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活动资讯
2018 - 08 - 09
苗春生,陕西长安人,1950年出生,现为长安民间雕塑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泥塑作品“水浒108条好汉”、“关中记忆”、“赶集”等佳作分别陈列于西安文博院,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展厅。他是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特等奖获得者,2010年他代表陕西民间艺人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他的泥塑技艺达月余。事迹概述:苗老当过电影放映员、和朋友办过企业、办过养猪场、种植过果园,但他最痴迷的还是泥塑,闲暇之余,他总是钻研泥塑,坚持绘画,他就想把黄泥巴“折腾”出与祖先不一样的结果。就这样,三十年来,只要有空闲,不论寒暑昼夜他都执著于泥巴雕塑中,把半生所积淀的人生收获,融会贯通在泥塑中,一把竹刀几把泥,“捏”出了浓郁的关中民俗民情。  他的眼里土色最美土味最香大半生浸润在关中农村生活中的他,用黄土捏出上世纪关中农村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景。如今,这些土得掉渣渣的泥人儿已经名扬中外。捏出这些泥人的是一个叫苗春生的农民,他今年66岁,做泥塑将30多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北村人。他自幼喜爱泥塑和绘画。74年被推荐去郭杜镇放电影,78年利用业余时间师从原美院民间泥塑老师刘学良学习泥塑,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学习,从原来塑造的古典人物、佛像、神仙,到专注于表现关中农村的生活形象,这些作品再现了关中农村民风民俗情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那些宏大场面的泥塑作品,将人们的记忆拉回上个世纪的关中农村,被媒体誉为“生动的关中民俗教科书”。对泥土,老苗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就是在土坷垃里长大的,小时候唯一的玩具就是泥巴,这辈子就没离开过黄土”,在他眼里,土色是最美的,土味是最香的。老苗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叙述自己家里的故事,《推碾子的老人》讲述的就是自己父母当年的艰辛生活。老苗说:“在农村丰富的生活经历,都成了我创...
2018 - 07 - 20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对安徽这个农业大省来说,土地是大多数人唯一的生计,也许是这个缘故,安徽农民常常走在改革前列。30多年前,那些最初在土地承包到户的协议书上按下手印的小岗村农民曾经敢为制度改革之先;14年前,皖北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南塘兴农村的农民们为了保护土地权益联合进京维权,声震全国;如今,维权抗争早已尘埃落定,那些安然还乡的农民们依然是乡村建设中的吃螃蟹者。有钱赚的公益正月里的薄雾细雨挡不住依然彻骨的寒意,有些青翠的稻田展现出江淮平原的早春光景,比起这时节仍是一片肃杀的华北多出不少生气。破五第二天,笔者根据备好的攻略,坐刚开辟没几年的农村公交专线在阜阳市郊孙庄路口下了车,一位撑着伞的年轻女孩立马迎了上来,她是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派来支援南塘兴农合作社的长期志愿者付丽,随之拐进村中马路,一眼就看到了200米外的合作社综合楼。这座白色三层小楼建于2008年,乃是台湾著名生态环保建筑师谢英俊的作品,根据生态环保的理念,建筑材料都取材于本地,并由村民自行建造。走进去,一股干净整洁、清爽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整座楼设计高挑敞亮,风格大异于本地其他建筑,据说乃是典型的台湾建筑风格,夏日里尤其凉爽通风。合作社的理事长杨云标正在二层办公室相候,地上摆着好几箱新酿出的酒,有一瓶不慎磕破了口,伴着满屋子的高粱酒香,性格豪爽大气的杨云标就此打开话匣子。在杨云标看来,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寻找能赚钱的商机是头等现实问题。合作社早些年曾考虑引入乡村留守老人编织产业,现如今又计划开展有机农业暨乡村观光旅游产业,但已经实现盈利的酒厂是这两年最为成功的实验。2010年,合作社开始创办股份制酒厂,向村子里的老人家讨教酿酒的古法,以自产的高粱酿造纯粮食酒,如今已是第二年结出硕果。目前酒的年产量大概是7~8吨,而盈利达到了6万元左右,并实现了向股东分红——当然,为了回笼资金,分给股东的是自己酿的酒,...
