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乡建研究
  • 乡建实践
  • 乡建学者
2022 / 11 / 11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
2022 / 11 / 11
近日,由《大地之声》策划组、中国乡村振兴联盟(筹)、北京朱兰信息科技研究院、山西谷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太原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大地之声》学术论坛第3期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乡遇·乡村民宿”,会议由《乡村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武云侠主持。论坛嘉宾许昌学院窦梓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王睿博士、桂林理工大学侯玉霞副教授、纪录片《广西民宿》总制片人张迪与特邀点评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
2022 / 11 / 11
8月5日,由雁栖湖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雁栖湖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筑基固本,稳中求进”主题进行深入交流。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发表演讲,主题为《资本过剩、乡村振兴与第三资产池》。数十年扎根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认为,当下资本过剩释放出大量没有投向的资金,而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生态化建设,有望成为继基建、房地产后的第三资产池。温铁军认为,中央强...
2022 / 11 / 11
从《摆脱贫困》中汲取乡村振兴的智慧和力量——《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综述《摆脱贫困》出版30周年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7月5日在福建福州召开。30年前,习近平同志著述《摆脱贫困》,围绕闽东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重大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
2021 / 09 / 22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
2021 / 09 / 06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
2021 / 07 / 07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
2021 / 06 / 18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
2018 / 04 / 11
温铁军简介 温铁军教授是“三农”问题的提出者及中央相关理论政策研究的参与者,是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第七届召集人,长期参与多个国家级智库工作,如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粮食安全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商务部、民政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特聘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
2018 / 04 / 03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获语言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北京大学任教。后留学菲律宾,就读于菲律宾大学,并于1992年获得菲律宾大学的菲律宾语语言学硕士。1992年到2001年,她就职与晏阳初在菲律宾建立的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在学院工作期间,她不仅有机会接触晏阳初最前沿的乡村建设理论,并能够接触到国际上不同机构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她主要从事可持续农业、社区扶贫与发展和环境教育等项目的实践,管理和培...
2018 / 03 / 31
戴锦华简介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非洲、澳洲、亚洲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 与孟悦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
2018 / 03 / 31
刘健芝简介       刘健芝,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参与主编《学科.知识.权力》、《庶民研究》、《反思中国》、《超越金融危机:亚洲民众的另类行动》、《亚洲父权社会的复辟》、《创出我们的未来:亚太区的民间汇聚》等多部作品。
2021 / 09 / 22
点击次数: 0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
2021 / 09 / 06
点击次数: 0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
2021 / 07 / 07
点击次数: 0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
2021 / 06 / 18
点击次数: 0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
  • 乡建课堂
  • 乡建论坛
  • 乡建出版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起点在哪里?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为何如此重要?发达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真相是什么?美国强大起来的最基本经验又是什么?甲午赔款1/3被日本用来搞乡建。      洋务运动起于十九世纪中叶,短短三、四十年,最终败于甲午战争。在这个阶段官办以富国强民为目标,早期国家企业就是为了抗击外敌入侵而兴起的。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并在南通看了张謇的陈列馆,对张謇做了非常积极的评价。      张謇是中国近代企业重要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集团。1894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也就失败了。      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除了战争赔偿之外,还有“赎辽费”,合计大约有将近三亿两白银,日本拿到这个钱,回去以后三分之一用于购买军火,三分之一发展日本的军事重工业,还剩下三分之一用于什么?      用于日本的乡土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乡村建设。张謇用三十年投身乡村建设      中国自1894年甲午战败,1895年《马关条约》,这个时间段是什么呢?      这是张謇回南通创办大生集团起始的年份,他在清廷得到重用,但因为甲午国耻辞官,他说“余毕生抱定村落主义”,就是要发展农村。      1896年起步到1926年,企业大量收入主要用于地方建设了,他个人几乎是没有一分资本收益的企业家,他把所有收入全部用于社会建设与地方建设,创办了一百多所学校。      早期的企业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的政治见解,和社会综合发展的目的都非常清楚,他们是以报国为动机的,所以称他们为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企业家,也可以称社会企业家。       张謇是典型的社会企业家,他以村落主义为宗旨,发展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合,发展本地农业生产,他用垦殖的方式先发展农业生产,以本地农业生产带动原料增加,再以增加原料来稳定本地工业生产。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本地化      什么叫做本地化?     ...
