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实践前沿

廖晓义:学习型乡村的中国实验

2016/12/5 15:14:45
来源:
作者:

2016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召开“构建生态村的建设模式”专家研讨会。研讨会以“生态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为主题,力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乡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中国的乡村建设模式,并以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教育培训传播中国文化。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国际、国内乡村建设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领军人物,围绕生态村的建设展开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以下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女士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经本人删改修正后与大家分享:

我认为现在人类的当务之急是以共同体意识建造共同体社会,而建设共同体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回忆这八年“乐和家园”乡村建设的落地实践和之前若干年的研究,就是在探索这样一条学习型乡村的路径。怎么用中华共同体文化来建设学习型乡村?我们和同道同仁一起做了五个方面的探索:立于整体的学习方向、植于社区的学习方案、基于修身的学习方法、富于创新的学习经验和利于天下的学习实践。

一、立于整体的学习方向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几大危机:身心分裂造成的生命危机、心脑分裂造成的精神危机、 物我分裂造成的生态危机、个群分裂造成的社会危机和义利分裂造成的经济危机,产生这些危机是因为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我们不能够指望造成这种危机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危机,所以必须完成思维方式的全面转型,第一,要从物质思维到全息思维,物质只占世界的5%,我们把25%的暗物质和70%的暗能量丢了,便没有快乐,没有健康;第二,从碎片思维到系统思维,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不可能治理乡村,这也是我为什么当时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环保走向了寻找总体式方案的原因;第三,从对抗思维到和谐思维,乡村治理不是像西医对待肿瘤那样切掉、冻死、饿死、一刀杀死,我们完全可以用扶正和调理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通过差异互补共生、尊重沟通包容、自立互助公益的方式来解决。

我们把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用一个简约的话语来表达,就是“乐和”,“乐和”是儒家共同体或者中华共同体文化的与人类共同价值相通的话语。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而共同价值是需要元价值的,就是八个字,“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差异、互补、共生;尊重、沟通、包容;自立、互助、公益,否则难以形成共识,没有共识也不可能有共同体社会。“乐和”就是连接传统和现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通俗话语。

乐和呈现出来是五个系统:个群相和的社会共同体、义利相和的经济共同体、身心相和的生命共同体、心脑相和的文化共同体、物我相和的生态共同体。我以中医思维治理乡村写了一篇文章。乐和又是共同体社会的通俗表达,我觉得这位日本朋友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跟我说的不太一样,我们理解的共同体社会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社会,就是差异互补共生的社会,但是你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又被称为集权社会。其实集权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都是个体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我们说的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理想是以社群主义或者共同体主义为基础的,体现为社会共治、经济共赢、利益共享、价值共识、环境共存,这是我理解的共产主义,也就是共生主义,或者说共同体主义。

二、基于社区的学习方案

怎么把这套共同体理想变成一种实践方案?我们怎么来学习它、建设它?我认为首先要向历史学习。学习一下中国文化的治理方案。如果我们不以现代西方的术语和标签,而以儒家文化的本质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特质,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五千年,是有她的治理智慧和治理结构的。中国的天地人和的道统是学统的内容,不像现在只是学知识、技术;学统给政统输送人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而政统是挺道统的。道统、学统、政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顶层设计。她还有自己的底层设计,这就是乡村的祠堂、学堂和中堂。学堂作为学习空间,每一个乡村都有私塾,培养出很多人才;祠堂作为公共空间,处理很多的公共事务,包括矛盾的化解、环境的维护、老人的照顾、小孩的教育以及这个社区的诸多的其他公共事务;每一个中国人家里有一个中堂,是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信仰支撑了生活,生活留住了信仰。这个顶层设计加上底层设计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有极强的守望的能力、再生的能力的秘密。我们今天首先要礼敬和学习传统,还要思考怎么把中华共同体文化及其学习机理能够在传承中创新。

这种学习也许不是在课堂上讲课听课那样的学习,而是有理念、有机制、有活动、有空间、有参与人群的行动中的学习。具体说起来就是“一站、两会、三院、六艺”,即以社工站为技术支撑、以互助会为自治基础、以联席会为共治平台、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力量,以大院为公共空间、以书院为学习空间、以庭院为生活空间,在此机制和空间的基础上开展以国学堂、食育坊、绿色风、节气行、人生礼、小剧场为内容的“读耕居养礼乐”新六艺活动。这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学习怎么会自治、学习怎么会协商、学习一些专业的方法,大家一起学习,政府、社工、乡亲一起学习,学习怎么建造一个共同体社会。

