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业,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农民而言,劳动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劳动。”江西省宜丰县新庄镇南垣村村民姚慧峰在接受采访中,对这么重要的事情说了三遍。
最近,他被选派参加宜春市“五四奖章”的评比。对不断打来的拉票电话,姚慧峰不堪其烦,坦白回绝网络公司:“我种点田,要卖多少谷子、付出多少辛苦,才能挣到这拉票的钱呀?”
姚慧峰,现在的确是个农民,但又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种的是生态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而且销路不愁,定单化运作,省去经销商环节,有效保证农户的收入。现在,全村1200亩稻田中,有1000亩田都跟着“姚社长”这么干。
更传奇的是,姚慧峰成为稻香南垣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之前,还是在大城市里“镀过金”的“天之骄子”。
从公司高管到返乡农民
2005年从西南林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姚慧峰去了北京,找到一份医药代表的工作。3年后,他因业绩突出被公司总部外调广州,并担任分部的负责人。2010年,29岁的姚慧峰面临一个选择———回北京总部,升任副总经理,或者去公益机构,参与CSA项目 (即“社区支持农业”的新型经营模式)。生活优渥、浑身名牌的公司高管PK月薪1600元的农场实习生,犹如天壤之别。
“不是说,我的城市梦碎了;而是说,年近而立,独自漂泊异乡。我在想,接下来的人生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他对记者说,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娶妻生子、买房还贷都迫在眉睫,但他并不喜欢自己天天应酬的工作。“看看我接触的老板们,都是成功人士,可总在应酬,自己身体喝出毛病不说,还早出晚归不停出差、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一个月跟儿女们都见不到两三回。”
这道人生选择题,让姚慧峰挣扎了足足半个月,不管是可预见的悲催“房奴”人生,还是蹦跶成世所钦羡的“成功人士”,他都一一考量。“混得坏、混得好,都会痛苦,我不快乐。与其下半辈子痛苦,长痛不如短痛,至少,务农这个事情还是自己喜欢的。”
他的喜欢源自内心。六七岁时,他就在自家院子里捣鼓出一个小菜园。“看着自己种的黄瓜、西红柿、辣椒一天天地长高了、开花了、结果了,特别高兴。有时,我还会偷点肥料,想把它们养得更大。最后,小菜地被邻居家的猪拱了……哎呀,当时,我好难过呀,哭了好半天。”
2010年年中,他向北京总部递交了辞呈,留在广州的公益机构实习。足足一年,他跑遍了全国10多个农场,也是在那一年,他体悟到,生态农业CSA模式,并不是把稻米卖个好价钱那么简单,更重要的在于生态种植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2011年,赤手空拳回乡的姚慧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父母双亲的不理解。“我真的回来了,把他们吓了一大跳。我爸就不理我,宁可天天出去打零工,眼不见心不烦;我妈在家里天天哭、天天劝……”村里的人在公共小池塘边七嘴八舌议论:“慧牯”(牯是当地方言,意为青少年,这里指姚慧峰) 肯定是在外面混不下去,谁家孩子初中没毕业都出去打工了,他大学生还回家种地……
另一方面,父母乡亲的反对让姚慧峰越发坚定了“生态种植”的信心。“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老一代农人眼中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反而证明CSA项目有希望。”
从“试验田”到乡村实习基地
出生农家,并不等于天生就会农活。姚慧峰说,“放牛娃”虽然见过父母怎么种水稻,但知道并不等于会做。
没有父亲的指点,他就去向邻居、叔叔请教怎么挑选稻种、准备多少秧盘、如何有效犁地等等。从流程上来说,生态水稻的种植方式与传统水稻大体一致,唯一的不同是,别人用除草剂、除虫剂,姚慧峰用鸭子;别人用化肥,他用菜籽饼。
生态种植的第一年,姚慧峰总是天亮第一个赶去稻田;去太晚,大家都上田了,“看得他心慌”。因为担心第一年的收成不行,姚慧峰还养了200只鸡,又养了一池塘的鱼,还为看鸡养了条狗“旺财”。寄希望于“东边不亮西边亮”,不能“太丢脸”。对每亩地安放的10-15只鸭苗,他整日提心吊胆,一日三次地观察,天晴了怕它们中暑,下大雨怕淋湿病死……有时,还有农户打电话让他抓鸭子,“你家鸭子又跑到我家田里来了”。回想当年,姚慧峰说,“第一年苦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家第一年30亩地的产出,比起一般农民用农药化肥所得高出不少。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生态水稻投入少、成本低,产量不高,但质量好、售价高,收入可观。
