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乡建实践
最新资讯 NEWS 更多>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日期:2021年6月15日 – 7月18 日在线会议:ZOOM会议 & 小鹅通直播同声传译:全程提供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三语翻译主办单位: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国仁全球大学堂合办单位:亚洲学者交流中心,全球和平妇女,墨西哥地球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岭...
田间行者
2018 - 08 - 09
苗春生,陕西长安人,1950年出生,现为长安民间雕塑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泥塑作品“水浒108条好汉”、“关中记忆”、“赶集”等佳作分别陈列于西安文博院,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展厅。他是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特等奖获得者,2010年他代表陕西民间艺人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他的泥塑技艺达月余。事迹概述:苗老当过电影放映员、和朋友办过企业、办过养猪场、种植过果园,但他最痴迷的还是泥塑,闲暇之余,他总是钻研泥塑,坚持绘画,他就想把黄泥巴“折腾”出与祖先不一样的结果。就这样,三十年来,只要有空闲,不论寒暑昼夜他都执著于泥巴雕塑中,把半生所积淀的人生收获,融会贯通在泥塑中,一把竹刀几把泥,“捏”出了浓郁的关中民俗民情。  他的眼里土色最美土味最香大半生浸润在关中农村生活中的他,用黄土捏出上世纪关中农村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景。如今,这些土得掉渣渣的泥人儿已经名扬中外。捏出这些泥人的是一个叫苗春生的农民,他今年66岁,做泥塑将30多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北村人。他自幼喜爱泥塑和绘画。74年被推荐去郭杜镇放电影,78年利用业余时间师从原美院民间泥塑老师刘学良学习泥塑,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学习,从原来塑造的古典人物、佛像、神仙,到专注于表现关中农村的生活形象,这些作品再现了关中农村民风民俗情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那些宏大场面的泥塑作品,将人们的记忆拉回上个世纪的关中农村,被媒体誉为“生动的关中民俗教科书”。对泥土,老苗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就是在土坷垃里长大的,小时候唯一的玩具就是泥巴,这辈子就没离开过黄土”,在他眼里,土色是最美的,土味是最香的。老苗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叙述自己家里的故事,《推碾子的老人》讲述的就是自己父母当年的艰辛生活。老苗说:“在农村丰富的生活经历,都成了我创...
2018 - 09 - 11
沈林洁,女,浙江桐乡人,197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政法系,同年进入桐乡市委党校工作至今,因一直从事基层科研工作,深切感到家乡农村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迅速变化,从而产生了留下小村记忆的想法,目前正在为御驾桥村、家乡亭子桥集镇等进行写作调研。事迹概述:自2012年来,沈林洁开始村庄历史撰写,已完成《水云乡里话海卸》、《民合记忆》、《桂花村拾遗》等三部小村史志,目前正在为御驾桥村、家乡亭子桥集镇等进行写作调研。自从2012年了解本市海华村的悠久历史,沈林洁开始了一系列村志的调研和撰写工作。童年在乡间自由奔跑的热情重新回来,历史的兴衰荣辱面目巨变却又令人深思不已。“每一个村庄,都有一条自己的母亲河。”早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90年代末,刚参加工作的沈林洁就发出了最为深情的感喟和最为迫切的呼声。在无数次的下乡调研中,在绘制一幅幅乡村地图时,“小河”作为核心主题一次次出现。母亲河俨然是家乡土地上维系生产生活的血脉,更成为乡村命运的象征,生态文明的依托。在《民合记忆》(村史)的末尾,附了一张作者手绘的水系示意图,隽永的笔触和细腻的标注,令人联想水乡旖旎的风貌。可谁能想到,一处处被打上斜线的河段占了不下整个水域面积的一半,代表了多少以“发展”之名被填埋的小河。还有那些丧失在推土机下的美丽建筑,也让沈林洁痛心疾首。如果说物质的破坏兴许还有修复或仿造的可能,那无法模仿的文化韵味和牧歌吟唱,情系山川大地河流草木的心灵,古楼旧庙的荫庇下村民彼此的联接和与祖先的对话,如何才能修复重建呢?细致入微记录乡风民俗沈林洁的村志工作,短则数月,长者经年,走过了无数小路、小桥和角落,春夏秋冬,书里书外,见证了乡村的变迁。每到一个村子,都得到了乡民热情的指引。在海华村(海卸),查阅镇志和典籍,而且受教于本地饱读诗书的的高人。为了真实记录地方风俗,她在当地海神祠“拜斗台”活动之际,在祠堂呆了三四天...