冷战曾将世界一分为二      西方文明主导的人类资本主义历史,在二战之后进入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割世界、全面对峙的“冷战”阶段,把世界变成了以“意识形态”配套地缘政治划线的两大帝国主义体系。冷战所产生的制度框架,因“内在具有政治正确”而被强权推行,其本身并无任何理性可言。而这个框架又被两个同属于西方的超级大国包装成“自由主义”及“社会主义”的两个思想理论、教育文化体系,并以此形成浸淫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制度权。后冷战的单极霸权统治      虽然老冷战因苏联解体而演化为“后冷战”,但冷战所产生的世界单极霸权体系和孪生的单极霸权思想,在后冷战阶段几乎没有对手,也几乎全面继承了冷战的制度遗产;其彰显霸气、霸道、霸权的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权和话语权体系,依然全面而深刻地统治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社会;这个体系延续到今天,霸权国家继续滑入新冷战,也不过是最低制度成本的客观过程。中国被动应对新冷战      自20世纪80年代末内外交困,仅仅过去三十余年,此刻的中国主流社会,再次因自身极不情愿、但却显然无可奈何地被西方“硬脱钩”;虽然不少人头脑清醒地指出我们置身于“前所未有”大变局中,却因长期失去话语权而无法跳脱西方主导全球化给定的思维模式。于是人们看到:一方面,依据“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所谓“经济理性”派生的思想反应,及其演化出来的各种议论,确乎莫衷一是;同时,其多年试图推行的参照西方金融资本运作模式的激进化制度转轨,也借疫情压抑GDP而不得不再度追求增长速度的机会而加快推出。冷战和新冷战的最大不同      冷战曾被称为“一个世界两个体系”,而现在的新冷战是一个世界一个体系,和冷战的两个体系完全不同,新冷战因此可以是看成一个世界一个体系的硬脱钩。如果去看原来苏联东欧主导的计划体系,比如在“经互会”体系中,物资调拨和分配只是记账,不需要货币交换,也完全不纳入GDP计算方式,更没有金融化。而今天这个世界完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结算和货币储备体系,中国也没有超出这个体系;可以看到,即便经历这么严重的疫情,美联储这么大规模的增发,也没有弱化美元在世界贸易结算体系中的地位,反而使其的全球结算货币的比重回升了,人民币占比则开始下降。因此,新冷战本身是处在单一的美元...
一、讲座主题:      国仁乡建大讲堂/国仁读书会(第一季)邀请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家恩,作题为《百年乡建与现代中国》的第四场直播讲座。      近代以来持续至今的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本来就是中华文明受外部冲击而反应形成二十世纪中国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区别于长期对立状态的激进主流,并体现在乡村“自我保护”式的建设性民间或国家实践中。每当中国面临重大危机,乡村都是危机软着陆的重要载体,如同这次新冠疫情危机,乡村以最低成本实现了对疫情的群防群控,是故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建设。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落实和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在世界局势动荡,中美“脱钩”的大背景下,如何持续而稳固的夯实三农“压舱石”作用成为关键问题。因此,梳理近百年来追求现代化过程中,与乡村衰败相伴生的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将荡气回肠而力透纸背、下到普通民众上到国家主体创造的乡村社会发展的真实历史呈现出来,显得重要而紧迫。     二、讲师介绍: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乡村建设研究,尤其注重以百年乡建为整体研究对象,探索中国近现代史中被覆盖、叠加、遮蔽的建设性经验。潘家恩老师也是乡村建设的一线实践者,自2001年起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二十年,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重庆区域统筹。先后在Cultural Sudies, Inter-Asia Cultural Sudies,《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纪》、《开放时代》等处发表文章60余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乡村建设脉络机制研究”,联合主编《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