从第一年30亩、到第二年 (2013年)成立合作社种植面积增至100亩、2014年300亩、2015年600亩、今年近1000亩……“姚社长”麾下的生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农户向他学习生态种植,要交学费吗? 姚慧峰真诚地笑了,“不交钱,交钱给我干嘛? 我还巴不得大家都来学习怎么种生态稻呢!”只是,现在的销售量仍有一半归功于广州的CSA机构,因此,得按订单来扩大面积,不能“盲目扩张”。这也是为什么村里还有200亩地尚未纳入生态种植的重要原因。而且,所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都须废止两季稻、休耕8个月,次年再跟着种一季的生态稻。
“生态稻讲究的是高品质、好口感,利于环保。相比两季稻,一季稻可以让土地休整8个月,只有端午节到中秋节这段时间在‘工作’。没有化肥农药的稻田,青蛙、田螺、泥鳅、黄鳝、蜘蛛都有了,生态环境变好了,这才是生态种植的意义所在!”姚慧峰说。
现在,合作社已做出名堂,成为江西农业大学等南昌5所高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实习基地。
从公益事业到“环境遗产”
如今的姚慧峰日渐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种田很轻松,所以就找点事情来做。”
2015年,他花2000元钱在村里的姚氏祠堂租了2间房,一间用作图书室,藏有6000多册募捐而来的图书;一间用作阅览室,配有课桌椅,每周末免费开放。“村里的小朋友大多是留守儿童,课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打游戏。他们没有像城里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的条件,但我希望,农村娃也能多看书,丰富课余生活。”姚慧峰说。
上个月,姚慧峰正和南昌一家名为“益心益意”的公益机构洽谈,联合筹备诵习班,请乡村附近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在周末给孩子们讲传统文化,诵读、讲解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计划半月开一期。
姚慧峰说,他回乡的初衷是陪伴家人、吃上健康食材,过上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即使对生态种植,他也没有多么宏大的目标,如果一定要有“野心”———就是争取明年订单增多,覆盖全村1200亩土地;不远的将来,在隔壁村找个技术带头人,为邻村提供技术支持,发动更多人一起种植生态水稻。
去年秋天,连续2个月降水让常规种植的农户受损不少,而姚慧峰的生态稻没太受影响。他提醒,创新创业也是有风险,即使是最简单、门槛最低的水稻种植,所以,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创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资金、舆论和家庭压力等等。创业跟打工不一样,如果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很难坚持下来。
“创新创业,千万不要抱有太多‘情怀’! 如果不是家里有很多钱,不要把‘野心’放得太大,先谋生存、再图发展。”他说,生活很“骨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坚持下去,把想做的事做好做精。”
几年来的顺风顺水,姚慧峰一直强调是老天眷顾,因为种生态水稻还是离不开“靠天吃饭”。令他最欣慰的是,农民心态的变化。去年,有位老伯第一次参加生态种植,丰收后到姚家串门聊天。“老伯的太太年底查出来癌症,他说,他家攒了大半辈子钱就这一场病全没了。他告诉我,还是生态种植好,环境好了,吃得好了,人就不会生病。”姚慧峰说,一个老伯能领悟到这么多,他十分开心,体现了生态种植的价值。
现在,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都要按“姚社长”的规矩来,比如秧盘、塑料瓶等垃圾不能留在田里,必须带回村内集中处理。未来,姚社长还要教大家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少用甚至不用化学洗涤剂……他坚信,从生态水稻、村容村貌入手,最终成就的将是农民的内心和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
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南垣村出来,透过道路两旁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望去,近处,农民在水田插秧;远处,蓝天白云、青山如黛。午后的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映出“春耕”美景。姚慧峰希望,这些忙于种早稻的乡亲未来不必如此辛劳,待到端午时一起种生态稻,还乡村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