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湖北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综合培训班在武汉市开班,来自全省各市、州、县(市、区)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等,约300人参加此次培训。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万应荣在开班仪式上发表了动员讲话。本次培训由省住建厅村镇处副处长肖国洪、王志勇主持。
本次培训班邀请到了众多领导和大咖专家授课,课程内容涵盖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特色小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市民下乡和农业进城等政策解读,“四位一体”建设乡村的方法实践,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及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等方面。
乡侬将为您重点解读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理事长王伟华的授课内容。今天给您分享的是温铁军教授的演讲主题——《市民下乡与农业进城——供给侧改革的一种理解》,精彩观点如下。
“三农问题”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温铁军
演讲主题
《市民下乡与农业进城——供给侧改革的一种理解》
在演讲开场,温教授给武汉市政府4月7日出台的鼓励市民下乡的“黄金二十条”点了个赞。他指出,国家提倡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已经有10年了,现在武汉市敢为天下先,做出符合生态文明战略的决策,提出市民下乡参与式农业的相关政策调整,这个做法完全符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为焦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在引导人们构建一种社会化的生态农业体系。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不应该只是农民来从事农业,市民下乡与农业进城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市民下乡不同于资本下乡。以前很多农民对自己身边的资源环境、传统文化、历史传承、旅游休闲资源等等都没有价值意识,但是在市民眼里,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市民下乡,可以对各种农村资源重新“赋值”,一方面“市民下乡”参与式的三产化农业,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空间流动与融合而具有生态文明的多功能性,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推动“农业进城”,能够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附全文,本文已经温铁军教授审核。
昨天看到武汉市政府4月7日正式提出了“市民下乡”的文件,给了“黄金二十条”优惠政策,非常欣慰。我们提倡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已经有10年了,现在武汉市敢为天下先,做出符合生态文明战略的决策,提出市民下乡参与式农业的相关政策调整。这意味着过去把农业当成一产时所制定的政策,以及相应的农村管理规定等,都需要深刻变革。这个做法完全符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感而发,给武汉市点个赞。算是开场白!
今天讲的题目是《市民下乡与农业进城》,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概念。我们已经讲了十几年市民下乡,从2005年开始推动,当时的提法是“生态农业、环保农村”,现在已经蔚然成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农业不再仅仅当成是一产。甚至有领导干部从日本借来一个说法,讲农业是六次产业。
根据今年一号文件,整个生产方式都要发生变革。因为中央提出了绿色生产方式。意味着生态的、环境的、民生的、社会的,多种多样的需求,都要纳入到三农政策中。农民不再作为第一产概念要求的生产主体。因为,农民进城已经是既成事实,数亿农民人口生活在城市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当前需要创新的是农业进城。
那,市民下乡呢?我们有多少适应市民下乡的、发展六次产业的政策呢?或者反过来看我们有多少政策是阻碍市民下乡的呢?此外,如果市民下乡就是追求田园生活,不是去创业创新,那我们有多少政策是鼓励的呢?
例如现在关于乡村建筑的政策中规定,只能是有资质的企业才能规划、承建,才能参与招投标。那,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技艺和经验传承的村里的能工巧匠根本没有证照,也就无法承建相应的民居改造;类似法规和制度如果不做调整,如何以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农村开展自主的田园改造?中央文件支持的这种市民与农民结合的改造,跟建筑公司在城市搞钢筋水泥的楼房完全不一样。如果完全按照城市里面的要求,在农村就没法搞六次产业。那如何跟得上市民下乡的大趋势?
在城市里如果都搞统一的市花、市树,那不就是反生态文明吗?这个千城一面的状况是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多样性相违背的。
请问,哪个城市是按照生态多样性需求做的城市规划呢?我们发展这些单一化的城市,怎么能够叫做生态文明呢?去欧洲考察看到,欧洲人建设了很多“转型城镇”,有些已经将路两旁的行道树改成了果树;有些是草坪改成了市民菜园。欧洲的小区在计算自己的生态足迹,计算出来以后来推算,如何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食物营养结构?
