,而与阿姨们相比,我们像是丝瓜藤一样,经人扶持才能站起来,阿姨们教的小花戏,阿姨们不在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自主学习过。这样的我们,让人感觉有些不思进取,或许不思进取太过严重,但不珍惜别人的付出是有的,对事的态度也是应该反思的。
和很多村庄一样,姜家庄的留守老人也是比较多的,没有留守儿童,只有留守老人,因此老人们的生活是比较单调的,偶尔出门和邻里拉拉家常,也不太外出走动,生活得倒也平静安逸。欣慰的是,我接触到的老人们基本都很健康,健康是福,确实如此,平日里在院子里种点蔬菜,再在离家不远的地里种一些粮食,生活基本自给自足,同时有大山的庇护,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喝着香甜的泉水,这样平凡朴实的生活真的很令人羡慕呢。谁还要说农村的生活不如城市?
生于乡村,却很少真正走近乡村,对乡村了解甚少,每一次的下乡对自己都是一种沉淀,会让自己反思很多,可惜的是,短期的下乡真正为农村带去的太少太少。我只希望让留守在乡村的人们知道,这个社会上还有一群人在关注着他们,在以一种微不足道的方式注视着他们,只希望这短短的下乡能带给他们些许温暖。
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机会再下乡,不论如何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生我养我的乡村,他乡亦故乡,愿所有农村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幸福。
文章出处:“蒲韩新青年公社”微信公众号
转载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jYdCuR1hRvRozOPcabu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