编者按:深处寂静的春天,我们依然要播种!自国仁读书会招募函发出后,秘书组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表近400份,经秘书组严格筛选,最终264人入选为正式成员。成员地域、年龄、职业、专业、学历都十分多元,为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和更充分的日常交流,秘书组特邀34位长期研究乡村建设的老师及长期在一线进行实践的乡建工作者加入,和大家共同学习,努力实现“有教无类”与“开门读书”的初衷。2020年3月28日读书会线上见面会后,全体成员以“多元交叉”为原则分8组,正式开启系统、创新和值得期待的研学之旅。今日推送读书会“季度阅读”计划,与更多朋友分享!国仁读书会“季度阅读”计划国仁读书会努力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时空限制,汇聚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自主阅读+分组研习+线上学习+学后总结+延伸活动”五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切入“乡村”这一基本国情与“可持续”这一最终目标,促进参与者对乡村建设及相关现实问题展开进一步地认识与反思,逐步建立连接起“乡村与城市、在地与全球、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视野。阅读材料共分两类:第一类为“季度阅读”(春夏秋冬),分别于3月、6月、9月、12月发给大家,既配合本季度演讲的单元主题,又有适当延伸与拓展。精选不同学科和角度的经典著作(3-6部)和影视文本(3-6部),阅读时间为3个月,以帮助大家建立整体性视野并形成新的问题意识为目标,本类阅读以自学为主,不在全体及小组中专门讨论;第二类为“聚焦阅读”,本类阅读紧密配合读书会月度演讲(共十二讲),由讲者围绕自己拟演讲主题推荐文章(2-3篇,为本人论文或相关文献),各小组围绕该文本分组研讨并派代表在讲者演讲后做5分钟汇报(心得与问题),然后与讲者在线展开对话与交流。一、我们的时代(春季)1、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1962)2、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3、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温铁军等,《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东方出版社,2013年【影视文本】1、《难以忽视的真相》,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 (2006)2、《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导演:迈克尔·摩尔(2009)3、《华尔街之狼》,导演:马丁·斯科塞斯(2013)4、《三和大神》,日本NHK电视台(2018)5、《寄生...
“当代乡村建设二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 国仁读书会(第一季):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招 募 函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2001年至今,当代乡村建设相关机构一直致力于各种类型的乡建人才培养。在“5G”新技术及新冠疫情影响下,网络化的学习方式与沟通方式进一步普及,为了低成本且高效率地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时空限制,汇聚更为优质的乡建教学资源,在宏观微观贯通与理论实践结合中加深参与者对乡村建设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发挥“1+12”的协同集成效应,当代乡村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机构联合发起此网络读书会。一、发起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国仁乡建社企联盟二、学习形式:1、读书会实行“线上学习+分组研习+延伸活动”三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2、参与者需提前阅读相关文献,并参加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分别组织的分组研习(上讲总结+下讲预习);3、每月一次在“腾讯会议”或“钉钉”等常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集中学习,包括:导读人引言(60分钟)+分组汇报(3-5人,共30分钟)+互动讨论(30分钟);4、为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地结合,除理论学习外,发起机构为参与者提供包括调研、实习、实践、游学等相关机会。三、参与办法:1、 报名范围:各发起机构相关读书(学习)活动成员;对读书会感兴趣的各乡建机构工作人员及实习生(志愿者);有志于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各界人士;2、 所有参加人需填写报名表(含不低于1500字的参与理由及对乡村建设的理解),为确保交流效果,限额录取,读书会奉行“有教无类”原则,对学历不做要求,年级专业不限,有乡建经历及相关推荐者优先;(报名表链接附于文末)3、 读书会为公益活动,费用全免。参加者需提前阅读指定材料并能完整参与线上学习与分组讨论,线上集中学习缺席三次者不得参加后续活动。四、时间安排:1、 第一季为2020年4月—2021年4月,集中学习为每月第一周周六晚七时(若个别讲者时间调整,另行通知),分组讨论为每月中进行(具体时间组内商议);2、  有意参加者请于2020年3月15日前填写报名表发送至邮箱:xc...
