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的是赚钱养家糊口。 而当他们走了之后,居住的房屋就此闲置下来。 无人看管照料,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时间久了,还会变成危房。现在不用担心,闲置的房屋有用武之地了,还能帮你赚钱。今年国家关于“探索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方式”的政策出台, 武汉市就率先引导、鼓励市民下乡,新政百日,近千套农房出租,房主每年获万元收入。
三农专家温铁军谈“市民下乡”
都知道“市民下乡”是武汉市率先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绿色生产方式而制定的策略。
温铁军认为,适应这一生产方式的变革,就是要引导市民下乡,农业进城。既要引导农民在城镇创业,有余钱的市民到农村创业,又要引导农业进城。
“农业不一定是农民搞,市民也可以搞农业;城市不排斥农业,也应该有都市农业,既是景观也是生态。”温铁军强调,城镇化进程中最需要的是农业三产化创新,而不是工业化改造农业。
他还援引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分析表示,最近十年中国中产阶级的人群将从1.3亿人达到5.3亿人左右。 这部分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市民下乡与农业进城的中坚力量。
以前农民对身边的资源环境、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的价值意识,但在市民眼里,这些“土”的东西可能是更有价值的。这就是市民文化对乡土资源的重新“赋值”。
当他看到武汉市出台市民下乡“黄金20条”时,高兴地说:“这个做法完全符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给武汉市点个赞。”
更令他欣慰的是,湖北多个地方正在将“市民下乡”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徐治湾用微信群把在村内村外的人都发动起来,最终形成多种资源汇集的合作社,过去高污染的养鸡场养猪场等被放弃,转变为三产;罗田张家冲村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引入“爱故乡驿站”、“小满自然教育”、“西厢房”等新市民(组织)进村入驻,打造成荆楚家学第一村。
在温铁军看来,组织农民和外界市民积极对接,是必由之路。反过来,市民下乡,也一定要和发动起来的有组织的农民对接,而不是单家独户的农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使之不再对立分开,有了政府牵线搭桥,城市人走向农村更自由,农村人获得收益更方便。
虽然会面临很多已知和未知的挑战,但武汉市组织的市民下乡活动,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探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城市不再陌生,让乡村不再孤独。
令人鼓舞,并值得欣慰的是,刚刚,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明确鼓励:拓宽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为市民下乡保驾护航。
租用闲置农房,过上田园生活
“我女儿鼻窦炎复发引发中耳炎影响听力,医生建议找个空气好的地方给孩子养病,因此我们一家选择下乡来疗养。”这是武汉市民甘女士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现在她正住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半山腰上,一座小平层农房,宽敞的院落绿树环绕。
甘女士一家租用的是一套四室一厅的闲置民房,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每年租金8000元。平时种点蔬菜,坐摩托车到集镇上买些鱼肉,老公周末从城区过来团聚,“孩子不仅身体明显好转,还得到别样的成长体验。”
据武汉市农委调查显示,全市1902个行政村中,长期空闲农房约11.6万套,占农房总数的15.8%。在38个村湾调查发现,闲置农房有出租意愿的农户,占调查总数比例达78.2%。
“由于城镇化、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农村人口自然减少,管理不到位,流转不畅等几方面因素,导致农村大量房屋闲置。”武汉市农委主任谭本忠说,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农村空闲农房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流转,造成资源浪费。加上长时间缺乏使用维护,农房极易成为危房。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表示,新农村建设可以探索“市民下乡,村民进城”的路子,鼓励中心城区有志创业者下乡投资,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带动乡村旅游业和文化发展;同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
为此,武汉市明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出台“黄金20条”扶持政策,鼓励能人、企业家、知识分子、城镇居民下乡。
这使得农村的闲置房得到改善,而城里人给农民带来收入,互利共赢,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让城市中住在高楼大厦里看贯冷漠的人,重新找回质朴和淳善。
市民下乡“身份证”——你办好了吗?