2015 - 09 - 23
无论身处城市乡村,我们都无法抹去浓浓的哀愁,因为城市和乡村问题早已是发展困境的一体两面;无论心属繁华静谧,我们都无法回避沉重的现实,因为面包和爱情问题早已是政治经济的双向制约。或许,我们都在寻找未知的自己,但首先需要找到土壤培植希望的种子。如果你想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希望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如果你想走进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希望从行动上回报故土;如果你想未来展开农业创业,希望从探索中找到方向;如果你想改变无聊迷茫的生活,希望从磨砺中证明存在;如果你想走出日趋狭窄的象牙塔,希望从田野中汲取力量;如果你想……那就保护这些种子,让希望之花在你的生命中尽情绽放!2009年走来,校内人才计划已经给上千名青年人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我们在等待你的加入,我们希望能为你打开一扇窗户!这里是为你塑造志趣,陶冶情操,增长本领,丰富见识,培育友情,助你成长的地方。学习周期2015.10——2016.8学习内容学习阶段学习主题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第一阶段(2015.10—12月)一、国际比较研究与青年视野文本阅读网络月主题讲座网络周读书交流观影主题学习总结成长月报网络交流引言提纲或文章二、三农问题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校内实践小组主题调研实践报告团队建设(2016年2月)理论提升技能学习成长交流名师讲座同伴交流生活体验现场观摩学习总结感想第二阶段(2016年3—7月)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问题文本阅读网络月主题讲座网络周读书交流观影主题学习总结成长月报网络交流引言提纲或文章四、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中国乡村建设参与式保障体系(RRPGSN)认证实践美丽乡村综合农民合作组织都市农业生态农场考察报告学习总结(2016年7—8月)学习总结回顾学习历程结业答辩学习论文第三阶段(结业后可自选)生态农业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脱产学习驻村一年,三次集中学习及交流,包括外出观摩创业团队孵化学习目标培养青年人的志向兴趣培养青年人的社...
2018 - 09 - 11
沈林洁,女,浙江桐乡人,197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政法系,同年进入桐乡市委党校工作至今,因一直从事基层科研工作,深切感到家乡农村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迅速变化,从而产生了留下小村记忆的想法,目前正在为御驾桥村、家乡亭子桥集镇等进行写作调研。事迹概述:自2012年来,沈林洁开始村庄历史撰写,已完成《水云乡里话海卸》、《民合记忆》、《桂花村拾遗》等三部小村史志,目前正在为御驾桥村、家乡亭子桥集镇等进行写作调研。自从2012年了解本市海华村的悠久历史,沈林洁开始了一系列村志的调研和撰写工作。童年在乡间自由奔跑的热情重新回来,历史的兴衰荣辱面目巨变却又令人深思不已。“每一个村庄,都有一条自己的母亲河。”早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90年代末,刚参加工作的沈林洁就发出了最为深情的感喟和最为迫切的呼声。在无数次的下乡调研中,在绘制一幅幅乡村地图时,“小河”作为核心主题一次次出现。母亲河俨然是家乡土地上维系生产生活的血脉,更成为乡村命运的象征,生态文明的依托。在《民合记忆》(村史)的末尾,附了一张作者手绘的水系示意图,隽永的笔触和细腻的标注,令人联想水乡旖旎的风貌。可谁能想到,一处处被打上斜线的河段占了不下整个水域面积的一半,代表了多少以“发展”之名被填埋的小河。还有那些丧失在推土机下的美丽建筑,也让沈林洁痛心疾首。如果说物质的破坏兴许还有修复或仿造的可能,那无法模仿的文化韵味和牧歌吟唱,情系山川大地河流草木的心灵,古楼旧庙的荫庇下村民彼此的联接和与祖先的对话,如何才能修复重建呢?细致入微记录乡风民俗沈林洁的村志工作,短则数月,长者经年,走过了无数小路、小桥和角落,春夏秋冬,书里书外,见证了乡村的变迁。每到一个村子,都得到了乡民热情的指引。在海华村(海卸),查阅镇志和典籍,而且受教于本地饱读诗书的的高人。为了真实记录地方风俗,她在当地海神祠“拜斗台”活动之际,在祠堂呆了三四天...
135页次18/34首页上页...  13141516171819202122...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