2019年3月15-17日,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主办的“生态转型与社会企业工作坊”在重庆市北碚区举行。本次工作坊由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国仁乡建社企联盟承办,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协办。工作坊旨在对当前生态文明转型背景下,从事乡村发展与服务工作的不同类型社会企业进行交流,探析中国社会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云南、山西、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广东等不同省市的基层社企实践者与研究者四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工作坊。此次工作坊在绿荫掩映的重庆市北碚区苓茏苑举行,这里曾经是中国社会企业家先驱卢作孚先生创办的实验农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举行此次工作坊,一方面体现了承继本土社会企业历史文化传统的立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生态的、多元社会参与的生态社会企业探索初衷。本次工作坊为期三天,内容包括了对社会企业的理论与政策探讨,当代三种不同形态的乡建社会企业实践案例分享,以及近代社会企业家张謇、卢作孚的历史借鉴。一、理论探讨在理论探索方面,著名“三农问题”专家、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回顾了乡建20年、特别是2008年以来以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为代表的乡建生态社会企业的探索历程,它们构建了乡建可持续的重要基础。他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企实践,无论是民国的张謇、卢作孚,解放后的供销社、公私合营,还是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兹、日韩台的综合农协,这些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社企,本质上都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是在复杂的内忧外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说,社企没有固定模式,所有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利于社会、生态利益,能体现生态文明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生”的实践组织形态就都是社会企业!同时,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江维做了专题发言。成都,中国大陆地区首个由政府牵头开展幷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城市,发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成办函〔2018〕61号)等系列文件。江老师回顾了成都市从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启动)到社区治理(2007-2016)、社区营造(2016-2018)再到培育社会企业(2018年—至今)的发展历程。她认为,社会企业无论如何展现,始终不会脱离“公益为本,商业为...
温铁军研究团队“解读系列”新篇章,十五年来第一部村庄解读著作;董筱丹继《去依附》《再读苏南》后的新力作;张艺英、陈晶晶等倾力合作,逐页整理档案,驻村深度观察,讲述有温度的乡村振兴“中国好故事”;记录战旗村半世纪变迁历史,解读全面振兴密码。一个村庄的奋斗:1965—2020董筱丹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出版时间:2021-04-01ISBN:9787301320440装帧:平装开本:16开新书荐语我们团队尝试着开展不同地方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试图形成经验层次的“解读”并使之成为系列,算下来已经至少有15年了。我们十几年前先做了《解读苏南》和《解读珠三角》,十年前开始做《解读重庆》《再读苏南》,三年前开始酝酿解读战旗村。本书发扬“解读”系列研究的一贯做法,基于大量的档案、文献和一手调研,为理解乡村问题、研究乡村变迁进行了全新方法论的探索,带领读者在乡村中、在乡村建设中了解中国。——温铁军内容简介乡村振兴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农民,这是中央文件精神多年一贯强调的。实地调研表明,这个主体地位需要“斗争”来获得,而不是自发实现或者“被赋予”;斗争的主体是“农民集体”,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或者家户;其斗争之所以伟大,在于生活在村落的农民集体与村落的生态资源,是以村社地缘边界为产权边界的,这一制度特点成为乡村“在地化”发展的内生性条件,故乡村振兴促进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农民集体利益,与应对全球化挑战、确保综合安全的国家利益高度一致。因此,农民集体的伟大斗争内在地具有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据此,本书关于战旗村经验的客观分析,也就有了记录中国农民获取自主发展权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涵。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1965年建村以来,八任书记接力,打造出一个全国闻名的乡村振兴典范村。新世纪以来,战旗村在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土地整理、集中居住、乡村旅游、城乡互动、群众文化、村民福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2017年,村集体资产达4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6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3元。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时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本书通过查阅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记述了四川省战旗村自“农业学大寨”立村以来55年的变迁历程,分析了村庄演变中宏观政策调整和村庄内在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核...