2018 - 08 - 16
感恩、回报、创新、发展,是我做公益的核心追求。”吐地·艾力说。这位正在崛起的公益新锐,2007年8月30日发起了新疆慧光公益组织(又名“新疆慧光民生可持续发展协会”)。在新疆,这是唯一的以公益创业为特色的社会企业。目前,慧光公益共有50位志愿者,身份各异,有学生、农民、企业家,其中12位还是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生态干旱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共同致力于公益科普、生态恢复、改善民生、水资源保护、社区协调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公益项目。近日,吐地·艾力在北京参加了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其防治汽车尾气的科技发明获得第五名。 “我有责任为环境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45岁的吐地·艾力是维族人,已在环保公益中“混迹”7年,获得了80多项荣誉,如:第五届保护母亲河奖、乌鲁木齐市科技英杰、全国青年创业标兵等等。今年,他被推荐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几年来曾赴上海、北京、日本、美国等地交流学习过。1968年12月,吐地·艾力出生于塔里木河流域的某个残疾特困家庭。热爱大自然的他,从小成长在沙漠、胡杨林和塔河边,很少能看见绿油油的菜田、生机四溢的森林和水波荡漾的河流。1986年,他18岁,就读于新疆工学院的地质勘探专业。当他亲眼目睹——沙漠日渐侵蚀庄稼、河流干涸如龟背、树林被沙尘暴掩埋……他感到忧心忡忡,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有责任为环境保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缓解急剧恶化的生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将想法付诸行动。“‘慧光’刚成立时,我可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和专家学者讨论了好久,才为组织起了‘慧光’这名。”吐地·艾力娓娓道来,“这两个字意为‘智慧’和‘光明’,取自慧光法师睿智的宗旨。”从小就读于双语学校的吐地·艾力,会讲汉语、阿拉伯语、维吾尔语和英语这四种语言,他所创建的慧光公益里共有8个民族的志愿者,彼此交流...
2018 - 07 - 26
她是一名毛乌素沙漠中的农家女,是一位与沙漠拼搏的斗士,是一名绿色的使者,更是一名誓将一生献给治沙事业的女强人,她就是殷玉珍。与沙漠拼搏,建设绿洲1986年,19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嫁到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这个荒无人烟的居住地方,一个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就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他们的新房,方圆几十公里除了他们的家,就剩下茫茫无际的沙漠了,风一起,小屋随时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风一停,一家人便赶快用铁锨把门口的沙一点一点挪开,这样的情景几乎天天可以遇到。沙漠中的沙棉蓬、沙蓬子、沙米就是他们的主要下炊之物。丈夫偶尔从靖边县捡回来的死猪、死羊,竟是全家难得的一顿美味,剥下的皮子就是家里做皮袄的材料,说到这里殷玉珍眼睛不停的流出泪花,也许谁也想象不到这样的场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她们过了多久。对19岁的殷玉珍来说,最难以忍受的不是生活上的贫困和艰难,而是沙海中无边无尽的寂寞才是最可怕的。殷玉珍清楚记得过门的第40天时,才看见一个人从她的家经过,待她惊喜地跑过去时,那人已经走远,她便回家拿了个盆,把那脚印扣住,每天都要来看上一次,就是这个脚印,陪她度过了许多寂寞难熬的日子。沙化的土地连起码的生存都难,更别说是发家致富了。面对着一望无垠的荒漠,她咬牙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为了这个誓言,殷玉珍打起了家里的主意。她家里最值钱的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只三条腿的羊,1986年春天,殷玉珍用三条腿的羊换回了600棵树苗,把它种在房子周围,每天细心地照料着,那时殷玉珍每天除了给树浇水,其余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呆呆地瞅着这些小树中度过的。冬去春来.经历了风霜和干旱之后,载下的600棵小树只活了不到10棵。殷玉珍并没有失望,反而看到了希望,只要有一颗树能活,就说明有希望,看到这些在风沙中飘摇的小树,殷玉珍和丈夫开心地好像看到了一片绿洲。从此一场持久的人沙战斗开始...
12页次3/3首页上页123下页末页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