中国为什么深化供给侧改革?
为什么中央两年前提出城市供给侧改革?现在又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人类的贪婪本性被激进发展主义强烈刺激起来,会不自觉到摧毁人类自身吗?
中国以国债投资拉动经济,走出危机。国债投资主要用于国企为主的内陆基本建设,很多项目短期难以有回报,就构成银行的不良贷款。金融资本总量很大,但头寸很小。政府就只能一手发国债,一手发货币。不断扩张流动性……
1998年的东亚危机演变为国内生产过剩危机的情况下,只能国家干预。也就是大规模投资,投向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这些投资有短期回报吗?都是长期的建设项目。很难短期回收。
2012年中国进入经济下行期,正好是新的领导班子接任。先是提出新常态,两年后认同L型下滑。接着去年又有人说是连续L型。这种情况下,请问在座各位,哪个地区是靠自由市场经济改出危机的?全国没有一个。实际上还得靠国债投资。那就得找投资领域啊,开始找的是城市化。就在我们要沿着城市化思路往前走时,气候变暖沉重打击了这种旧的发展主义思想。华北遭遇大规模的雾霾,气候变暖,北方冷空气弱了,减少南下的力量。南方工业带污染的空气被暖湿气流顶推到北方,停留在华北平原上面。之所以到这里上不去,是被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挡住了。人们盼风,麻烦是寒流来的少了,即使来了力度也小了。
这种城市带叠加产业集群造成恶性污染的后果教训了官员。那我们还能这样搞嘛?本来寄希望于农民进城带动投资。但是,恶性污染制约之下不能这么搞城市化了。于是,提出城镇化战略调整,这是必然的。
各地应该利用人们在城里遭害于污染的心理,推进市民下乡。
全球化?本质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但国家的责任是维护安全。企业理性是追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国家理性则是追求安全性最大化。如果国家也去追求经济收益,那国家就变成公司了。
我们是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的国家,但,暴恐事件和伤亡人数都是最少的。暴恐事件的多发地和大量伤亡发生在哪里?依然是资源产地。看来,世界争夺的还是资源相对丰富地区,意味着工业化时代的冲突依然在延续。
中国的城市供给侧改革,实质是生产过剩危机下的“去工业化”过程。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发生去工业化改革。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例如北京、杭州,去工业化是个必然趋势。这个去工业化趋势在欧洲早就发生了。主要是因为污染。现在欧洲除了德国仍然维持工业化,大部分国家都去工业化了。同期,大部分国家债务都是大幅度上升。中国的私人资本投资越来越多地投向虚拟部门。2005年西方金融危机没有爆发之前,私人资本在虚拟领域的投资只有500亿,现在2015年已经上升到7000多亿。说明实体部门越来越不挣钱。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得发展实体经济维持就业,否则就是社会动乱。例如,中国过去GDP说是“7上8下”。经济增长低于7%,会有数百万人不能就业。高于8%,各项资源紧张会发生通货膨胀。最终,会投资紧缩。所以过去中国做计划,基本上都维持在“7上8下”。这是过去高增长阶段。现在是“6上7下”。
大规模养殖已经被欧洲和日韩视为落后生产方式,早就退出了。也不符合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大规模集中的粪污,造成河流污染。
比如“黄浦江漂猪事件”。因为上游的XX县发展百万猪养殖大县。对此,你们可能看到的是成绩,我们做研究的看到的是问题。占比8%的病猪死猪怎么办?不大可能按照那些部门的规定去深挖或焚烧,成本太贵。既没有填埋也没有烧,处理到哪儿去了?不好说的太详细。再多提一句,这种地方客观上有个死猪产业链,那一年的315稍微认真了点,那个县搞死猪的贩子跑了;死猪只能扔进黄浦江,就惊了上海人……
