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 刘尚君) 比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的头衔,石嫣还是更愿意、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农民”,准确地说是一个80后的“新农人”。
在北京,石嫣经营着自己的三个农场,名叫“分享收获”。记者与她的采访便约在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蔬菜种植农场中。
立秋前的北京郊区,清晨有一种湿凉的快意,扑面而来的是乡间泥土的味道。为了不打乱农场的工作节奏,记者早早地就到达了与石嫣约定的见面地点。“你们就在那等我,我开车马上就到。”车刚停稳,石嫣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宽厚的声线从听筒中传来,让人感觉不紧不慢,从容踏实。
作为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分享收获CSA掌柜的、国际社会生态农业联盟副主席,本以为多种身份的石嫣会驾豪车而来,但是令记者没想到的是,在铺满柏油的羊肠小道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骑着电瓶车,穿着一身粗布衣,背着实用的红色双肩背包,且皮肤略微黝黑的姑娘。
石嫣,就这样出现在记者的视线中。
“您好,我是石嫣,你们跟着我,咱们先去农场转转。”在一阵“诧异”中,记者跟随石嫣走进她苦心经营的绿色农场,也走进她作为“职业农民”的前半生。
1、引入中国的“分享收获
“欢迎来到‘分享收获’。”2008年,石嫣熟读了一本名叫《分享收获社区农业指导手册》的读物,书中表达的“农民和消费者共同分享土地给予我们的收获”的核心理念让她深受触动。为此,石嫣也将自己的农场起名 为“分享收获”。
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石嫣麻利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照看着秋葵、彩椒、韭菜、花生、红薯等种植物。她一边娴熟地打理菜园边上的杂草,询问着猪崽的养殖情况,一边向记者简单地介绍着农场的经营方法与种植周期。偌大的农场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其实,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石嫣算得上是半路出家。大学时期,石嫣学习的只是农业的相关专业;硕士阶段,她跟着导师下乡调研,认识并发现真正的农村,并对“农民生活”、“三农问题”等产生了浓厚兴趣。
2008年,正当同学们为去大城市留学深造摩拳擦掌时,博士在读的石嫣却选择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农场实习,做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因此也成为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留学生。
在美国务农的半年,石嫣除了跟着农场主下地干活,还考察调研了周边其他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学习国外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
石嫣解释,社区支持农业,就是农民与消费者之间彼此承诺、相互支持的一种团结友好的关系,农民因为消费者的购买承诺而采用生态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化学添加剂等人工化学合成材料,保证种植食物的健康、安全。消费者在种植之初预付生产者一年的生产费用,与生产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一种友好互助模式。因为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可以专心生产,而这种关系不是一种买卖关系。
慢慢地,石嫣发现美国在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方面并没有中国先进,但是在美国,很多年轻人愿意对环境进行反思,主动选择到农村生活,并不是简单的情怀。消费者更愿意以一种支持家庭农场的心态来成为农场的会员。
石嫣认为,这也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她成功将社区支持农业引入中国,开始了她作为中国新农人忙忙碌碌的前半生。
2、从第一筐菜到百亩农田
2012年5月,“分享收获”农场正式成立,这是继“小毛驴市民农园”之后,石嫣创办的第二个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场。
创业一切从零开始。最紧急的两件事情是推销和种菜。为了寻找会员,石嫣和团队的七名年轻人摆过摊位,串过小区,组织过许多场口头推广讲座活动,邀请大家来农场实地考察参观。几个月的时间,消费者从五个到十个,从十个增长到百个。
集纳好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农场的生产计划也在6月提上日程。最初在没有场地的情况下,石嫣和团队的小伙伴们选择与当地的一个农户进行合作种植,农户按照“社区支持农业”的方式按照有机的标准种植,石嫣团队负责为他找销路,提供技术支持。
“如果菜种植得好,能卖上好价钱提高农户收入,那这种合作模式就在全村复制推广。”想法是好的,但是就在第一波农作物快要丰收的时候,问题却来了。
按照石嫣的标准和要求,农户在种植的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农药等化学合成药品,但是农户为了减少虫害,还是在茄子秧上喷了敌敌畏。“他们觉得如果不用农药,茄子就长不好。”就是因为这“一喷”,石嫣和团队之前所做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这时,离农场首次出产配送的日子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为了坚持有机的种植标准,石嫣和团队还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将半亩地可收获几千斤的茄子连根全部拔掉,重新种植。“我们知道合作很困难,但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念与标准,这样才能对得起消费者,而且也给农户树立我们的标准底线。”
2012年9月,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分享收获”开业以来的第一筐菜被保质保量地送到会员家中。
石嫣说,虽然经历过许多小风波,但是农户的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然而,在与农户合作的几个月中,她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农户生产的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新技术接纳程度低不利于应用推广新技术、生产设施不齐全不能保证作物季节性生产……经过充分考虑,石嫣和团队决定建立自己的农场生产基地。
2012年5月,“分享收获”通州基地正式成立;2013年初,石嫣将农场拓展到顺义区,建起拥有26个大棚的蔬菜基地;2015年,顺义区果园基地相继成立。
截至目前,石嫣和她的团队共建造了300多亩农场,经过口碑相传,农场通过有机生产方式产出的蔬菜瓜果、猪牛蛋奶等纯天然产品得到了近千名会员的认可。
3、要让农民有尊严地活
在石嫣看来,如今的“分享收获”更像是一个“新农人”的孵化平台。它不仅传播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中国农业培养了更多的“新农人”和“返乡创业青年”。
这些年,“分享收获”吸引了上百位农业爱好者的参与加入,很多年轻人在跟着石嫣学习一段时间后都选择“另立门户”,有的返乡创业做起了家庭农场,有的继续在农业领域探索新技术与新产品。他们分散在全国,以自己的方式为生态农业做着一定的贡献。
这是石嫣所希望看到的,她始终认为国家提倡的“城市反哺乡村”应该由更多的中国青年去尝试和实践。
每年,石嫣都会到全国各地开展讲座,宣传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受她影响,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先后成立了近1000家运作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2014年,石嫣和农场的会员们还一起发起“大地之子”公益项目,每年帮助近千名孩子亲近土地和自然,了解食物本质、感受最简单纯朴的快乐。而且,石嫣和小伙伴还注册了获得民政部认可的生态农业协会,作为农人、消费者交流的平台,每年CSA协会组织一个年会,在全国各地轮流举办,今年12月将在贵州铜仁举办第九届大会,每次会议都有七八百人的参会规模。通过这个会议作为平台,可以更多向各地传播城乡互动的理念和技术。
作为“新农人”的代表,石嫣对上学时期所困惑的“三农”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与阐释。她认为,农民不再是身份阶级的象征,应该将农民看作一种职业,有自主权的、有尊严地生活在乡村、工作在乡村;农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环境友好型的、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方式;农村还是要有农村的样子,不一定都要变成高楼大厦,最重要的是要有年轻人的加入。
石嫣坦言,自己在刚刚从事农业工作时遭受到了不少质疑,直到现在,农场的实习生被父母接走的事情时常发生。“社会对农民的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归根结底,还是国人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不自信。”石嫣解释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自农耕文化,如果要想推动社会对农民的认同感,就必须承认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对农民这个职业有自信、有底气,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有尊严的生活在农村。
7月28日,在团中央召开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石嫣作为青年代表发言,她表示:“新时代的农村青年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主动融入现代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努力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农民共同富裕。”
石嫣说,这是她的愿景,也是全国“新农人”努力的方向。
文章出处:中国青年网
转载地址:
http://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wztt/201708/t20170811_10488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