过去的20年,被认为是全球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中国家因全球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化,经济呈现急速增长。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我们要看到,全球化不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20年,世界局势快速变化,其规模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所未见的。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全球化似乎已经成为世界得以良好运转的金规玉律,发展中国家更是借助参与了全球产业的分工协作而迎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为什么世界格局无论怎么变化,发达国家都强者恒强,而欠发达国家却往往灾难深重?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究竟是依据什么样的逻辑在运转着?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温铁军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历经10年时间,通过中外实地调查研究,并持续进行观察和分析,完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新兴国家的比较研究。《全球化与国家竞争》这本书中,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7个发展中国家(即新兴七国)作为主要的论述对象,将它们在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书中所选取的七个国家包括:中国、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委内瑞拉和南非。七个国家,七个故事,虽然他们各自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以及当前的处境各不相同,但将他们放在一起观察,却可以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对于了解世界格局的本来面目、理解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命运,以及如何走出发展困境,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参考意义。温铁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认为,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并不断推动的,表面上看,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都可以共同发展,利益均沾,但事实上,不同国家在全球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盈亏自然也有所不同: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占据金融资本主导地位的核心国始终都是最大的赢家,不仅可以不支付成本,还可以占有最大的收益;其次,从属于核心国的制度体系、能够以战略伙伴名义“搭便车”的半核心国家,在与核心国利益一致时,可以分享核心国的部分收益;最后,那些以资源经济和实体经济参与到全球化之中的国家,处于全球化体系的边缘,由于不得不承载核心国转嫁过来的制度成本和和经济成本,而经常处于被“洗劫”的状态却不自知。在这7个国家之中,中国和土耳其的情况最为相似,两个国家都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产业资本阶段,并越发地趋向于新自由主义金融阶段发展。但近两年来,中美两国纷争不断,贸...
定价72.00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版次1出版时间2020年10月开本16作者温铁军装帧平装页数500字数0ISBN编码9787520716604内容介绍本书收录的这些案例,主要由作者带领的乡建团队和科研团队,在亲自参与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乡村建设实践和调研中整理形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折射出中国朝向包容性发展的战略转型J体现在基层农村的干部群众和下乡青年人的努力奋斗之中,与之有关的宏观政策演变前后时间跨度将近二十年——从1999年中国主要决策者提出以人为本,到2005年新农村建设,2007年提出生态文明,再到2013年确立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强调乡村振兴,都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传承复兴的整体努力。作者介绍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GWY学位WY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民政部、国家林业草原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先后承担多个GJJ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国家、多个省部级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GWY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YX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张兰英,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毕业后任教北京大学。后留学菲律宾,1992年获得菲律宾大学菲律宾语语言学硕士、1997年获得亚洲管理学院发展管理硕士。自1990年代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和公益事业中多年,深耕于中国乡村减贫和社区综合发展,聚焦于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等成人教育工作,以及县域废弃物综合治理的系统构建等。刘亚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等。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乡二元结构下改善社会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农村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等课题中担任核心成员。目录前 言 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责任DY章  那些年,那些事儿——新三岔建设纪事第二章 顺平案例第三章 阳澄湖畔的青澄岁月——昆山乡村建设案例第四章 新世纪新乡村建设的起点——翟城乡村建设试验区第五章 分享收...
  • 资讯
  • 百科
9月18日,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指导,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对外发布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培养乡村带头人”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头雁”计划是共仁基金会发起的乡村带头人培养计划,“头雁”寓意乡村带头人,自2003年开始实施,于2017年更名为“头雁计划”。头雁计划以培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情怀、有智慧的“一懂两爱”乡村带头人为基本目标,协助乡村带头人推动和发育农民合作组织,以乡土社会组织化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人才和组 织基础。迄今已培养全国 30个省上万名乡村带头人,孵化1000+家蓬勃兴旺的乡村合作社及各类产业生计项目。共仁基金会头雁网络分布地图“头雁”计划立足乡土社会“生态、生活、生产、生命”的“四生合一”需求,面向全国农民合作社骨干、基层干部、返乡青年等群体,以系统指导、专业培训、在地陪伴、项目实践和网络化支持等多种形式,向乡村带头人提供包括宏观政策解读、村社组织建设、乡村产业融合、乡村社区营造、社会生态农业、网络资源整合、领导力建设等诸多服务模块,为乡村带头人提供系统的能力培训、学习交流和支持平台等综合服务。