我们有没有食品安全可言?看看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那些鸡、猪、鱼都是怎么养出来的?大量的饲料添加剂、重金属、抗生素。于是都随牲口粪便排到水里,土里。右下角这张图展示了抗生素污染地图大部分是在东部资本最集中地区。现在一个小感冒,动辄就是输液。我们现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抗生素,导致了抗药性。重庆现在每年八万多起癌症,一个小时一起癌症,以肺癌和肝癌为主,呼吸的不干净,吃的不干净。这些消极后果不是伤害着每一个人吗?我们难道不应该改一改以往的生产方式吗?今年的一号文件,有重大改变,就是提出了绿色生产方式。
要了解农村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就需要知道世界农业的客观异质性。
世界农业本来就分为三大类,互相不能照搬。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国家,本来就是几千年的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其他文明灭亡了,我们维持了自己的传统农业文明,这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美国是什么国家?殖民地国家,她的发展经验是不能照搬的。因为,殖民者把原住民都灭绝了。美国是外来殖民者文化。美国的原住民被赶到了戈壁荒漠上,或者出现在电影里。美国的大农场是外来的殖民者不承认原住民的财产权利。这张图展示美国陆军打了上千次战争,大部分都是消灭印第安人。美国只能从非洲运来奴隶充当大种植园的劳动力。
欧洲的农业是宗主国农业,因为没有规模化的竞争力,遂以市民农业为主,因此就是绿色的。没有谁敢在欧洲的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随之,绿色政治成为主导力量。
欧洲也是原住民大陆,所以没有竞争力,于是欧洲的农业60%是兼业化的中产阶级市民在经营。人家早就这么干了。欧洲农业本身就是六次产业。
东亚原住民国家根本不同在于都是小农经济。即使现代化的日本,农业的规模不过是2公顷,30亩地一头牛的概念,推行的是综合农协。农业安全:中国面源污染。50%以上根源在于照搬殖民地才有的大农场模式,那就是被欧、日放弃的规模化。粮食安全最大难题是如何去库存。但,一方面我们库存积压,一方面发生走私进口。因为国内价格高,国外价格低。国内价格高的原因是国内成本高,政府不得不提高收购价。蔬菜,全球产量67%在中国,我们只有19%的人口。养猪业年出栏量7亿头。男女老少平均每人半头猪。还有110多亿羽禽类。中国存在严重的大规模农业过剩。同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和食品不安全。现在水土气,这三大人类生存资源被污染,由此造成人们逃离城市。如何应对这个趋势?
政府过高负债是内因。怎么办?虽然资本全球都过剩,但各地就得想进办法招商引资,要么,就是强征乱占农民土地。都是为了抵顶银行贷款利息,以便把旧贷转化为新贷。
客观上看,我们是产业资本过剩、商业资本过剩,金融资本也过剩。现在不用招商引资,资本已经是过剩的。银行几乎都是存款大于贷款的存差。如果继续搞招商引资,一定是那里的政府负债过高。现在招商引资的背景,不再是资本短缺,而是债务负担过重。
甘地也想搞土地改革,没搞成。土地私有化,三分之一农民无地成为贫困人口,就去搞游击队。土地改革毛泽东搞成了,邓小平二次土改也搞成了。所以中国下层社会相对稳定。
国外经验1:欧洲的城乡融合与多功能现代农业
现代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就是高负债支撑高成本的社会体制。城市化程度越高,治理的成本就越大。因此,中国不能盲目地强调城市化。
国外经验2:意大利的景观农业
不准搞大规模的单一种植,要搞多样化。要求四季都有景。不是我们脑子里想象的用工业化改造农业。早在2006年中央文件就提出了农业是多功能农业。历史传承、教育文化、资源环保、旅游休闲等,生产功能只是6大功能之一。
