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从未沉默不语,只是没有听见她的声音”,原来又是一年火热的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到了.....
此次交流会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
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改变。
自7月15日晚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破冰之旅开始,到19日下午前往宁夏同心支农调研实践。这大概4天的时间,我整个人就像被打了鸡血,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段时间,我更多的是精神、认知层面的改变。
虽然疲惫,但却乐在其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支农调研这样的活动,对我的挑战其实是蛮大的。没有任何经验,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支农的理解,还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认知也是极其肤浅的。
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参加这样正能量的活动。在以前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也可以加入这样的“组织”,所以再此我要感谢大学生支农和爱故乡,是他们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
7月15日晚,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的青年人(各大高校的大学生),齐聚永济蒲韩下寺学校。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心系三农、关注三农的青年人,为了支农事业,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义无反顾的从五湖四海涌入交流会现场。这种难能可贵的行为,不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足以说明我们此次交流会的重大意义。或许个人所做出的努力,单拿出来,杯水车薪,微不足道,无法扭转整个被动局面。可每个人努力的点滴,汇聚在一起,力量就不容小觑。
7月20日到7月28日,这段时间的调研实践。对我来说,更为重要。实践是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的消化、验证、运用的过程。
大学生下乡支农,表面上看是一个“救他人”的过程。实则不然,受益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在我看来更是一个“自救”的机会,也是我们认识乡村,接受再教育的过程。当然,我也不否认大学生对这个社会的改变做出的贡献。我们要从不同的维度学习,破除我们的封闭性。“自救”,会逐步发现内心变得平和,不再浮躁。人要接触大地才知道厚德的含义,见到老乡才能理解什么是乡愁。脚踩在泥土里的感觉最踏实,也最能感受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同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劳动人民的主体性,保护他们的主体性,真正干事的绝不是我们,我们只是做一定的引导,外发促内生,把事情表面的一层“灰”给擦去。
作为支农践行者之一,此次活动给我的感触特别深,现整理总结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心态很重要。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努力做到心如止水,不骄不躁。 在乡村工作没有光环也无需摇旗呐喊,必须脚踏实地的做,用时间和精力慢慢磨炼才能摸到门道,当我们学会以生活的姿态去建设乡村,我们才能和乡村融为一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在建设的是我们自己的家乡。欲返故乡,先返他乡。
2、三人行必有吾师。青年人的视野和思路是相对开阔的,理念也是相对先进的。但缺乏倾听他人的意见的意识,容易自以为是、盲目冲动、头脑发热,仅仅靠一腔热血去干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借鉴前辈们的实践经验来武装自己,因为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才是王道,才是我们真正能用的着的。
3、性格决定命运,志向改变性格。一个人如果能修炼好自己的心性,内心有了信仰,就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事在人为,事没突破实则是人没突破。适当的时候是需要逼自己一把,这样才能有突破。永远记住: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4、知行合一。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空谈误国”一词,源自明朝末顾炎武先生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纵论中国历史再度提到。高谈阔论容易,关键在于如何去做。 但也并不是全盘否定理论层面的东西,理论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会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我只是想表达我个人的意思,那就是我更注重实践。
5、回归生活。在乡村做事一定要有生活的心态,生活不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光是低成本的活着,还可以有品质的生活。比如,我们吃的有机水果、生态猪肉,少雄哥一家住的经过改造的青砖木质结构的老房子……这些一点不比有钱人的条件差啊。最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过得如此享受、如此有情调。
在乡建的洪流中成长,并一直走下去。是我走上乡建道路,心中最真实、最强烈的呼声。
最后借乡建前辈的话作为结束语,跟大家分享:
人生有3次成长的历程:
1、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
2、发现自己可以做的事很少;
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文章出处:“蒲韩新青年公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