政府对市民下乡虽然持积极态度,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于武汉市而言,只鼓励这四类人到乡下:农村能人回乡、知识分子下乡、城镇居民下乡以及企业家下乡。
记者调查发现,已下乡、或正准备下乡的人群,与政策鼓励的下乡人群基本吻合。他们选择的目的地大都集中在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地、农耕休闲游景点,以及生态农业的亮点地区,无论是普通居民休闲养老,还是企业家投资兴业,其选择基本一致。
他们看中的资源,主要是交通便利,大约一小时车程;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居住环境,能够满足生活、休闲、文旅等方面需求。
在政策的鼓励下,让那些能够为家乡做贡献的农村人,为乡村谋福利的企业家、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和想要为乡村献一份力的城市居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力量,而政府会给他们开绿灯、办“身份证”。
市民下乡——一片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
今年,武汉开始推进“市民下乡”,5年前就已经先行一步的谌鄂湘和“汉子山养老山居”,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如今,场景依旧、幸福依然。不同的是,下乡养老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老谌说,受他们的影响,汉子山陆陆续续来了10多户,大多是武钢的职工,“从省林业厅、省科协等单位来的几位,非要与我为伴,从我这儿转租了一栋房。”
相比普通居民,企业家们的反响更为热烈。从市民下乡活动中,精明的企业家找到了巨大的商机。目前已经进入,或正准备进入的工商企业,有大型国企、民企,也有中小企业;有风投公司,更有旅游、农业企业。他们的目光大都瞄准了“乡村民宿”。
央企三江航天房地产公司,正与黄陂王家河街岗上熊村积极洽谈,准备租赁农房,打造休闲养老的特色民宿。
深圳尚果国际公司已与黄陂王家河街胜天村20户村民成功签约,依托该村自然生态优势,打造精品乡村民宿。
湖北九池投资管理公司在江夏郑店街杨树咀村,打造田园综合体的生态小镇,已与38位村民签订了租房协议。九池公司还准备在黄陂罗汉街北新村,打造休闲度假的特色民宿。
除了城市的居民和企业家外,许多当地人也返乡创业,自己开餐厅做民房。利用本乡人的权利,给外来人提供方便,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市民下乡可享受的“福利”
为了鼓励市民下乡,武汉市政府制订了多项扶持政策。根据“黄金20条”规定,下乡的市民可以享受不同的资金补贴,福利待遇也相当丰厚。
农村工作人员将农民自愿出租的空闲农房信息公布到农村综合产权信息、农业政务网等平台上,与想要租用的市民或企业签订使用协议;
对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迁村腾地,实行村庄集并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按每户2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
假如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空闲农房,协议期在五年以上,村湾农户总数30户以上,利用空闲农房户数占农户总数30%以上,并且符合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条件的,会按照每户8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
租赁空闲农房组建乡村休闲游、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的市民或企业与村民有同等的待遇和补贴;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参与农家乐经营户10户以上的乡村休闲游合作社,会有每社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鼓励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和农业科技企业、农村合作组织通过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开展技术指导和创业服务。
支持“市民下乡”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农资店。
“市民下乡” 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创业创新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鼓励“市民下乡”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兴建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经验收达标之后,会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
除却以上“黄金20”条的鼓励外,武汉市政府还在5月推出“钻石10条”;6月提出打好“四张牌”,力促能人返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的是为了激活市民下乡追逐创新创业。
有了这些政策和福利的辅助,更能让创业者放开手脚去做,企业放心大胆的去投资经营,进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农村的发展。
市民下乡,农村的变化
而今,有了鼓励政策还不够,引导市民下乡要搭建信息平台,让有闲置房屋的农户和下乡意愿的市民及时对接。
武汉市通过农交所等平台,发布闲置农房出租和求租信息,分批公布全市数百个“市民下乡”推荐村庄及村支书联系方式,组织“市民下乡团”实地参观考察。
“闲置农房虽多,但并非都适合出租。”武汉市农委新农村建设处处长张群说,武汉市公布的“市民下乡”推荐村庄,多数已纳入美丽村湾建设,基本完成了供水下水、厕所改造、垃圾处理、道路硬化等设施建设。租用农房,不仅让市民圆了田园生活梦,还改变了农民的境况。
58岁的“房东”范秀云说,自家农房签了5年的出租合约,书院里还留了一间房供她和老伴自住,“每年可以获得4万元房租收入,非常划算”。
黄陂区胜天村龚家大湾村民熊爱华一家是村里精准扶贫对象。她将自家两层共150平方米的农房,按照每年1万元的租金,租给江岸区市民尤先生一家用于休闲养老,租期为10年。熊爱华说:“此前村委会推荐我找到一份保洁工作,加上这笔农房租金,就能脱贫了。”
受惠的人越来越多,以往只能靠着一亩三分地赚钱的农民,现在坐在家里也能获利。据武汉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下乡”实施百日来,武汉共向社会公布三批适合下乡的行政村399个,发布空闲农房信息3205条,签订空闲农房租赁协议农户993户,年租金达1203万元,吸引社会投资8631万元。
除了颁布鼓励政策外,武汉市还将“市民下乡”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引导市民前往风景优美的贫困村租赁农房。这既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扶贫做到真正有效有用。
文章出处:原载于武汉市农委、农林科技网,转载于“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转载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423n8KdyOrZXyu93BcZH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