社工站是街镇在乡村的社会工作平台,引进专业社工提供社会工作的培训和服务。社工住在乡村,发挥方法提供、能力建设、教育辅导、精神感召和资源引进五个方面的功能,进行社会调研、社会组织、社会活动、社会教育、社会宣传、社会记录六个方面的服务。

互助会作为基于村民小组的公益性互助性组织,是落实三中全会“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的要求,将村民自治落实落细落小的举措,是村支两会工作的有力补充。街镇和村支两委要在社工协助下,通过调研和宣导,成立互助会,发现和培养乡贤成为乐和代表,鼓励互助会分担村民小组的公共事务,如环境保护、矛盾化解、文艺活动、孤寡老人的照顾和留守儿童的关爱等。

联席会是村支两委主导、互助会和社工和共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共治平台,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落地机制。要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理解召开联席会议的方法和意义、流程,保证联席会定期召开,并通过联席会落实“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的三事分流、责任共担的方法,学习用儒家思想和现代治理相结合的新方式来讨论和处理公共事务,从下至上形成“乐和乡约”的村规民约细则。

大事是什么呢?就是国家层面的公共事务,以前朝廷的大事主要有治水、御敌、赈灾、判大案,现在政府的大事多了,但是大量的“小事”也就是社区层面的公共事务缺少自然村层面的社会组织来处理。现有的村支两委是建立在行政村层面的,例如湖南长沙县的有一个行政村就包括了63个自然村,三五个人的村支两委怎么有能力有精力去处理63个自然村的公共事务呢?所以小事村社办,就是在村民小组层面成立互助会来处理公共事务,来处理矛盾化解、环境保护、生产协作等等事务。私事当然自己办,是自己处理私事的责任和能力。中华民族如果对自己对社区乃至对国家如果没有责任意识,这个民族就毁掉了。责任共担的同时是利益共享,建立社区基金会并推动投入机制改革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大院、书院、庭院就是过去的三堂即祠堂、学堂和中堂在今天的重建。乐和大院作为公共空间,乐和书院作为学习空间、乐和庭院作为生活空间。街镇和村支两委要在互助会和社工的协助下落实大院、书院的选址、布置、管理和氛围营造。要组织开展大院的活动、安排实施书院的课程,并进行庭院的辅导和家规家训家教等活动,要使文化活动踏到这三个空间的实处,让儒学走进大院、走进书院、走进庭院,才能走进百姓生活,实现人人有礼、家家乐和。

还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六艺即耕、读、居、养、礼、乐,都是社工和村民的学习课程,这课程是六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国学堂,以“仁义礼智信”、和《礼运大同篇》为基础内容,通过读、写、讲、用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二是食育坊。食育工坊作为微型的乡村博物馆,可以把乡村记忆和传统农艺留在村里,收集老农具对其进行布置,开展农具表演以及生态农业和食物教育活动,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三是绿色风。开展以做环保酵素和手工皂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逐步开展农药化学污染防治、垃圾管理和村民义务大扫除和多种环保活动。四是节气行。组织村民过节气活动,学习并教授村民五禽拳、乐和操、节气操、节气餐等养生内容。五是人生礼。作为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乡村的礼仪教育需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让挥手、鞠躬、拜孔等礼仪成为村民的习惯,也让传统生日礼、成童礼、成人礼、开笔礼等成为乡村的公共生活。六是小剧场。将乡村小剧场的硬件软件建设作为曲阜的公共文化品牌认真打造,因地制宜建设并装修乡村小剧场,配以文艺骨干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大家把乐和的理念与生活演出来。  

乐和家园作为一种社区模式,需要县域治理或者说以区县一级的地方治理为支撑。区县党委政府建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引进社工购买服务,建立社区基金支持社区社会组织,调动相关部门参与,鼓励学校和义工组织参与,建立媒体传播,研究机制,干部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等等,都涉及到县域治理的内容。有些试点的乐和家园建设已经进入了政府的考评机制,因为这本来就是政府主导的大家共同行动共同学习的工作。基于社区治理的县域治理就是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基础,其目标就是实现从古老礼运大同到今天的中国梦,建立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基于修身的学习方法

中华共同体文化曾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却顽强地由一代代的身体、一个个的娘胎一脉相承五千年,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是因为她有着基于修身的整体学习机制。如果我们把学习本身理解为一个族群的传承与创新,那么这个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就是集话语体系、学术体系,治理体系,操作体系和复制体系为一体的学习机制。

基于乡村的共同体社会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结构。每个个人生下来之后的家教和蒙学、小学、大学,学会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共同体生活,并且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营造共同体尽力。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功成名就之后大多数会回归乡里,成为参与公共事务的乡绅和继续教育乡童教化乡民的先生。对于这样一个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遗产,我们真的是需要重估、礼敬和学习的。