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研究历程,“头雁”计划已形成“人才培训+头雁游学+支持网络+头雁行动支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三农领域权威专家、乡村建设实践者等培训导师团队;形成覆盖乡村可持续发展多个维度的课程体系;打造国内外参与者充分交流互动、具备国际性的农民合作网络互助平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共仁基金会“头雁”计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策 略在不断变化,在习总书记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指导和要求下,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更新人才培养内容,补充农村电商、数字经济、生态经济以及新媒体直播等新内容。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人才振兴高质量发展。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共仁公益基金会”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EVDOw-RBGbTQRj-vqTPcA
#餐盘去殖民化,全球亚马逊化!Decolonize your Plate, Amazonize the World!国际CSA联盟——URGENCI 于近日通过网站(urgenci.net)正式对外界宣布,国际CSA线上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25日-30日召开。这将是第八届国际CSA大会暨第五次欧洲国家CSA运动集会。与此同时,这次会议的如期到来也标志着巴西CSA网络成立十周年。紧随其后的是11月2日-3日的URGENCI会员大会。URGENCI 是一个由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网络组成的国际组织,拥有约 300 万会员。此次国际盛会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同时也是全球食物主权运动和团结经济运动的一部分。它将展示替代性食物系统在地方和全球层面的影响。我们为什么要举行会议?我们的社区中存在众多急迫解决的问题。我们如何能更广泛地动员公众从而争取获得良好食物与营养的权力?在新冠疫情之后,我们如何在脱节的社会中增强抵御力?关于建立当地团结伙伴关系,生态农业究竟在生产者和有生态观的消费者之间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确保我们的伙伴关系可以推动建立更牢固的社会联系?如何确保我们的努力惠及大众?真正可持续的食物系统,人人应当享有营养权,这些是否都能在政策中得以呈现?此次盛会我们将聆听CSA运动中既往的成功案例、我们拥有的共同愿景、我们的经验教训以及当下和未来共同面临的挑战。农民、牧民、渔民、有生态观的消费者、各国网络代表和运动支持者、替代性食物系统倡导者们,都将在此届线上会议中齐聚一堂。研讨会——实践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将有机会为此项社会运动谱写新篇章。CSA 的关键理念之一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和信任的关系。CSA让全世界数百万人以包容的方式获得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为成千上万的农民提供体面的生计,这也是确保城镇和农村之间建立真正联系的有力手段。另外,作为本次专题研讨会的亮点,我们将会延续一个特别的晚会活动——第三届 CSA 电影节将在10月30日举行,11 月 2 日-3 日举行URGENCI 全体会员大会和闭幕式。报名参与此届大会,您将有机会——和来自巴西及世界各地的活动家在“农业艺术”(Farming Art)会议环节中进行观点碰撞与有经验的生态农业领域从业者讨论聆听来自其他CSA网络的亲身实践经验反思我们如何为农人和CSA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公正层面上...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两大国家战略,源自于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对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判断。近代以来,乡村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也愈发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并且还将持续在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在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认知我国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等立体要素资源,进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的建设,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实践。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屏南县,于2015年起抓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生态文明转型的机遇,依托高山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积极倡导乡村的新价值与新生活方式,形成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古村+村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即以村落组织为平台、乡土风貌为底色、自然资源为引线,强化改革思维,带动人的审美和精神追求,重新赋予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以新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促进了乡村振兴要求的产业发展。最终,屏南县将偏远落后的“空心村”逐渐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创村”,变工业文明时代的“弱鸟”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靓鸟”。这一屏南经验对当前各地都在推动的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启发。屏南县“文创村”掠影图片源于“文创屏南”公众号多山、多水、多绿的美丽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践行地。因此,我们选择在福建省屏南县举办本次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旨在通过田野调查与多学科碰撞开拓学员视野,并邀请不同学科专家教授授课,学员可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当地特色以及当下热点问题展开多主题田野调查与深度学术研讨,以创新方式开展研习活动,培养深入乡村、熟悉中国的学术研究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7年8月,我们在重庆北碚举办首期乡村建设研习营,2021年8月,我们从屏南再出发!组织机构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主办单位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协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期“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研修班合影屏南乡村振兴沙龙研究院综合活动室研究院阅读区研究院综合办公大厅时间、地点研习时间2021年8月11日-21日研习地点福建·宁德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报到·8月11日(周三)(1)报到,熟悉村庄环境(2)班会,组建调研小组课程安排第一单元 多学科视野与方法·DAY  1-2...