国外经验3:德国的传统小镇
这个歪房,搁我们这儿,早就当成危房拆了,这里不准拆,道路也都是石板路。保留欧洲中世纪的风格,住宿价格奇高。以后谁到欧洲去,住乡下。
国外经验4:山区风光与传统木石建筑都被作为三产要素重新定价
瑞士山区的四星级宾馆——石块垒的墙。山区这种四星级的内涵,是山野风光和空气质量;人家的星,代表的是文化。如果没有文化,贴个五星级,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21世纪的生态文明战略
西方在生产过剩危机下走向世界大战。中国在遭遇两次生产过剩危机之后自觉提出的生态文明战略……
以前农民对身边的资源环境、传统文化,都没有价值意识,但是在市民眼里,这可能是更有价值的。市民下乡,对于各种农村资源重新“赋值”。比如一堵夯土墙,可能在农民眼里,这是完全无价值的,但是市民就看上了,愿意出钱保留它。对于市民来说,这是文化对资源的赋值。又如市民下乡对于农村古建筑的保留,做的也非常有价值。福建一个年轻人,保存并且修复了一处古宅做民宿,周围全是老百姓盖得钢筋水泥楼房。很强烈的对比。政府给他评了奖。
农村的中老年妇女被一般劳动力市场排斥,不被定价。如果在农村,跟市民结合,办民俗。那么就可以发挥农村中老年妇女的价值——擅长办农家乐,这种三产需要的打扫房间、做农家饭,正是中老年妇女的拿手好戏。
北京一个房地产商找我,要放弃城市,要大规模下乡圈地。资本下乡的目的就是先把过去不被定价的资源占有,然后包装。他们在全国找有山有水的地方,趁着便宜,赶紧先占。然后打造休闲旅游养生基地。等着我们这种干了一辈子的,有点余钱剩米的人去租或者买。但,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让农民致富,就得让市民下乡。市民不是大资本。像我这样的,找一个地方,我们愿意与农民结合,我出钱,你来建,虽然土地不能买,但我们可以共享。现在则可以跟农民分享经营权。
城市过剩大资本去农村圈地,在他们之前,市民也要先行动。市民下乡的消费能力,多少倍地高于农民。真的把市民吸引下乡,这样的地方一定是依靠内需拉动增长的。
浙江安吉县,第一个首倡美丽乡村的县。支柱产业原是水泥,因为污染炸掉,财政收入掉到了全省最末。只能开始搞生态化乡村旅游。老的大队部搞了个文革博物馆,这就是旅游题材。保护明清历史建筑或再现古民居博物馆,用农耕体验,农家宜居体验。向上海市民宣布,我这是黄浦江源头第一县,吸引大批中老年上海人。在水源地附近,搞了上海市民菜园,老年人来,年轻人跟着也来了。它这里就不用发愁卖农产品。
改革红利: 1978年以来几乎每次“三种全会”都遭遇经济危机,我们的换届周期和经济周期是温和的。
中国21世纪的战略调整:生态文明的提出;还有个条件是,中产阶级足够多。我们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产阶级。
2005年中央接手缓解三农困境的责任之后,财政支农投资逐年大规模增长,市民下乡的成本已经由国家垫付了。农村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三通一平。很贫困的山区都已经出现了青年创客。当地的一个年轻干部,说我怎么解决贫困,就是吸引市民下乡,和农民一起创业。市民下乡不需要支付各种成本。互联网是个公平的工具。谁都能用。因为互联网的主要成本是美苏搞星球大战时被支付掉的。市民下乡,条件是基础设施到位。
新土改:完成 “四至界定+三权分离”。为市民下乡解决了障碍。
案例展示:
大学生支农社团下乡,一边搞着就出现了青年人返乡,成为农村的青年创业者。
这些项目谁搞的?是市民下乡和青年学生。农民开始还不接受,他觉得搞成这样,没法娶媳妇。当市民下乡时,带来一些理念,会慢慢改变农民的思路。
养生农业是农业的最高层次。我们在城市郊区搞得市民参与式生态农场。公平贸易在世界范围的创新——哥卖的不是菜,是文化和理念。
文章出处:转载自“乡侬”微信公众号
转载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Th2p8ShMDhN_fv-kk6Rb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