乐和家园作为一种社区治理模式,一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也是一种多方参与的学习模式,学习如何培育个人的共同体意识,以构建家一样的共同体社会,包括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环境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通过一个班子、一个基金、一支队伍、一套教程、一个基地,这个基地是既是实践基地,也有研究基地,也有交流基地。如果我们把学习理解为传承和创新的过程,那么乐和家园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和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对于中华共同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乐和家园的社区治理实践中,无论是基层政府村支两委,还是社工和社区社会组织,还是家庭都需要修身。中国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修身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自立、互助、公益的乐和精神,体现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元价值,修身就是要修出人的自主性、互助性和公益性,这就是大道之行的“道”。仁义礼智信,是我们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德,在家庭里孝悌慈俭勤就是齐,参与社区治理社区事务就是治国,因为村是小国,国是大村,走出社区就是平天下,这就是通过修齐治平实现天人合一的治理之道。

一个乡村的共同体意识,是在构建共同体的实践中形成的,通过互助会联席会处理公共事务、制定公共规则的过程就是对于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共同体的能力建设;通过大院的公共空间和书院的学习空间是营造公共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义务大扫除、一起做酵素、节气行聚在一起的养生和环保活动,增强共同体意识的活动方式,同时,作为礼乐教化的方法,将“礼运大同篇”作为人人可以吟唱可以表演的手语音乐,对于强化一家人一条心的共同体意识,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些具有思想性又有着操作性的学习方法,是社工协同政府和协助村民,在知行合一的共同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继续完善的。

乐和家园作为一种社区模式,需要遵循社会建设规律,培育自然社区组织、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建设社会工作队伍。需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社工组织,并建立乡村的社会工作平台。显然,这样一支以弘扬中华共同体文化为使命、以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为技能、以燃发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同体社会为职业的专业社工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支队伍的脚要扎下来、人要聚起来、课要讲起来、事儿要做起来、美要秀出来、史要记下来。当人们为一些学院派社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而发愁的时候,我们摸出了一种在本地招募社工在实践中培养社工的路径。

社工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熟悉社区文化和社区生活的耕、读、居、养、礼、乐六个方面的技艺,这些都是社工必修的功课,也是本职的工作。儒家文化的一套以仁为根本、以礼为准则、以乐为方法的教育体系;一个从家教、乡学、到书院的教育机制;一种以君子人格为内涵的教育目标,为今天的素质教育和学习型乡村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社工不仅参与社会建设,也进行生态农业的实践。我们建立了第一个小农场,用开耕仪式播下了这个生态黄豆的种子,摸索一产、二产加三产的六产五链模式,这里有农业,加工业的豆腐作坊,以及旅游业,并在资本链、产业链、销售链“三链”上加入了“两链”,即乡村社会链和社工服务链,这些村民互助会代表和社工们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好像过节气庙会一样有说有笑,收成的季节发现有人在偷豆子,就开会决定凌晨四点起床去轮流到地里巡逻,然后是集体突击收割,多长时间没有见过这样共同生产的气氛了。

社工还要求有一种本事,就是会演戏。戏剧教育成为社工的必修课,然后和村民一起演戏。一般说来,乐和家园的试点村要求有一个乡村小剧场,这样的小剧场通常由村委大院里的会议室或者堆放杂物的大屋子改装而成。一个村里出现媳妇打婆婆了,社工就帮助互助会编了一个剧,把它演出来,演的时候上下都哭,最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叫无剧本剧。还有村里的孩子经过社工培训后演生态农场的故事,讲大白菜怎么受污染,都演出来。这是乐和春晚,每年有一次,各村的小剧场节目在这里会演。我们把“一站、两会、三院、六艺”做成了12条,对于社会治理来讲是12个要点,对于社区教育来讲是12门课程,对于社工来讲是12门技艺。

四、富于创新的学习实践

中华共同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大课题,乐和家园是诸多的共同体实践样式之一。

乐和家园最初只是灾后重建的一个项目,是用中医思维治理乡村的小小共同体的实验。2010年受到巫溪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了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地球村为之提供社工服务,从那时候起,以这种模式在重庆市巫溪、酉阳、黔江、南岸和湖南长沙县上百个乡村进行了颇有成效的落地实验,于2014年走进孔子的故乡曲阜。