编者按2021年6月12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21重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代表主办方发布了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的2021年度“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面向全国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写给乡村的一封信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一直是滋养生命、涵养精神的重要载体,也一直是人们审美化生存和内心归宿感的寄寓所在。但在全球化无可逆转的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现实语境下,乡村的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乡村的面貌也变得空前复杂。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每年有近百个自然村逐渐消失。在乡村振兴新时代,用文字记录村庄的变迁,用村史承载村庄的过去,既是对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最淳朴的致敬方式,更是以乡土文化的力量,重新擦亮乡村的名片,再造魅力新故乡!故乡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更是心灵回归的终点。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反映新时代、新乡村的新面貌,推动大家发现故乡之美、热爱故乡、建设故乡,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联合发起2021“口述乡村·故乡纪事”计划 ——征集1000篇述说乡村历史、描写乡村风貌的优秀文章。写作建议1文体要求可以是一种新闻采访与文学描述相结合的文体,需要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较强的文学功底,好的作品既有文学性,也有社会感;2写作态度书写者应该尽量放下批判或赞美故乡的外在视角,需要深入故乡的人情世事之中来体认和观察,尤其是需要放下既有的成见、偏见,侧耳倾听他人的言说故事;3工作方法除了个人化的写作之外,我们特别期望两三个朋友组成故乡纪事写作小组,在相互讨论、辩论中确定选题,共同完成对故乡的时代观察。获奖荣誉1. 获奖作品将优先发表在“重庆日报”相关栏目及《爱故乡行动》公众号、《乡村建设研究》公众号、《乡学堂》公众号、《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公众号;2. 有机会与国内著名非虚构作家实现一对一互动;3. 优秀获奖作品拟结集出版发行。征文比赛评委李   波重庆日报编委黄   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非虚构作家,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组长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乡村建设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组成单位之一,是1930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政治派别,简称“乡建派”。其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派。 “乡村建设派”,从广义上说,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团体很多、叫得很响的社会改良派别。其中有一套乡建理论而又付诸实施、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是梁漱溟。从狭义上说,也就是一般的说法,乡村建设派指的是梁漱溟领导的一派。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在当事者看来“无疑地形成了今日社会运动的主潮”,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它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并认为对今日的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有学者模仿当年的做法开展新乡村建设运动,试图为当代的三农问题求解。1933年7月、1934年10月、1935年10月,从事乡村建设的主要团体代表分别在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和江苏无锡召开乡村工作讨论会,交流经验,讨论问题。参加会议的团体数,由35个增加到76个、99个,出席会议的代表由60余人增加到150人、170余人,可谓规模盛大。会后均有《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出版。到此时,乡建运动已经蔚为大观。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2]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4年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尤其他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以平民教育为中心的乡村建设运动。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学校。抗战时期,他身体力行,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继续着他通过普及平民教育拯救并改造中国的理想。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这位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中国平民教育的巨人,突发脑溢血在上海去世,享年仅56岁。
乡村建设研究院
学术交流、创作交流、艺术实践交流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乡村建设研究”网站旨在搭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领域交流、学习、信息共享的平台!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工作团队编辑。2012年3月,为贯彻党中央所提出生态文明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调整思想,承接和发扬百年乡村建设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影响,强化相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国际国内影响,西南大学发文成立了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学院由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担任院长,著名“三农”学者、当代乡村建设实践的发起者与学术带头人温铁军教授承中国人民大学支援西部高校建设之责担任执行院长,副校长周常勇担任常务副院长。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三位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先驱的后人卢国纪、梁培宽、晏鸿国三位先生担任名誉院长。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重点进行“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建设。结合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实验区的政策优势,贯彻高校服务于地方发展需求的职能,发掘重庆北碚独特的乡村建设历史经验,深入开展创新型“美丽乡村”科研、教学与地方服务工作。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交叉学科领域理论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乡村建设历史经验研究、地方创新经验研究与社会服务。并在基于重庆本地的创新研究基础上,推动与国际先进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学院现有基层乡村建设科研教学点11个,研究服务内容涵盖乡村社区治理、“三产化”农业农村规划、乡村传统文化保育、内生型社区能力建设、社区本土教育等内容。形成“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创新模式研究、“百年乡建”历史经验研究、“兼善社区文化课堂”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爱故乡文化工作站”留守老人服务模式等特色研究。
投稿讨论
ruralrecon@163.com
Copyright ©2017 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