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必须买一件外衣和一双与之配套的鞋;明天,还得买一块手表和一条项链;后天,我们又必须在一所大公寓里安放一套沙发和一盏青铜灯;接着,我们还必须有地毯和丝绒长袍;然后是一座房子,几匹马和马车,若干油画和装饰品……”
—— 列夫. 托尔斯泰(俄罗斯作家)
当大多数都说世界人口基数大是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最大原因,也有批判现代技术是“双刃剑”(见上一节),很少有人考虑到目前的消费是另一个症结,人们已经习惯被鼓励尽量购买物品,以为那是作为人天经地义的权力。不知什么时候读到一个外国学者写的一篇题为“人口和消费是两头大象(Population and consumption are two elephants)”的文章,我如梦初醒,消费真是一个大问题。经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我现在认为消费是比人口问题甚至更大得多的问题,因为人口是自然问题,长消由自然因素制约得更多,消费是社会问题,长消全看人类自己。遗憾的是,人类仍然在加速在消费主义的方向上一路疾行。吉林人民出版1997年出版的“绿色经典丛书”之一的艾伦.杜宁(Alan Durning)的《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How Much Is Enough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Future of the Earth)》一书(以下简称《多少算够?》,正是揭示消费及其主义是造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杜宁说:“消费主义真正的精神实质就是让人们把消费当作人生追求的终极意义,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利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对人进行精神控制。”生活离不开消费,但消费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类还要满足其他精神上需要。然后自工业革命以来,消费被无限鼓励,成为促进生产的动力。人类深陷消费泥潭不可自拔,带来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难题。
《多少算够?》出版时的1992年,全世界存在3个消费阶层,11亿穷人,年收入700美元,其总收入占世界总收入的2%,33亿中产阶级,年收入在700-7500美元之间,占世界总收入的33%,中国大部分人属于这个人群;11亿富裕阶层,年收入在7500美元以上,其总收入占世界总收入的65%,是穷人的32倍多。收入越多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越多,但是社会和政府却看不见这些,通过政策和媒介却鼓励大家向他们学学习,“现在就买你们所需要的”充斥美国的大街小巷。从1950s开始,时间上,后一代已经不满足前一代拥有的物品,空间从美国到日本,从日本到韩国、中国、印度、印尼,“有许多钱”成为 每个公民的追求,“拥有更多的每一样东西,更多的房子、更多的电话、电器……”,而建筑工人日以继日的赶建着购物中心,消费主义像野火似地向各地扩张,消费者社会就这样形成。
目前,即使一个年美国的中产阶级的消费都足以让我们生活的地球倒下,人口增长和高消费相匹配才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消费长期被认为是好事,实际上是国家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源于美国的全球消费者社会的形成成为20年世界文明的最大成就。世界各地都在鼓励消费,在墨西哥消费者与人已经画上等号。例如,一旦出口不行,中国政府就想法设法的鼓吹拉动内需。
然而,消费社会对环境的破坏,也没有给人民带来的一种满意的生活。消费与个人幸福的相关关系极不显著,现代人收入满足却牺牲社会关系和闲暇,当然贫困也是环境危害的来源。因此我们人类目前陷入两难的境地:推广目前的生活方式,地球将承受不了,限制消费在生态学上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会感觉不公平。如果考虑了后代,或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价值观必须变化,总体减低消费是必须的,一方面减少粗放污染的产品转为高质量的耐用品,一方面用闲暇、人际关系来满足替代其他粗放的需要。
高消费带来高污染是不争的事实,大多环境破坏深入到本国贫困的人口并被后者强烈地承受,因为富裕人群对木材和矿产消费的偏好,因廉价劳力、丰富的资源和宽松的法规吸引产业的转入,每件消费品都有生态足迹,乃至扩大到对全球生态的破坏,1975年美国《幸福》杂志刊登一则发人深省的“广告”:“为了吸引像你们一样的公司,我们已经砍伐了山川,铲平了丛林,填平了沼泽,改造了江河,搬迁了市镇,全都是为了你们和你们的商业在这里经营更容易一些。就这样,1989年,荷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3倍于自己土地面积的农产品,美国、欧共体、日本从发展中国家进口1360亿美元的初级产品,巴西的热带雨林消失了,比秘鲁亚马逊雨林消失了……美国食品平均运输距离是2000公里。”消费者阶层对全球环境的破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消费(consumption)”的词典解释是:摧毁或毁掉,浪费或滥用,用光或用尽,这正是经济学使用“消费”一词的本意。正是1907年经济学家西蒙.纳尔逊.帕腾宣布:“新的美德不是节约而是消费”,彻底埋葬了人类长久以来节俭的美德。因此,迎合甚至鼓吹全球消费者社会的经济学对于人类共同的地球资源遭受损害应负最大份额的责任。
人类需要一个舒适的、非消费主义的,对生物圈无害的、把技术变化和价值观变革结合的生活方式的导引,生态学观点认为关键是节约能源燃烧、节制原料使用和保护生态系统。消费还危害了人类未来后代的机会,没有大幅度减低消费,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道义上讲,富人阶层不减低自己的消费就没有权力反对中等和穷人阶层对地球的伤害。实际上降低我们消费不会让我们失去地球生态系统给予的真正重要的物品和服务。因此,第一步是让消费者认识到自己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危害,这一步真的很难,但是值得去做的(最近柴静女士自费拍摄的纪录片就是一例),利用地方性知识或宗教文化也许有帮助,如中国道家的知足常乐,儒家的过犹不及等;自我意识也是一个方面,本杰明.富兰克林说:“金钱从没有使一个人幸福, 也永远不会使人幸福。在金钱的本质中,没有产生幸福的东西。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的欲望就越大。这不是填满一个欲壑,而是制造另一个。”回归节俭需要时间,但可惜地球已无法等待,人类面临的生态系统破坏的挑战是空前严峻的。正如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潦草地写下的:“一个人的富有与其能够做的顺其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 人类能否从消费主义中走出来取决于占1/5的富人阶层。
在消费主义不断抬头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正其时也。要建设全面的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高碳经济为低碳经济、高能耗技术为清洁技术很重要,转变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为低消费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国,彻底走出消费主义,全面走向绿色消费的社会极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