在乐和家园的试点村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古老的“礼运大同篇”成了妇孺老少能诵会唱的“流行曲”;过去冷漠自私的村民,现在能够积极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过去从不登台的妇女,现在成了小剧场的演员,把村里的婆媳故事演成话剧传播孝道,还能拿着农具自豪地走“农具秀”;过去不懂礼貌的孩子,现在见到长者能够鞠躬,而大多数村民学会了以传统礼仪相见。节日节气成为日常的公共生活,村民的义务大扫除成了常规,公共区域植绿护绿成了本分,为公共事务出力,为食育工坊捐物,为公共基金捐款,渐渐成为风尚。这个过程中,许多乡贤站出来分担公共责任,村干部也不同程度地改进了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使得干群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村民们受到更多的尊重,村干部受到更多的尊敬。有村民这样表达,“活着得劲了!”。守望相助、天下为公的儒家思想正在这里播下种子,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百姓生活。

从灾后重建的四川山村到巫溪这样地处渝陕鄂边界的贫困县,到南岸区这样的大都市的城乡社区,从地处中国中部的湖湘长沙县到山东的儒乡曲阜市,从杭州的上虞区永和镇,到贵州的贞丰县对门山,乐和家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也有着共同的经验:以村民居民为主的社会组织互助会为自治基础,以社区协商机制联席会为共治平台,以社工站为技术支撑,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共治;大事政府办,小事即社区公共事务由社区组织办,私事自己办的三事分流责任共担;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公共基金和相应投入机制的利益共享。在这样社区共同体基础上,以大院为公共空间、书院为学习空间、庭院为生活空间,开展以国学堂、食育坊、绿色风、节气行、人生礼、小剧场为载体的耕读居养礼乐“新六艺”活动,以此营造五个方面和谐生活,乐和礼义,乐和人居,乐和治理,乐和生计。而党政主导、传统文化和社工服务可以被认为是其中的关键词。

五、利于天下的学习经验

“乐和家园”经验也走向了世界。2015年我受邀参加第九届国际生态文明论坛,30多个国家一千多人,我作为四个主旨发言人之一,介绍了四川、重庆、湖南、山东的乐和家园模式,这样一种以党委政府为主导、村民居民为主体、传统文化为主脉、社工服务为助力的共同体模式,利益相关方各方差异互补共生的合作模式,得到很多与会者的赞同。一家著名美国媒体采访我,第一句话就问你讲的“乐和家园”能不能在美国做?我说可以呀,欢迎到中国来学习。2016年我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民间峰会上发言的题目是“以中医思维治理乡村”也得到与会者的呼应。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人都在思考和摸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区模式。我坚信中华共同体文化一定会对人类文明的走向起到引领的作用,也坚信梁漱溟先生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洞见:未来的世界,将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梁先生看到了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物”的文化总要有个头,总要回来,他是经过理性分析的,不是单靠爱国主义的激情。乐和思维是共同体思维,把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作为差异互补共生的整体来聚合,把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和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来调和。在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盛行的工业文明时代,倡导整体主义的价值观,营造彰显个体也凝聚个体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生活。乐和的本质,是以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同体社会,这个家一样的社会靠我们每个家人来营建。我相信,这样的思想和经验,是能够造福人类的。

我对于学习型乡村或者学习型社区的提炼,一来是受梁漱溟先生的影响,他把乡建整个变成了一个学习过程。二来受王力老师的启发,他很多年以前一直想做学习型社区,我觉得这个思路特别好。为了不断完善和分享交流学习经验,办学就成了乐和家园的一个重要工作。我们首先在洙泗书院办学,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回来讲学的地方。为什么叫洙泗呢?是因为有个洙水、有个泗水,就是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地方,所以他在洙泗之间讲学的地方被称为先师讲堂,在元朝修建了洙泗书院,书院外的牌坊写着“洙泗讲堂”,外面就是田野、泗河和一个叫做书院村的村庄。中国居然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乡村,有庙堂,有田野,还有河流,洙泗书院有大殿、有殿堂,把它作为我们的教学场所,紧挨着旁边还有在乡村的乐和书院,外面有农场,里面有乡村博物馆,有国学堂、小剧场、素食餐厅、养生斋等。我们特别希望在座各位行家们积极地支持、参与,我们一起来把乡村书院做起来,来实现庙学一体、祭讲合一、耕读并重、礼乐传习的中国特色的教育理想。

乐和家园只是中华文化复兴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一场正在进行还未完成的乡村建设实验,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探索有待完善。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汇聚起来,从基层开始,从乡村开始,建构个群相和的社会共同体、义利相和的经济共同体合、身心相合的生命共同体、心脑相和的精神共同体、物我相合的生态共同体。每个人都需要在共同体中生存,需要在社会的共同体中安身,在精神共同体中立命,需要在生态共同体中延绵,在生命共同体呼吸,在经济共同体里升华。

我们很幸运,等到了这个时候,等到了习主席旗帜鲜明地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担当,不负这个时代给我们的使命。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聚集起来就有力量。乡村共同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谢谢。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